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存在问题研究

2018-03-27李存英赵秋梅

财政科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集体经济贫困地区精准

李存英 赵秋梅

一、精准扶贫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财政专项资金对贫困地区的不断投入,贫困地区的水利、交通、教育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使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都有所提高。但是,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少数农村相对贫困问题仍然是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突出短板。扶贫攻坚工作在各地备受关注,在做法与措施上也因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而千差万别、错综复杂。贫困地区和群体主要分布在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生产生活条件较差,自主发展的基础和能力薄弱,稳定脱贫难度较大,脱贫攻坚任务艰巨,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问题矛盾也日益凸显。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扶贫资金在项目资金拨付、管理、使用及取得效益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财政专项扶贫实施体制不健全

1.扶贫资金拨付不规范、不及时

在实际工作中,财政及主管部门在专项扶贫资金拨付方面,设置环节过多,审批流程太长,导致专款到位不及时,使得开发项目不能很快落实,影响了基层在精准扶贫、脱贫开发项目实施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扶贫、脱贫的项目进展缓慢,经济社会效益不明显。如2017年1月至3月,审计署审计了贵州、云南等20个省区市所属的15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重点抽查扶贫资金336.17亿元,审计结果显示,由于统筹整合使用不到位等原因,84个县形成闲置资金19.54亿元,有6.23亿元已闲置2年以上未能盘活统筹使用。

2.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现象比较普遍

由于县级财力有限,各地普遍存在着配套资金不到位的问题。很多贫困地区财政收入单一,经济基础非常薄弱,收入来源也很少,对于上级下达项目要求地方配套的资金,地方政府很难按照下达计划的要求执行,一些地方由于无法提供相应的项目配套开发资金,导致其难以获得上级扶贫开发项目方面的支持,基于难以提供配套资金的原因,甚至出现个别地方不去申请扶贫开发项目的现象。这将严重阻碍扶贫、脱贫攻坚战的全面开展。

(二)扶贫资金不足、政策较为分散

1.财政补贴资金投入不足

为推动我国扶贫工作的全面实施,实现脱贫奔小康,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一直努力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但是,要实现中央确定的精准扶贫的目标要求,切实提高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使基层贫困村、贫困户彻底摆脱贫困,而且不再返贫,还需要各级政府在教育、产业发展、交通、医疗等诸多方面加强精准帮扶,这需要大量的财政专项资金。但是,由于贫困地区财力的有限性,难以满足扶贫资金的实际需求,这就需要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为地方精准扶贫再助力。

2.帮扶政策缺乏连续性

由于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扶贫对象致贫原因千差万别,各地帮扶措施复杂多样,帮扶资金大都分散使用,由此造成“政出多头,各自为政”的情况。如河北省日前确定下来的张承坝上地区以及深山区的10个深度贫困县、206个深度贫困村,主要在燕山-太行山大片的特困地带,已被列为河北省脱贫重点区域并展开攻坚工作。由于地处坝上或深山,属于深度贫困,脱贫攻坚任务重、强度大。在具体扶贫政策实施中,各地普遍存在着体制不顺,支持政策不健全、不统一等问题。相应的帮扶措施还不能完全做到因地制宜、因户制宜。有的地方帮扶政策不到位、责任不到人,扶贫政策不能做到善始善终,造成个别扶贫项目半途而废,扶贫效果大打折扣。

(三)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1.部分地区存在挤占、挪用套取扶贫资金现象

精准扶贫项目按照规定要进行“阳光”操作,项目的内容、执行和结果都要公开,接受审计部门和公众的监督,以防止专项扶贫资金虚报冒领、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但是,在具体扶贫工作中,仍然存在扶贫资金跑冒滴漏、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等腐败和“微腐败”现象。从实际情况看,贫困县一般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有的地方违反国家相关规定,擅自调整扶贫资金用途,把扶贫资金当成普通资金来使用;有的在项目资金下拨到位后又巧立名目套出资金,挪为他用。

2.扶贫效果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当前,建立健全专项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评价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扶贫资金的使用,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体系,不仅要对截留、挪用和贪污浪费等违法行为严查快办、严惩不贷,更要对专项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格考核评估,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好脱贫攻坚政策,优化扶贫资金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针对扶贫资金进行绩效评价的机制在我国目前仍然不够完善,各地评价扶贫开发效果的主要标准是扶贫对象的减少情况,而对于扶贫资金使用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没有进行全面、科学评估,难以查明扶贫资金在使用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扶贫资金使用效果进行精准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不切实际的资金开支,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能够更加精准,争取最大的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四)深度贫困地区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落后

1.发展模式落后,科技含量低

村级集体经济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对于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深度贫困地区比较封闭,生存环境恶劣,使得村集体经济能够利用的经济资源非常有限,增收渠道缺乏,经济发展缓慢。贫困县、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多为传统的种植业,科技含量低,管理方式粗放,没有合作共赢的意识,不注重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发展,“公司+村”等合资、合作的实体很少,难以实现多元化的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受限,经济收入非常微薄。

2.缺少“龙头企业”和“管理能人”

要想尽快发展壮大贫困地区集体经济,需要依托“龙头企业”和“管理能人”推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客观环境影响和支持倾斜政策力度不够,出现难以引进“龙头企业”的现象。另外,贫困地区年富力强的“能人”纷纷外出务工创业,出现人才匮乏的现象,有的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创新意识不强、缺乏经营能力、工作被动拖沓,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影响扶贫、脱贫工作的推进,难以引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五)扶贫对象自身素质影响扶贫效果

1.扶贫对象自身素质有待全面提高

经济落后导致扶贫对象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小农意识较强,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学习能力较差,接受新技术、新事物有一定的障碍,在产业选择方面,也只能选择那些初级的、抗市场风险比较弱的产业,对那些技术含量较高、市场前景较好、规模较大的新兴产业则很难介入。自给自足的低效农业生产模式的选择,难以实现粗放式生产方式向现代集约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使得贫困地区欠缺整体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导致扶贫、脱贫的效果不理想。

2.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严重短缺

由于贫困地区的农村大多没有好的发展机会,当地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造成劳动力大量外流,村里只剩下留守的妇女、老人以及儿童。目前,在农村实施的财政扶持项目中,扶贫资金的使用大都用在老弱妇幼的弱势群体上,在扶贫项目管护上很难到位,资金的使用效益较低,留守群体的生产自救能力较弱,致使扶贫的效果不理想。

二、精准扶贫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进入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推动精准扶贫需要进一步加快财政政策的创新,引导财政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在加大对农村地区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的同时,结合金融等扶贫政策的具体实施,扩大对贫困地区的信贷资金投入规模,增强深度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

(一)完善财政扶贫体制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按照党中央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要求,加快修订、完善财政扶贫体制机制步伐,从制度上保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上的精准性,真正用于贫困村民、用在精准扶贫的方向上。对于违规使用专项扶贫资金的情况,要加大查处力度,从制度上保证扶贫资金专款专用,确保各个扶贫项目建设的实效性,真正让有限的财政专项资金发挥出应有的“乘数效应”,提高扶贫开发效益。

(二)逐年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助推脱贫事业发展

在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要统一部署,统筹规划,将各地教育、文化、卫生、交通等方面的优质资源及早覆盖到贫困地区。要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协调好各项财政扶贫政策,在贫困地区的基础公共设施建设、特色产业扶持、职业教育培训等方面,保障资金的需求,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缩小贫困地区与城市在教育、文化、社保等方面的距离,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准。同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深化财税改革,不断优化财税政策,拓宽扶贫渠道,大力推广PPP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扶贫攻坚,将项目聚焦贫困村,带动农村整体脱贫。

(三)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加强绩效评价

目前评价扶贫开发效果主要以扶贫对象的减少为单一评价标准,难以做到全面、客观、科学合理。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要求,要进一步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创新绩效评价方式,建立一套涉及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优化等多维度评价扶贫工作的指标体系,加强绩效考评,建立责任制,以考评结果为导向进行资金分配。

(四)“输血”与“造血”两手抓,助推集体经济发展

1.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在对贫困地区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准扶贫、脱贫项目,因地制宜,真正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脱贫转变。对于那些具有一定资源优势的贫困乡村,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主观能动性,要鼓励实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培育贫困地区优势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提高其自身造血功能。通过多元化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贫困地区集体经济实力,提高基层自身扶贫、脱贫的能力,最终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2.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效应

在扶贫工作中,专业合作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与农民联系更为密切。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整个扶贫工作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小农户能够对接大市场。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很多已发展成为当地的龙头企业,在创新经营模式以及走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引领作用,稳步提高了贫困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制定有利于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尤其是在税收、信贷、产业、保险等方面要尽快出台更多更好的优惠政策,积极稳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3.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实施信息扶贫

当今时代,已步入了一个信息化助力社会全方位创新的重要时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对于精准扶贫的推动作用,抓住发展的大好机遇,做好电商落村入户的具体工作。在贫困地区,引进适合的电子商务发展项目,培养电子商务领军人才,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加快网络营销步伐,解决贫困地区农副产品销路问题。要努力夯实农村电商产业链,降低经营成本,增加农户的经营收入,早日实现脱贫战略目标。

(五)“扶志”+“扶智”,提振信心和决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对于贫困地区,要注重“扶志”+“扶智”。脱贫不能光靠国家扶,贫困户自己要努力,只有思想上、精神上实现脱贫,切实树立起致富光荣的理念,才能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积极、主动参与到脱贫致富中来,增强精准扶贫工作软实力。各部门要引导和帮助贫困群众开阔眼界、解放思想,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激发贫困地区群众就业创业内生动力,振奋干部群众精神,坚定脱贫的信心和决心。

在“扶志”的同时,还需要大力实施“智力扶贫工程”。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免除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和中高职职业教育学费力度,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完成学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二是要支持采用“龙头企业+贫困人口”的新型经营模式,进行产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吸纳农村贫困人口就业。三是要建立劳动力职业培训示范基地,树立新型职业农民工作典范,将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相结合,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四是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重点支持各地职业院校开展“订单式”培养,以及实用技术、就业、扶贫致富等多层次的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建立起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体系,对贫困地区人员进行多层次、网络化、全方位的培训,切实提高贫困地区群众就业创业能力,使每户扶贫对象至少掌握一门就业技能或实用技术,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扩大致富渠道。

当前,我国已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代,在共同富裕奔小康的道路上,我们要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要在扶贫、脱贫工作中下大力气,争取多方支持配合,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合作共赢,打好扶贫的“组合拳”。要利用好各种资源、条件,进一步研究探索内资与外资混合扶贫模式,不断深化国际合作,吸纳世界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的援助,加速中国精准扶贫工作的发展进程。当然,在进行精准扶贫的同时,还要谨防返贫现象的发生,这与扶贫攻坚同等重要。要继续巩固现有的扶贫成果,对于已经摘帽的贫困县、村、户,要逐步增强其“造血”能力,在稳定推进脱贫攻坚的同时,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不搞形式主义,扶贫与防止返贫两手一起抓,有效遏制边脱贫边返贫现象的发生。扶贫、脱贫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福祉,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在党中央领导下,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多措并举,靶向扶贫,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的浓厚氛围,构建政府、社会和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争取早日取得扶贫脱贫的全面胜利。

[1]梁晨.产业扶贫项目的运作机制与地方政府的角色[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2]胡蝶.扶贫必扶智:教育精准扶贫是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J].改革与开放,2016(21).

[3]李君安.加快推进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J].新农业,2016(5).

[4]黄承伟.中国扶贫开发道路研究:评述与展望[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猜你喜欢

集体经济贫困地区精准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破解空壳村,党建如何引领——以汉滨区壮大集体经济为例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