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土风貌保护理念的建筑师乡建实践探索★
2018-03-27蒋玙潞
蒋 玙 潞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1 当地老建筑适应性改造
当地老建筑的适应性改造是一场基于改造实践地自身条件,关于历史文化街巷保护、风貌维护及与传统城镇化风格抗争。它作为四倾向实践中最贴近于“老建保护”类的探索与实践,更是对于乡土风貌的维护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何崴、徐甜甜在松阳县平田村所做的乡村建筑适应性改造是维护平田村风貌的代表。他们在此地的设计风格、设计倾向更是以外部维护当地整体村落风貌为主,更注重于内部功能以及内部结构的更替。松阳县平田村并不属于建筑师们的故乡所在,却吸引了一大批建筑师扎根实践,与其历史文化与村落原始风貌的留存情况与风土人情文化息息相关。平田村以及几个临近村落的生活状态相对质朴和原始,梯田式的黄土老房子依山而建,斑驳的土夯墙壁展现着这里的建筑状态,民风淳朴,家家户户院门大开,更有辽阔壮美的视域景色。平田村作为华东地区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聚集地,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1]。对于这样未曾经受传统城镇化破坏的村落原始风貌,以及此处自然景观原本优渥的条件,大部分来于此的建筑师、高校在职建筑导师对当地村落的改造也是基于“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实践的,重在于活化内部空间的可利用性,而不破环当地整体风土面貌。
建筑师何崴在福建上平古村落所做的一系列风土文化建筑保护的实践改造亦是秉承这样一种理念。上平古村同样具备福建当地原始风貌的完美留存,作为福建省的历史文化名村,也是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村落整体格局而言,两条溪流绕村,并在村口汇聚,形成完整的风水格局,并有多处省级文保单位。面对这样的村落条件,建筑师在此同样采取保护与适应性改造为主,配套设施兴建呈点状为辅的改造策略。同样,在福建的小溪村,建筑师魏娜秉承着风貌保护活用的手法,改造了当地拥有深厚记忆的古宅,使其在改造之后并未失去原始村落风貌特征,反而传承其建造结构精髓。以上基于风貌维护的建造实践基于地域本身的风貌、景观留存条件,建筑师通过到访、体验感受到其文化、建筑的留存价值。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当地文化、深入挖掘,推翻传统城镇化时期的建筑风格、为当地的传统建筑风貌发展提出有保护当地特色建筑景观的方案并主动积极实施。
2 当地元素的现代感营造
当地元素的现代感营造更着重于,乡土私宅营建,旧宅新用,运用自身效应带动家乡(相关产业)各方面发展。对于当地建筑元素、景观风貌进行符号化、元素化的处理,却是以营造出具有现代感的建筑景观风格,因其主要还是以传承老元素为主旨,故也是乡土风貌保护类的探索的一部分。
马清运、王灝等建筑师以家乡私宅改造/营建,体现建筑师自身最直观追求与情怀。建筑师通过全过程自身参与、自身承担设计成本,所进行的实践落地成本选择也是最诚恳而直接的。“玉山石柴”其设计理念初衷如马清运自言“几十年来,很多年轻人进城务工留在了城里,留在农村的老人去世后,老房子就无人料理了。加上很多村民盖了新房,空置房就更多了。这些房子就像失去灵魂的空壳,它们的命运会如何呢?要么它们会一栋一栋消亡在风雨之中,要么会被改成仿古、怀旧风格的农家乐。前者是浪费,后者是灾难”[2]。此作品结构与外观同样体现着建筑师对当地传统材料石砌墙和混凝土框架体系的良好把空和领悟。而后期建筑师将国外葡萄种植品类作为自家酒庄种植引入,在不断需要支撑自家扩大酒庄产业基础上带动蓝田当地村民的种植,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品牌效应,带动了整个蓝田地区的种植业、旅游业的发展。“库宅”“砖宅”“柯宅”体现的建筑师理念亦与此相近,同样,建筑师王灏在故乡老宅的基础上,建造了自家老屋宅院“库宅”、实验性的“砖宅”以及亲戚家的“柯宅”,他留学归国深受密斯“分离精神”以及赖特建筑风格的影响,并将这种精神与风格形式运用到“归国三宅”的设计当中[3]。王灝的三栋乡村建筑同样引来了社会的积极瞩目,为当地的发展带动起了不小作用。此类别类似案例还有很多,如南京混凝止缝之宅、成都青羊山石头院等。
建筑师们的设计以一种不同于同一时期乡土建筑的风格(现绝大部分农村私宅以城镇化建设时期的农民自建风格混乱、缺乏实际文化内涵的“乡村别墅”为主)的“姿态”一跃而出。富有更多文化内涵、实用性建造科学的改造新建筑在自身的带动下成为媒体、主流文化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引发着当地地区的曝光,更多的社会主流、慕名而来之人越来越多,从而同时促进着当地交通的发展、相关旅游配套设施的兴建甚至于相关文化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3 当地建造技艺的延续与特色产业应用
当地建造技艺的延续与特色产业应用其主要理念的实践特征是“旧业新承”,建筑师尊重对当地建造手法的传承与运用,对特有产业的保护与革新。当地产业概念的传承延续强调的是具有当地产业特色的乡建实践,这类实践的兴起与当地的种植业、特色产业发展区域息息相关,诸如此类实践,其首先具备的特征则应是当地的建造技艺或是产业文化氛围的沉淀。如松阳县的红糖工坊、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武夷山竹筏育制场及什邡矿场老社区影院改造,以上改造实践均是建立在一定制造业、公共商业发达的区域。建筑师首先探寻发现了这样的产业文化存在,并将它们进行影响因素的扩大化、公共化,让以前可能仅属于专业人群或部分人群的空间能承担一定的展示功能,供大众参与、互动。
如徐甜甜在松阳县红糖工坊的实践,首先则抓住了松阳县的古法红糖这一特产,而又因传统红糖手工作坊内部空间的凌乱和空间陈旧带来一系列公众对于卫生条件的疑问,使得产业无法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兴建,在改良制糖空间的同时用透明的立面开放空间,利用特色产业的传承、制造过程向公众公开展示,利用“新村民”与“旧村民”的相互沟通、分享关系形成购买链,促进当地手工古法红糖的活化,使得古法红糖走出松阳并发展得更远。什邡影剧院的改建更新则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老旧商业公共空间,但并未摒弃其文化与空间带给大众的记忆。章明和张姿怀揣着对这个“公众记忆”的尊重,提出新的内部空间利用方式,从另一种形式上活化革新了老旧的影剧院;云南腾冲界头乡,在当地村民心里,造纸不仅是门技艺,更作为一种文化根植于心、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这样一种当地文化技艺的传承场所,它在自身建造之时就考虑到做这个建筑与当地关系的方方面面。在高黎手工造纸博物馆后期营建之时,搭建其中房屋复杂结构的木架也仅用了两个月,当地工匠对于木构搭建技艺的传承也可见一斑[4]。
以上的产业类建筑的再造或是营建,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传统手法、技艺的传承与延续做出贡献。而在它们自身的建造层面,又多有体现对当地建筑建造技术的运用与对特有产业建造技术的尊重与革新。
4 地域文化特色及生活方式的延续
地域文化特色及生活方式的延续如其字面意义,是一种以小见大,对特殊文化、地域性生活方式的尊重、保护与延续。它强调对于非同常见的生活方式、节日风俗的传承,尤其以特色民族以及因不同地理位置而产生生活方式特殊性的地区居民带来的地域性文化实践探索。无疑,在地域特征较为明显的地区所进行的乡建实践都具有明显的当地材料元素运用,建筑师多强调的是新建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并无刻意去简单运用当地的藏式门窗等表面装饰元素。他们希望以最朴实的石块表现建筑形态本身与宅地之间的关系,突出地域性特色生活方式的延续继承,利用地域的特殊性,文化符号的地域代表性在设计中加入地域习惯与部分材质特色。
张珂作为对特色地域文化传承保护方面所做实践较多的建筑师,其工作室标准营建所做实践部分建筑与民族特色实践息息相关。雅鲁藏布江小码头、林芝南迦巴瓦接待站都是位于藏区的特色公共空间。这些位于偏远地区的建筑实践,往往担任着区域生活、交通的重要节点,以及该地文化旅游中心之地。在西藏地区的连续性实践体现了张珂及其工作室对于西藏文旅、主要交通、文化构成点的关注和重视,建筑风格也呼应着当地整体质朴、扎实的民风与周边山脉、基地环境融为一体。王晖在西藏地区所设计建设的阿里希望小学(阿里苹果小学)同样以藏文化、藏文化传播基地其特色为主进行设计与实践,同样体现着他对特色文化建筑营建与关注。基地选址结合着当地浓厚的宗教文化,坐落于冈仁波齐山峰脚下,形成着一次又一次的文化呼应[5]。建筑师关注着当地的藏文化与其文化的传播,将该地区必要的教育资源配置——希望小学与当地信奉的宗教关系紧密相联,整合促进了新建小学与自然生态的位置关系。在为建筑引入现代性的同时,考虑着当地民族后代特色浓郁的生活、宗教氛围特色,在各种建造元素考虑之中维持着这之间的平衡及适宜性的“尊重”。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所.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松阳实践[J].中国乡村发现,2015(1):5-22.
[2] 董 萱,马清运.父亲 石头 家[J].建筑知识,2012(2):66-69.
[3] 王 灏.自由结构柯宅[J].时代建筑,2014(5):76-83.
[4] 高 娜.云南高黎贡山手工造纸博物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3):29-30.
[5] 王 晖.西藏阿里苹果小学[J].时代建筑,2006(4):11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