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视角下印本对抄本的媒介取代问题

2018-03-27李胜眉

传播与版权 2018年9期
关键词:印本抄本使用者

李胜眉

书籍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媒介工具,传播信息是它的使命。因此,研究中国古代书籍史可以从书籍的传播历史着手去研究。在西方学术界,在书籍史研究中运用传播视角十分普遍,西方学者注重对书籍的生产流通、传播过程等方面的研究。立足于传播学视角,为书籍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西方的书籍史研究的视野因此变得宽广。

《书籍的社会史》就是作者运用传播视角考察中国书籍史的著作,里面的新发现与新问题可以说是打开了中国古代书籍史研究的视野。例如作者在书中提到:“首先,在最一般的情况下一部书是怎样印刷的?为什么在中国这种雕版印刷的方式作为书籍印刷的主要技术延续了如此长的时间?其次,印本书在中国什么时候、如何取代手抄本成为书籍的主要形式?再次,印本书的采用给帝国晚期书籍的流通、消费和利用带来了什么变化?复次,中国学者什么时候、如何解决了书籍获取的问题,因而形成今天我们所说的一个大的‘知识共同体’?最后,中华帝国晚期识字者和文盲如何理解对识字能力和书籍的利用,他们是如何跨越社会分野的?”可以看出,作者是在传播视角下提出问题的,并且在传播学领域尝试寻找答案。与传统的书籍史研究思路相比,这本书的研究思路可谓是在比较全面的传播视角中研究中国古代书籍史。如果以这本书的创新研究思路为鉴,研究印本不完全取代抄本的问题,运用传播视角从抄本的生产、流通和传播效果切入,会带来哪些新发现呢?

一、印本对抄本的媒介取代问题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中国古代印本取代抄本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角度:

(一)市场和经济的角度

有些学者从市场和经济角度切入,例如《书籍的社会史》的作者周绍明指出“成本”这一影响因素外,还指出由于明中后期对应试之书、娱乐之作的需求大增,出版市场繁荣发展产生了规模经济,促使印本大规模取代抄本。而在印本开始主宰出版市场以后,抄本仍在继续生产和使用。印本无法迅速占据市场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士人对抄本书法美学的钟情;另一方面是出版商对于书籍内容的偏好。初级读物和应试之书印本数量众多,而文人学者想要的史书、文集等书籍印数很少,只能寻求抄本。学者周春生、孔祥来认为,印本的页均售价明显高于抄本,且印数有限,刊印成本高于抄本。

(二)政治和社会的角度

杨虎、王伟指出历代统治者出于政治统治需要对民间雕印颁布各种禁令,造成印本无法自由流通,以及藏书家们普遍认为要秘密藏书,致使抄书成为一种隐蔽性强的获取和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因此抄本提供了一种知识传播的途径。肖东发教授则指出原书并无刻本或已失传,只有抄本流传。最后,还有一种普遍认同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代藏书家们热衷于抄书,传抄活动在古代中国社会的藏书家群体中蔚然成风。

可见,已有的针对印本取代抄本的相关讨论,主要从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文化角度切入研究,从传播视角切入研究仍然比较缺失。相关研究对中国古代抄本的媒介特征、生产流通、传播效果等方面的了解仍然比较少。在传播视角下,从抄本的生产流通、传播效果等方面拓展研究思路,或许会有新的研究发现。

二、从传播的角度看抄本

与抄本相比较,印本无论是在承载知识的功能性方面,还是在书籍的复制生产效率上,都具有极强的取代性。但何以在印刷术出现并迅速推广应用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印本得到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而抄本仍在继续生产和使用?

研究印本不完全取代抄本的问题,不仅要注重对印本的研究,更应该重视抄本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它自身的独特性。抄本的传播问题,也可纳入印本与抄本之间媒介取代问题的研究中来。本文主要从抄本的传播视角出发,拓展研究印本对抄本的媒介取代问题的思路。

(一)抄本的生产流通

印本书的生产通常是作者写作完成,然后编辑加工,最后送到印刷机构印刷。而抄本书的生产流程与之相比,有着很大不同。首先,抄本制作的基础是纸张,因此纸张生产这一影响因素值得研究。其次,在抄本的生产中,作者既是抄本的生产者也是抄本的编辑者,有名的作者撰写的抄本因此具有极高的传抄价值。最后,抄本在形制上替代的是简书,它延续了许多简书的形制特征并进行了完善和改进。随着雕版印刷的普及,印本取代抄本的现象的出现,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形制方面继承和延续抄本书的媒介特征。

抄本的流通与今天书籍通过图书市场自由流通完全不同。在中国古代,读者想要获得书籍,基本只能从市场上购买纸、笔等书写材料,自己誊抄或雇人抄写。而且,在抄本出现以后,其轻便的特性使简书难以实现的结集流通成为风气。在读者传写的过程中,专门雇人抄写复制书籍的流行使得佣书职业化,佣书者因此成为扩大抄本流通的重要因素。

(二)抄本的传播效果的影响

于抄本的传播效果而言,包括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抄本传播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另一方面是中国古代社会对抄本传播有哪些影响。

抄本的传播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教育、思想观念等均产生了重要影响。考察抄本取代简牍,抄本以其传播速度快且传播距离更远的特征逐步成为社会主流的传播工具。首先,抄本的传播范围扩大且传播迅速,极大地鼓励了作者创作的积极性,直接促成了书籍数量的激增。其次,抄本使得人们能够进行阅读交流和评论,有助于推动一些思想成熟的文学理论的形成。最后,抄本传播使得阅读在信息传播中越来越重要,汉字书面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

社会环境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从而间接影响人们对印本书取代抄本书的接受程度,影响抄本在社会中的流通传播。科技的进步促成了媒介取代和转换,如书籍经历了从简牍到抄本、抄本到印本等阶段,但媒介取代不仅与各媒介本身功能雷同有关,也与使用者,它们的受众的使用习惯、思维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换句话说,对媒介取代的接受程度在某种程度上仍取决于使用者的意愿,而使用者的意愿实与使用者所身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从文化传播角度看印本不完全取代抄本的原因

我国于公元7世纪开始应用雕版印刷技术刊印书籍,到11世纪,雕版印刷书籍达到巅峰,进入印本时代。随后印本成为中国古代主要的知识传播媒介,但是,抄本仍是生产、传播知识的重要媒介工具。尽管印本与抄本本身的媒介功能雷同,印本的出现和广泛流行并没有完全取代抄本,抄本与印本一直并行不废。所谓抄本,是指根据底本传录而成的副本,故又称“传抄本”,抄本有精抄本、旧抄本等。而印本则是指应用雕版印刷技术刻印的书本。关于媒介取代问题,美国学者约翰·迪弥克所提出的媒介取代理论中说到,“新的媒介出现以后会对原有媒体产生排挤效应,满足相同需求的媒介之间会被取代”。

印本不完全取代抄本的原因的相关研究历来已有很多学者提出过他们自己的看法,针对这个问题的相关讨论多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切入来探讨原因,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进行探讨仍比较少。综合已有的针对印本取代抄本问题的相关讨论,多是从外部因素入手研究,而从内部因素着手的研究比较少,即从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入手,进而对知识传播媒介“不完全取代”进行探索。尽管科技进步与发展促进了媒介的转换和取代,就比如书籍经历了从简牍到卷轴,再到册页,再到当下的电子书等阶段的更替,但媒介之间的取代却不仅仅是与它们自身的媒介功能的雷同有关系,还与它们的使用者,它们的受众的使用习惯、思维观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变化能够被使用者接受和应用是取决于他们的思维观念和思想。而使用者的思维观念又与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文化环境影响着他们的文化思想的形成,思维观念的转变,甚至是使用媒介的习惯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印本不完全取代抄本也受到这个内在因素的影响。尽管它们两者在媒介功能上极其相似,但抄本仍然满足到一部分使用者传播知识的需求,它必然是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中国古代的传统士人在知识观念的趋导下,他们将抄书视为一种重要且有效的学习方式,对抄本有信任感,而印本的出现由于数量剧增导致读书不精的情况,往往令他们反感。而且,印本多存在刊印时产生的错误,致使部分的士人对印本的不信任。也正因为这样种种,抄本没有被印本完全取代替换,仍然被使用者们接受和应用。反观今天的电子书不完全取代纸质书的问题,同理可得出类似结论。

四、结语

在书籍史研究中立足于传播视角,可以极大地拓宽中国书籍史的研究视野。从这一角度出发,书籍不再是单一的物质产品,而是蕴含着丰富的古代社会生活文化信息的产品。以传播学研究思路进行印本取代抄本、电子书取代纸质书等相关研究,相信会有更大收获。

猜你喜欢

印本抄本使用者
开放融合环境下预印本发展态势分析*
重视预印本及其系统生态建设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抓拍神器
明活字印本《适情录》排印技术考
关于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
他汀或增肌肉骨骼不良反应
《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所收录抄本年代上限考
《十善福经白史》新发现抄本研究
有关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