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歙县茶树良种化发展进程与思考

2018-03-27唐茂贵方潇徐美君

茶业通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大谷歙县白茶

唐茂贵,方潇,徐美君



歙县茶树良种化发展进程与思考

唐茂贵1,方潇2,徐美君3

(1.歙县茶产业发展办公室,安徽歙县 245200;2.歙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歙县 245200; 3.黄山市翠绿茶菊有限公司,安徽歙县 245200)

文阐述了歙县茶树地方品种资源概况和歙县无性系茶树良种选育及茶树品种应用推广进程,指出了歙县茶树良种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歙县茶树良种科学化发展的思路。

茶树良种化;发展进程;存在问题;发展思路

1 歙县茶树地方品种资源概况

歙县茶树种质资源十分丰富,28世纪80年代,全国进行地方茶树种质资源调查,该县的三个地方品种具有独特的代表性,分别是黄山群体种、大谷滴水香群体种、竹铺大叶群体种。三个群体种生产的代表性茶叶分别是黄山毛峰、大谷炒青、老竹大方。

黄山群体种主要分布黄山区、徽州区(1987年前为歙县所辖区域)、歙县的许村、上丰一带,该群体种的组成为黄山种占72.67%、圆叶种3%、长叶种(竹叶茶)12%、小叶种(两夹皮)7.17%、紫芽种2.5%、迟芽种(麦黄茶)2.67%,其中,黄山种的平均树高、树幅、叶长、叶宽等指标皆大于其他种。由于黄山种的芽叶肥壮、叶片大且厚,最适宜制作黄山毛峰等烘青类产品;同时,黄山种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好且稳定,适种范围广,1968~1982年期间,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引种黄山群体种成功,1985年黄山群体种被农牧渔业部定为第一批全国推广地方良种。在2000年之前,山东的日照、临沂等地大量引种黄山群体种。

大谷滴水香群体种主要分布于溪头镇大谷运村双河口一带,1985年被安徽省农业厅定为省级推广地方良种。该种较黄山种芽叶稍小,叶片质感较黄山种柔软,更适宜制作卷曲型等类茶叶,外形紧结,滋味浓厚。大谷运村因此成为歙县众多名优茶研发、生产主要茶区。该区域生产的黄山银钩、黄山绿牡丹被多次选送为国家外交礼品茶。

竹铺大叶群体种主要分布于歙县竹铺、金川、三阳等区域,1985年被安徽省农业厅定为省级推广地方良种。这里是中国扁形茶鼻祖——大方茶的原产地。竹铺大叶群体种芽叶与大谷滴水香群体种芽叶接近,但叶片波状隆起明显,叶片质感较大谷滴水香群体种叶片稍硬,叶间距较黄山种稍短。该区域生产的老竹大方茶曾是各个历史朝代的贡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研发的顶谷大方茶被选为外交礼品茶。

黄山白茶群体种主要分布于歙县璜田乡蜈蚣岭村和六联村的海拔500米以上的群体种茶园中,到20世纪90年代初,因名优茶开发而引起农民和农业部门的关注。该群体种被称为正常茶树的变异种,芽叶较当地种植的群体种芽叶细小,叶张薄,发芽迟,春茶的芽叶白化程度较其他产地的白茶树种高,特别是叶脉全白,俗称“白如纸,薄如翅”,氨基酸含量最高达12%左右。但黄山白茶群体种在不同海拔、不同方位、不同土质、不同生态环境、不同施肥管理方式、生长的不同时间段的茶园,茶树生长和芽叶色泽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皆完全一致。

2 歙县无性系茶树良种选育进程

2.1 农业部门独立开展的茶树良种选育

歙县无性系茶树良种选育起步于1977年,由县农业局和区农技站的宋道萱等茶叶技术干部共同建立地方种生物特性观测点,分别在黄山区汤口镇(1987年前,属歙县辖区)、徽州区洽舍(1987年前,属歙县辖区)、歙县大谷运村双河口、歙县竹铺村岭脚四个地方开展单株生物特性观测和生化物质检测。1980年,依据观测、检测结果,选取黄山群体种、大谷滴水香群体种、竹铺大叶群体种单株,统一在县农科所进行单株繁育、区试。1990年将区试中综合性状优异的品系移栽到县茶科所基地,借此机会,县茶科所胡武海、唐茂贵等人员开始进行黄山白茶单株选育,后因茶科所基地被征用,选育工作无果而终。

2.2 企业与科研部门协作开展的茶树良种选育

随着无性系良种推广、名优茶生产效益突显,部分新兴茶叶经济体和茶农在县、乡茶叶技术人员的引导下,以企业与科研部门协作方式,开始歙县茶树地方种选育阶段。

1995年蜈蚣岭有机茶合作社社员在县茶叶站指导下进行黄山白茶单株选育,然后,黄山白茶生态园与安徽农业大学、县科技局、县茶叶办等单位合作,进行黄山白茶系统性单株选育工作。黄山白茶1号品系于2014年通过省级鉴定。

很多人都说过,如芸的笑容很有杀伤力,能让四周都跟着明亮起来。可很显然,许元生不但瞎,而且聋。他不但没看到她,更没听到她跟他打招呼,就那么面无表情地端着菜盘从她面前走了过去。

2002年,歙县兴农科技园与安徽农业大学、市和县茶叶站合作,在富堨建立首个综合性茶树良种示范园,县茶叶站筛选了黄山群体种、大谷滴水香群体种、黄山白茶等多个单株或品系进行繁育、区试,其中部分品系的综合性状、品质优异,在生产中得到了茶农的肯定,并大量繁育、示范推广。

黄山翠绿茶菊有限公司、一品兰香家庭农场自2011年以来,与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合作,先后在县园艺场、富堨镇中溪村进行歙县黄山群体种、大谷滴水香群体种、竹铺大叶群体种、黄山白茶等多个地方种单株或品系选育、区试及示范推广等工作。从黄山群体种中选育的“翠绿1号”于2015年通过省级良种鉴定。

3 歙县茶树品种应用推广进程

3.1 歙县地方群体种应用推广概况

1949年以前,全县茶园皆为坡地丛栽茶园,品种为历史传承品种,即:黄山群体种、竹铺大叶群体种等地方种。

歙县于1955年开始发展等高条栽密植茶园,每667m2栽种1200~1300丛,每丛3~5株,推广种植的品种为本地群体种茶树生长的种子。1970~1987年是歙县发展茶园的快速期,茶园面积从1970年16915.5hm2发展到22335.2 hm2,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国家为了多创外汇,实行交售茶叶奖励粮食、化肥、棉布等生活生产物资,极大刺激了山区农村开山种茶;二是1982年农村实行土地生产责任制后,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释放,大力发展茶园。期间,除县农业局从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引进少量无性系品种试验示范以外,大面积种植的品种仍然为就地采摘本地群体种茶树种子。

1968~1982年,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引种黄山群体种成功。1985年黄山种被农牧渔业部定为第一批全国推广地方良种后,山东省日照市等地从歙县大量引种黄山群体种推广种植。

3.2 歙县无性系茶树良种推广应用现状

3.2.1无性系茶树良种的引进与示范推广

1974年,歙县从江西省婺源县引进无性系上梅洲种1000株,至1980年全县共引进上梅洲、祁门县楮叶种、安徽九号、安徽一号、安徽七号,浙江省翠峰、迎霜、浙农21、浙农23、水古,福建省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毫、福云六号,贵州省苔茶等14个无性系品种,分别在璜田乡六联大队、郑村大队茶场、县农科所及白杨、周家村等地示范种植,因抗寒性、适制性及品质等原因,仅剩下迎霜一个品种,其他品种皆淘汰。

1992~2000年,因发展名优茶需要,县茶叶站及部分农民陆续从浙江新昌、中国茶叶研究所、东至县茶树良种繁育场等地引进浙农139、迎霜、乌牛早、龙井43、舒茶早、农抗早、凫早二号、安吉白茶等品种,因适制性、产量及品质等原因,除舒茶早、浙农139外,多数品种不宜推广而淘汰。

2002年开始,随着兴农科技园的建立,歙县茶树良种生产进入自选自繁自育自推的规范发展期,先后有黄山白茶生态园、黄山翠绿茶菊有限公司、一品兰香家庭农场、蜈蚣岭白茶合作社等企业从事地方种繁育生产与示范推广及外省优良品种的引进、区试和繁育、推广。基本满足2004年以来实施的县茶树良种推广工程和2014~2016年连续三年国家现代农业(茶叶)发展项目的良种需要。通过连续多年的政策支持和科研院校、部门及企业的通力合作,已经从黄山群体种、大谷滴水香群体种、竹铺大叶群体种、黄山白茶等地方种中选育出一批优良品系,其中,翠绿1号、黄山白茶1号等通过省级良种审定。到目前为止,全县推广种植无性系黄山种(翠绿1号、2号等)、黄山白茶1号、滴水香种、舒茶早、黄叶茶等约4699hm2。

4 歙县茶树良种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

歙县茶树良种的示范推广工作起步早,投入大,发展快,成效显,但在这个过程发展中,也突显出一些问题。

4.1 盲目的引种

在茶树良种引进的前期,由于农业部门和部分茶农对品种的生物特性、抗逆性、适制性、产量及品质等认识不够,仅带着激情到浙江、福建等良种地发展较好产区引种,结果因气候不适、适制产品不适、品质不佳等原因,许多品种(特别是白茶)在生产中被淘汰,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同时也耽误了农民的良种发展时机并重复投入。

4.2 对地方种资源重视不够

歙县有得天独厚的茶树种质资源,不仅有多个优异的地方群体种,而且每个地方群体种中许多单株有可能成为好的品系与品种。尽管农业部门于1977年开始研究地方种选育,但由于经费缺失、体制和人员变化、重视不足等因素,导致歙县的地方种选育工作断断续续,多年努力都没有明显选育成果。

4.3 种植管理粗放

由于无性系茶树品种在栽培管理方面有别于传统的方法,但大多数农民、企业、家庭农场在种植过程中对园地选择、规划和垦辟、生态保护、土壤的质量、种苗标准、栽植要求、水肥使用、病虫防治、苗木修剪与树形培养及采摘等各环节的技术应用极为粗放,导致无性系良种推广面积大,可是达到标准化优质高产高效的基地少,良种效益没有完全体现。

4.4 良种繁育生产基地发展慢

近十余年来,在政策和市场的引导下,歙县虽然有三家企业专业从事茶树良种选育、繁育工作,但由于良种选育投入大、时间长、技术要求高、风险大,加之企业生产经营单一,投入再生产的资金一直不足,因此,生产设施仍然陈旧落后,良种繁育基础不扎实,选育成果不多。

5 加快歙县茶树良种科学化发展的思考

茶树良种化是茶叶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标准化、优质化及高产高效的前提,是实现茶产业现代化的一项基础工作,持续推进歙县茶树良种科学化发展将是今后一段时期主要茶业工作之一。通过总结分析近几十年来歙县茶树品种或无性系良种推广种植的得与失,认为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5.1 提高茶树良种化的认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农村各方面也随之发生巨变,务农人员急剧减少,传统生产方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质量和效益不高,抛荒或生产资源丢失现象正在发生,山区农村尤为突出。茶叶作为歙县山区农民传统产业及地方的特色产业,要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提高“良种+良法”技术在现代茶叶生产中重要性的认识,把茶树良种化列入加快现代茶产业进程的一项主要工程措施,为茶叶生产实现作业机械化、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提供坚实基础。

5.2 重视对地方种质资源的开发和科学利用

几十年的茶树良种推广得失经验告诉我们:在歙县及黄山茶区,茶树地方种质资源的选育利用是实现茶树良种化的基本途径。一是歙县及黄山茶区是茶树品系基因库,优质资源极其丰富;二是地方种经过长期种植生长,一方面适应了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另一方面茶叶生产者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掌握了区域内地方种特性,制成特色茶产品,即品种的适制性。因此,在实现茶树良种化过程中要切实重视对地方种质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科学利用。

5.2.1加快地方种质资源的开发

歙县及黄山茶区虽然单株选育工作早,但与其他茶区比,成效差。种质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优势远远没有发挥效益。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快地方种质资源的开发是歙县及黄山茶区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业。因此,建立一个以市或县农业部门牵头组织、协调、参与,科研院所技术支撑,企业组织生产、示范应用的地方种质资源开发体系,长期稳定开展单株选育、品系区试、生产示范等工作。

5.2.2建立种质资源保护系统

每一个品系的选育都是一项成果。一是依据各个品系的选育试验、示范应用数据及相关资料,建立品系数据库;二是按照每个地方种特性,分别在相关区域或企业建立固定的品系栽培试验、示范和保护基地。由此建立线上线下“双向”品系保护系统。

5.2.3科学利用选育成果

歙县由于多个地方种之故,形成多种名茶产区,如,黄山毛峰等烘青产区、大方茶等扁形茶产区、滴水香等曲形茶产区。因此,在利用选育成果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成果应用区域的传统优势产品特点,选择最适宜品系成果推广应用,才能发挥成果效益。

5.2.4加快良种良法生产技术示范推广

一是县、乡农业技术人员和企业基地管理人员要加强学习,提高对无性系茶树良种特性认知度,切实了解掌握无性系茶树良种的基本栽培管理技术;二是创新优质高产高效无性系生态茶园栽培管理技术,总结并集成现代茶叶生产技术体系;三是加强培训,利用多种平台、多种方式,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宣传,使良种良法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责任编辑:蒋文倩)

2018-11-04

S571.1

B

1006-5768(2018)04-175-04

猜你喜欢

大谷歙县白茶
安徽歙县:看这场宣传性别平等的超级辩论赛
徽港
绘本
这只猫说得好有道理
《书画世界》改刊题贺作品选登
ANIMATING ‘IP’COMICS AND EMOJIS BECOME ENTERTAINMENT BRANDS
歙县找寻王茂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