APP下载

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探究
——以政论片《辉煌中国》为例

2018-03-27李盈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36期
关键词:专题片受众

李盈 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讲好中国故事”要求我国的新闻媒体和宣传机构在国内以及海外的传播中报道有一定话语权、公信力、影响力,从而让国际社会听见中国声音。

一、目前“讲好中国故事”出现的问题与挑战

(一)官方自说自话,无法与民众产生联动效果

一直以来,中国的外宣活动都是在自说自话,没有完全得到民间普通百姓的认同。以对孔子文化的推广为例,我国在海外建立的孔子学院都产生了十分不错的反响,每个国家对其都十分推崇。但国内群众对于孔子文化的学习,尤其是年轻人,则兴趣并不是十分高涨。我国的“外宣”与“内宣”在内容方面有很大的差别,二者之间缺少汇合点,有关中国的信息和声音长期处于“少”、“小”、“弱”的边缘状态。

(二)传播以宣传为目的,不易于被国内外受众普遍接受

宣传作为大众传媒的功能之一,在塑造国家形象,讲述中国故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很多媒体在发挥其功能的过程中没有分清所面对的受众的不同。国外受众的接收思维与长期以来的对中国形象的刻板印象,总会与中国媒体的所传达的影像形成反差。这种用中国思维以及汉语习惯的方式去表达中国故事,不被外国的受众买单。

(三)缺乏互联网思维,传播能力无法满足受众需要

我国在互联网的开放性方面就与西方国家产生差异,许多外媒信息我们无法获知,就造成了我们对于国外人民真正的风俗习性、兴趣爱好和民俗禁忌等缺乏深入了解。同时,要与受众进行良性的互动才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美国拥有实力超强的盖洛普咨询公司,美国政府在进行对外宣传时,都会花大量的资金在事先的受众调查之上。深刻了解受众的需求,合理选用媒体,配合系列公关活动,将效果最大化。但我国媒体缺乏对于外国受众的认知,单向的传播必然会引起接收不适。

二、“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及路径

《辉煌中国》的出现以全民参与、创新传播等新形式,在国内国外均好评如潮,在豆瓣上也拿到了8.5 的高分,同时在youtube 等外国社交媒体网站上的国外受众的评论也呈现出积极态势。

(一)以人为本,全民参与

全民参与“众筹”是该纪录片拍摄手段之一,与之前大量类似的宣传纪录片相比,无论是威武之师、外交战略、还是深化改革,都在讲述顶层设计,重视叙述而轻视微观叙事。大部分场景都直击一线,在最鲜活的生产、生活场景中,聚焦各行各业的共产党和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图景与生活变迁。有悬崖村里拿着比自己还高的锄头挖地的孩子,有不愿搬迁的藏族老人难舍故土的纠结,有山区农民“我的钱不存在存折里,怕我儿子取我的”的憨厚幽默,还有普通干部“现在是一个好时代,我也赶上了这个好时代”的自豪等等。

(二)把握互联网思维,制作及传播手段先进

《辉煌中国》从策划开始,以“厉害了我的国”为主题的传播活动就讲创作与传播融为一体。“内容众筹”中百姓参与拍摄上万条视频素材,除了专题片中用到的小部分,其余大都以“厉害了我的国”为主题,连续不断地在电视和网上进行展播,实现全媒体矩阵“一触即发”,与此同时,在线下,共享单车、火车渣、机场,甚至快递包裹上,都能够看到与专题片相辉映的内容,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营造了期待感。

(三)站在国际视角讲故事,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传媒人才和组织

加快媒体“走出去”的脚步,增加媒体在全球同行中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中国的自采率、首发率、落地率,不仅要加快一流媒体建设,打破美英等国家媒体垄断国际舆论的局面,及时发出中国声音,用中国话语、中国框架引导国际涉华舆论。把中国名片和国际元素结合,这些国际化的元素都让原本很“中国”的题材有了国际化的队标物,“工匠精神”就是将中国哲学放到了与茶有关的人与故事中,更容易被外国公众理解和接受,拉近和观众的距离,加入国际画面和国际语言,借用海外观众表达中国声音。

三、结语

面对目前在传播过程出现的困境和挑战,并不是无力解决,但必须认识到需要从各方面渗透与配合。《辉煌中国》的出现是从政论纪录片角度的创新实践,是严肃专题片角度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案例,因为真实,所以动人,更加亲近。但讲好中国故事的路途任重而道远,文化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媒体作为放大器和桥梁应起到引领作用,把优秀的中国面貌通过全面的视角,细微的描写,不同的题材传播出去,让中国好故事传遍世界,潜移默化地形成强大的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

猜你喜欢

专题片受众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浅谈新闻及专题片中的同期声采访拍摄
如何做好人物专题片的策划工作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电视专题片创作中的细节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