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香樟经济学Seminar(青岛)总结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风险防范和规范治理
2018-03-27刁伟涛
刁伟涛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尤其是风险防范化解问题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17年7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2018-2020年的三大攻坚战之首。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多次强调,各地要落实属地责任,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积极稳妥地化解累积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在此背景下,以“地方政府性债务”为主题的第二期香樟经济学 Seminar(青岛)在 2018年9月15日举行,此次会议由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承办,这也是香樟经济学Seminar首次在青岛举办。本次会议共收到投稿论文26篇,其中特约投稿2篇,经过组委会组织相关专家评审,共评选出9篇宣讲论文,9篇论文的作者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南京、长沙、西安、青岛、威海等地。
会议进行了简短而热烈的开幕仪式,在开幕式上,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王曙光教授致辞,他向各位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他说,香樟经济学会议主要讨论经济学术圈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各位学者的思想碰撞和学术讨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平台,有效促进了经济学者尤其是青年经济学人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与此同时,向参会嘉宾简要介绍了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的发展历程、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
简短的开幕仪式之后,正式进入论文报告宣讲环节。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的洪源副教授,对论文《地方政府竞争是否阻碍了地方政府债务绩效的提升——理论分析框架及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进行了宣讲,文章在采用Global 超效率DEA方法测度地方政府债务绩效的基础上,用空间杜宾模型来对地方政府竞争影响地方政府债务绩效的效果与空间外溢性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地方政府效用最大化目标导向下,无论是地方政府税收竞争还是公共投资竞争,都对地方政府债务增速产生了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和空间外溢效应,导致地方政府采取主动扩大债务规模的举债策略;进一步地,随着债务存量规模的持续增长,无论是地方政府税收竞争还是公共投资竞争,都将对于地方政府债务绩效产生“规模报酬递减”的负向影响和空间外溢效应。此外,如果考虑到地方政府预算软约束现象的存在,地方政府竞争还将与地方政府预算软约束行为相结合,对地方政府债务绩效产生“使用效率递减”的负向影响。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的郭峰副教授,宣讲了《地方政府姿态与城投债的发行数量与风险溢价》,文章以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城投债的姿态与城投债的实际发行情况为例,考察政府政策文宣与政策实际执行的关系。基于对2006-2017年中国308个地级市的3 600余份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的统计,可以发现随着中央对地方债务风险的重视,地方政府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抑制地方债务风险的姿态。但将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姿态数据与城投债实际发行数据匹配后却发现,某年准备发行城投债数量越多的地区,地方政府越倾向于在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现出抑制地方债务风险的姿态,而不是与发行更多城投债行动相匹配的支持城投债发行的姿态。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也发现“抑制”地方债务风险的姿态可以在边际上降低城投债发行数量的风险溢价,这意味着计划增加发债时,强调抑制债务风险对地方政府而言是理性的。
山东大学商学院的博士研究生于红,宣讲的论文题目是《地方政府债务、地价与房价的相关性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考察》。文章认为,债务融资引致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行为与房价之间的联动,而房价变动能够通过土地出让收入传导进而影响政府债务的举借和偿还。文章采用2012-2016年的分省面板数据,根据地方政府债务、地价和房价内在逻辑机理,构建联立方程,检验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地价与房价三者之间存在相互正向影响关系,房价与地价之间存在非对等的正向影响关系,房价对地价的作用程度更大;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对地价、进而地价对房价存在正向影响关系,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每增加1%,房价上涨约0.11%;房价对地价、进而地价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存在正向影响关系,房价每上涨1%,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大约0.63%。由此判断,相比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对房价的正向作用,房价波动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鉴于此,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平衡地方政府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渠道,减少地方政府债务对房价的推动;尽快形成税收财政格局,减少地方财政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改革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弱化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依赖等成为当前我国有效管理地方政府债务、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的客观选择。
南京财经大学公共财政研究中心的朱军教授,对《政府债务何去何从:中国财政整顿的治理逻辑与出路》进行了宣讲。文章认为,随着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结构性去杠杆”已成为宏观调控主基调。由于地方融资平台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中国政府债务膨胀与金融高杠杆如影随形,债务风险与金融脆弱相互交织,政府债务何去何从备受舆论关注。对此,文章在 G-K框架基础上,引入内生财政压力、债务上限和财政整顿规则等中国化元素,探究中国财政刺激背后金融高杠杆逻辑以及模拟评估财政整顿的经济效果。研究发现:(1)金融高杠杆是财政刺激挤出投资的镜像表征,强化政府财政整顿虽可以收拾残局,更需要从源头把控支出的低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财政刺激。(2)设定财政整顿规则,明示政府对债务容忍度,是守住不发生金融风险之底线的题中之义,理应成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债务“去杠杆”是必要的,但并不能盲目“去杠杆”,应把握“去杠杆”的节奏,讲究时机和方式,“结构性去杠杆”。(3)债务上限有利于增强经济韧性,改善金融脆弱性。债务置换改善债务结构,缓解财政短期流动性风险,但这不是财政整顿的归宿,只能是权宜之计,是以空间换时间。(4)实现短期“稳杠杆”和长期“去杠杆”的动态平衡,只有牺牲短期的增长、渐进性地降低短期杠杆、稳定宏观经济,才能增强长期去杠杆的信心。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刘若鸿对《地方政府竞争模式、投资冲动与债务规模》进行了宣讲。文章认为,控制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膨胀,已成为化解财政金融风险的重要环节。文章在分析中国式分权背景下地方政府竞争对债务规模的影响机理基础上,选取2004-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为增长而竞争”和“为和谐而竞争”两种政府竞争模式对地方债务规模的影响效应,得到如下结论:地方政府竞争通过投资冲动的中介作用机制影响债务规模;“为增长而竞争”促进了地方债务规模的增长,而“为和谐而竞争”能够抑制地方债务增长规模。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政府治理的政绩观转型举措对地方债务问题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政府竞争模式的变迁有利于控制债务规模、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吴明琴教授对《Road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Allocative Efficiency: Evidence from China》进行了宣讲。论文以中国制造业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道路基础设施投资是否以及如何提高产业内配置效率。利用工具变量法用于解决可能的内生性问题,并确定道路基础设施与加成率分散之间的因果关系。基准实证结果表明,改善道路基础设施可以显著降低更依赖道路基础设施的行业中的加价差异。进一步的机理分析表明,价格分散度降低所反映的竞争效应主导成本效应,边际成本分散度降低所反映的成本效应主要体现在道路运输的改善。此外,内陆地区的道路基础设施配置效果比沿海地区更为明显。
本次会议还有其他研究领域的优秀文章入选,论文作者都进行了详细具体的宣讲。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吴迪,论文题目是《企业社会责任与技术创新——来自中国的证据》,文章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中国上市企业社会责任综合指数,实证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对技术创新的具体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社会责任对企业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不同维度社会责任对企业创新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考虑到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采用企业固定效应模型、面板工具变量以及倾向得分匹配等识别策略,结果均显示社会责任增强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创新水平。机制分析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增强通过提高员工职业安全感、减轻管理层短视、缓解融资约束等途径,促进企业创新。同时,本文排除企业员工股权激励、企业自由现金流、企业政治关联等潜在竞争性解释的干扰,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进一步证明文章结论是稳健和可靠的。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刘秀丽教授,论文题目是《Forecasting on Urban Household Debt in China》。论文认为,债务对个人和整个经济都是有益的。高水平的家庭债务也会给个人和经济带来更广泛的问题。文章试图建立一个既考虑宏观经济参数(经济增长、贷款利率、产权)又考虑个人家庭指标(家庭消费)的中国城市家庭债务预测模型。结果表明,2021年度城镇居民家庭债务占GDP的比例将上升到54.47%,2026年将上升到70.25%。通过考察2021年的债务结构,我们发现住房债务将继续增加,从2017年的96.25%增加到2021年的97.05%,而商业债务将从2017年的3.13%减少到2021年的2.47%。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的徐伟呈博士,论文题目是《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就业和就业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文章通过构建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模型,引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进出口额占比指标,推导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并利用2000-2016年全国31个地区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各因素对就业和就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行之后,人民币汇率、利率和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均变小,其中,汇率对就业和就业结构的影响最显著,其次是利率,原油价格的作用则相对较弱。人民币升值通过净出口传导机制可能增加外贸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不利于就业增长;还会导致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下降及贸易与非贸易部门就业之比降低,亦不利于就业技能结构改善。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实行,在短期,利率上升会通过汇率传导机制拉动就业增长和二产就业比重提升;在长期,其下降有利于就业技能结构的改善。
此次活动得到了《财贸经济》的大力支持,《财贸经济》编辑部的张德勇研究员从期刊编辑的角度对部分论文进行了点评,尤其是对于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研讨过程中,与会者与报告人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积极的学术观点交流,并对论文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宝贵建议,提出了许多有关地方政府债务和经济发展等问题的新观点和建设性建议。本次会议是香樟经济学Seminar首次在青岛举办,因此也吸引了青岛周边高校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以及来自各地高校的青年教师到场观摩,相信这必将进一步提升驻青高校的经济学研究水平和全国影响力,同时也期待这次会议对于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会给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规范治理和风险防范提供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