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国际化审计人才培养问题探讨
2018-03-27吕伶俐龚书旎
●吕伶俐 龚书旎
一、国际化审计人才概述
(一)审计国际化和审计人才国际化
审计作为一种通用的国际商业语言,其国际化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日益明显。审计国际化的重要体现之一是审计准则的国际化,我国财政部于2016年12月印发了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拟定的一系列审计准则,其中包括一项新准则和其他六项做出实质性修订的准则。审计需求以及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能够提高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国际竞争力,其提供的审计服务不仅能满足我国企业的实际需要,同时有助于符合国外资本市场对于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逐渐成熟,随着国际地位和国际事务参与程度的进一步提升,注册会计师行业开始走上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审计人才国际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二)国际化审计人才的特点
现阶段我国已进入经济转型的新时期,为了响应“一带一路”政策以及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目标,高等院校也逐渐重视国际化审计人才的培养,新时期对于国际化审计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国际化审计人才区别于一般审计人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需要具备熟练的外语沟通能力。语言问题是开展国际审计业务时遇到的首要问题,没有基本的沟通、交流能力将无法有效地开展审计业务,这里的外语能力主要是指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第二,需要匹配国际化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同于一般审计人才,国际化审计人才需要熟练掌握国际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及其最新动态,同时对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第三,需要具备更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当今国际会计准则更强调以原则为导向,这对会计人员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国际化审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国际化人才应当满足国际竞争的需求,不仅在语言交流方面具有国际普适性,同时也需要具备开放性的全球视野、多元化的知识体系以及跨国家、跨文化的交流沟通运作能力。而作为国际化审计人才,其要求更加具体。除了拥有较强的审计专业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外,还需具备经济、管理、计算机、法律等相关领域知识作为辅助,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供高质量的审计鉴证服务和管理咨询等相关服务。
审计作为一种经济监督活动,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急需一大批国际化审计人才,而具备高素质和出色工作能力的审计人才在我国缺口很大,这种数量和质量上的匮乏难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特别是随着资本全球化、跨国业务的迅猛发展,跨国财务报表的合并及披露等业务逐渐增多,各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趋势逐渐明显,对国际化审计人才的大量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二、我国高校国际化审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国际化审计人才培养的现状
1、培养目标。我国高校对于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大致划分为三类:第一,定位于培养普适型的审计人才,涵盖了CPA审计、国家审计及内部审计。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安徽工业大学、铜陵学院等。第二,定位于培养某一特定方向审计人才,其培养目标偏重培养CPA审计、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等人才中的一种。如湖北经济学院侧重培养内部审计和CPA审计人才,南京审计大学侧重培养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人才等。第三,定位于培养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多学科背景的人才,其没有特定的审计人才培养目标,或是与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趋于一致。如北京大学、山东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总体来看,我国各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特色性不强,与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相似度很高,很多院校甚至为了增加招生规模,被动设立了审计学专业,但这些院校中几乎没有一所将目标定位于培养国际化审计人才。
2、课程体系。我国高校对于审计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大都参照了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略作修改调整,即在会计学课程包括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实训等基础上,增加诸如审计实训、内部审计、国家审计等课程。大致可划分为三类:第一,具有一套完整的审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例如安徽工业大学、南京审计大学、山东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第二,在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增加一两门审计相关的课程,例如湖北经济学院增设内部审计课程,东北财经大学增设审计学概论、计算机审计实务课程,北京大学增设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课程等。第三,几乎沿用了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仅仅是调整了审计学这门课程的学分与课时,例如西南财经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
3、实践教学。我国大多数高校对于审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方面重视程度较高,设置了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方案,包括校内培训、校外实习、社会调研等,但各高校对于审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环节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大致可划分为三类:第一,审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方案基本沿用会计学实训方案或简单加以改进。大部分高校都采用这种模式,即根据一套模拟的实训资料,要求学生模拟进行手工会计账的编制,随后在校内的电子会计系统中进行相应操作,包含了从记账凭证到财务报表输出整个流程。第二,审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方案在会计学实训方案的基础上,再匹配一套完整的综合审计实训。该实训系统囊括了从接受审计业务、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采取风险应对措施、收集评价审计证据、完成审计工作底稿到最终出具审计报告等审计实践全过程,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审计业务,如南京审计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第三,审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方案在校内培训的基础上偏重校外实习或社会调研。如湖北经济学院更为偏重校外实习,在多家省内排名靠前的会计师事务所建有实习基地。有些高校更为偏重社会调研,其要求会计学、审计学专业的学生在大一至大三期间完成不同的社会调研任务,如浙江财经大学等。
(二)我国高校国际化审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我国审计教育相对于会计教育而言起步要晚得多,目前高校对于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大都参照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缺乏一定的学科针对性,也难以满足国际化审计人才的培养要求。作为一名拥有国际视野的审计人才,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国际通用语言及国际会计审计准则等相关基础知识,还需要在国际业务中将这些知识运用自如,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及职业道德素质,对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而我国高校的审计人才培养比较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培养目标大多是为了满足特定领域对于审计人才的需求,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企业等。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时考虑更多的是关于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诉求,忽视了表达、学习、综合分析等能力的培养。在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如果不具备较强的学习和分析能力,则很容易被淘汰。此外,部分高校对于国际化审计人才的培养仅限于外语能力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学习,没有重视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差异对审计业务造成的影响,缺乏这种国际视野和文化协调能力,很难培养出合格的国际化审计人才。
2、课程体系不合理。我国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总体上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类,并对应设置相关课程。从学分占比来看,实践教学课程的学分仅占总学分的15%—25%,可见仍有不少高校并不重视审计实践的教学,而实践教学是审计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另外,高校对于具体的课程设置也存在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国际化特色不明显以及课程设置偏向专业考试两个方面。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审计专业的课程设有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主干课程,再配以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等课程,并未体现国际化特色。会计学(ACCA方向)课程则基本参照ACCA考试科目加以设置,审计人才培养特色并不突出,从知识覆盖面上来看算得上面面俱到,然而不少课程之间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造成资源的不当配置。此外,许多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侧重于CPA审计、内部审计、国家审计的某一类型,且仅偏重于相关专业技能考试(CPA)。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国际化审计人才的培养。
3、教学资源不完善。审计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学资源的支持,不论是审计理论教学还是审计实验教学,而国际化审计人才的培养对教学资源的需求更是如此。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近2500所,其中本科高校占47%,地方本科高校约1058所,仅有约540所地方高校建设有校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实践教学示范中心不超过100个,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不超过30个,其中能达到国际化审计人才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基地更是寥寥无几。同时,学生、教师获取高质量的国际化教学资源的途径也受限制,实践教学资源极为稀缺。修建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实验室以及实验项目的开展有较大难度,各高校也普遍缺乏与国际化教学要求相匹配的高水平教师。具体来说,大部分高校都已经购置相关的财务软件,建造了一定规模的教学实验室,如“会计电算化实验室”、“ERP沙盘模拟实验室”、“审计综合实验室”等,也开设了配套的实验课供学生实践,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知识。但是,这些实验项目内容相对单一,远远达不到国际化审计人才培养的要求,而具有国际化资质的实验资源和网络平台获取难度较大,资源匮乏,很少有高校能配置该项资源。此外,国际化方向的任课教师大多由会计、审计专业的专职教师担任,有些教师对于企业实际的会计、审计业务都没接触过,更没有机会参与跨国公司的审计业务,仅依靠教师相关外文资料与自己的理解去指导学生,既缺乏针对性,也缺乏权威性。
4、教学模式不全面。我国高校审计人才培养在教学模式的选择方面,仍旧以“教师主导”为主,重理论和专业知识传授,轻综合能力培养是该模式的弊病。虽然近年来一直提倡教学模式的创新,然而案例教学、热点问题模拟分析等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往往流于形式,即使这类教学模式已经列入教学大纲中,但是没有匹配相应的教学资料和实施标准,因此传统“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依然被大多数高校所采用。审计学科本身具有概念众多且不易理解的特点,当遇到相对复杂的概念或案例时,仅依靠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单一讲授知识点,缺乏充分的讨论,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思考,还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倦怠心理。这种以教师为主导、课本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过度强调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讲解,忽视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再者,审计学是一门需要用到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学科,目前高校大都安排会计审计专业背景的教师讲授,由于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限制,能否自如地讲透审计学这门课还有待考量,若由多名具备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联合授课能够更好地匹配审计自身的学科属性。国际化审计人才的培养对于教学模式则要求更高,对于教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还有进一步的要求,而目前我国高校中鲜有学校能较好地满足这些要求。
5、考评机制不成熟。目前审计学相关课程的考评机制大多是以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进行加权平均,这种考核对于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加权的权重设置过于随意,我国高校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学校依照自己的判断进行权重的选择。而平时成绩多以学生考勤情况、作业完成程度以及课程参与度为衡量标准,期末成绩多以期末试卷成绩为衡量标准。一般而言平时成绩的判别区分度不大,当平时成绩所占权重较小时,学生对于平时学习过程的重视程度相应下降,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者,考虑到期末阅卷老师评阅的实际操作性,教师还需要提供一份试卷标答,这直接造成了试卷考核的内容往往不能太灵活,给予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相当有限,期末考试过于偏重对具体知识点的考核,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学生往往通过死记硬背就能考出一份不错的成绩,这种考评机制还不完善,并不能准确、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三、国外审计人才培养模式评介
(一)美国审计人才培养
美国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目标一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调整变化。最初是致力于理论知识传授,而后演化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后来还提出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情商能力的目标。为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美国大学的审计专业课程设置多样化,一般可分为三大类:通识教育类、专业基础类和审计类课程。通识教育类课程是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基础,让学生通过语言、数学、哲学、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锻炼思维能力,以便将专业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专业基础类课程让学生对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概念框架有初步认识和了解,使他们在学习后续专业课时能够快速透彻地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的状态。审计类课程则是重中之重,讲授审计理论知识,让学生明白审计的基本目标和业务流程。有些大学可能还会开设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课程,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除理论课程之外,美国大学还十分注重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践和实验操作两种形式。课程实践是指课堂上老师不仅需传授理论知识,还需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通过构建学习小组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互相交流看法,最后由小组代表上台进行陈述,这种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减少“浑水摸鱼”的现象。实验操作即模拟审计师或模拟会计师,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担任一个新的角色,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业务操作并学会做出决策。实验操作形式新颖,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此外,美国大学还有其他的培养方式,如举办校园管理会计案例大赛,成立会计和审计类社团,定期组织专家与学生讨论交流等,这一系列课外培养方式,旨在提升实践运用能力、领导能力和沟通能力,这些也是学生日后成为一名合格专业的会计师和审计师必不可少的技能。
(二)法国审计人才培养
法国将审计业务和会计业务分别划给国家法定审计师行业和注册会计师行业,两者并无交叉。只有国家法定审计师才能从事审计业务,注册会计师可以开展代理记账、管理咨询等会计相关业务,但不能从事审计业务。正因如此,法国选拔国家法定审计师的过程十分严格,既依赖高校教育,也重视事务所后期培养,秉承少而精的原则。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法国只有十多所高校在本科、研究生阶段开设了审计专业,尽管招生学校不多,但审计学历教育体系十分完整。在校期间要通过三级考试,考试合格后颁发初级、中级和高级证书。这些高校学生在毕业后,需要在会计师事务所实习两年、企业实习一年后,才能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由此可见,法国审计资格考试对于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选拔过程历时较长,我国的考试要求与之相比略显宽松。
(三)英国审计人才培养
英国大学审计课堂的教学方式与众不同,采取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原则。老师只讲授理论知识的基本框架和学生难理解的重难点部分,时而穿插介绍该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的任务就是按照老师给出的参考书和学习大纲,根据需要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进行自主学习。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快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使他们形成学习自觉性,不再依赖他人讲授,习惯自主获取知识。结业考试虽是试卷的形式,但多为综合性主观题及实务题,而少有选择题。主观题需要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大量的论述,实务题不仅需要计算,还要求学生做出决策并写出分析过程。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这样一份试卷,就要求学生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见英国高校审计教育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方式。英国大学还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一般会在学校里学习两年的理论知识,第三年去企业实习。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紧密结合,在实务中培养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四)澳大利亚审计人才培养
澳大利亚各所大学对于审计专业教育目标的定位有所差异,但都致力于培养学生今后适应经济发展、应对职业挑战的能力,同时普遍注重协调、沟通和领导能力的培养。因此,澳大利亚大学的审计专业通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澳大利亚的审计课内、课外内容非常丰富,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主要分为讲授、课程辅导、研讨会和实验室练习四种,其特别之处在于将讲授和课程辅导紧密结合。授课老师只做启发性的讲解,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考问题,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下课时布置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在上辅导课前完成。辅导课上老师先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做习题时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重点问题进行讲解。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做练习的情况来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减轻授课老师的工作量,而且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对于学生的成绩评定,不同课程的考核体系有所不同,一般由平时作业、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三部分的成绩共同决定,三者所占比重大致相当,可减少偶然性,使学生成绩更加公正准确。
通过比较分析上述四个国家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发现一些显著的共同点。一方面,这四个国家的课堂教学都不是传统的老师满堂灌输、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学方式多样化,紧贴实务的案例教学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美国、英国、法国和澳大利亚都将课外实践视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合作课程或在基地实习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正式工作前能够积累一定的实务经验。
四、完善我国高校国际化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重新定位国际化审计人才培养目标
综观发达国家对审计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他们非常注重学科的交叉性,特别是经营决策、投资、法律、金融工具、资本市场、计算机应用等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为了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我国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当突出国际化、专业化、复合型特点。另外,拥有国际视野的审计人才除了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的要求也应该纳入培养目标。知识结构方面,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审计业务技能,还要熟悉中外会计及审计准则及会计审计业务处理的差异,重点关注跨国财务报表的合并及披露等业务。在充分掌握会计审计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增强职业判断能力。能力结构方面,需要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与优秀的思维、语言沟通能力对提高自身竞争力也十分重要。
(二)合理规划国际化审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很多高校现有的课程体系将审计、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分别开设,学习过程中知识点交叉重复、概念混淆等问题难以避免,因此,建议对课程结构体系进行优化。首先,以审计实务的流程作为课程设置的主线,将企业的运营过程分为投资、融资、营运管理三个方面,投资过程可以分为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等,融资过程分为发行股票、债券、融资性租赁等,营运管理分为供产销等几个步骤。按照这样的顺序将不同学科的课程相互融合构成一个整体,避免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重复,实现学科交叉的同时也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及完整性。其次,课程设置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权重,教学形式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审计实训等,满足不同课程的目标。最后,课程设置也应关注审计人才培养更深层次的需求,可以按照审计的不同类型构建国家审计、CPA审计、内部审计差异化的培养模式,根据不同类型审计人才的能力框架要求设置不同方向的课程。尤其是在国际化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下,课程设置应当更多考虑诸如管理学、投资学、法律、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深度融合。
(三)全面整合国际化审计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学资源
高校教学的师资力量是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因此应当重视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师资的引进工作,打造一支满足国际化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迫在眉睫。这些高水平的教师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还应当具备较强的外语能力,能够实时关注国际会计、审计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高校也可以通过海外人才引进工程聘请一些知名度高的会计、审计教授,这些高资质的教师不仅能直接参与国际化审计人才培养,还能带动高校现有的教师队伍,通过相互沟通交流提升其专业素质,具体措施包括鼓励国际化会计、审计相关的课题研究、开展国际审计专家培训讲座、建立双语教师培养激励机制等。其次,对于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也要同步推进,尽早匹配国际化教学的需求。如联合一些外企开展双向培养计划、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等,利用企业的平台与设施供学生实践学习,企业与高校教师资源双向流动,通过合约的形式优先向对应企业提供优质的学生资源,或利用高校自有的资源,与国家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及知名企业进行密切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就业基地,以充分整合利用实践教学资源。
(四)持续优化国际化审计人才教学模式
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应根据审计学科实务性强的特点,尝试创新相应的教学模式。审计课程需要解释大量的概念,审计理论也相对晦涩难懂,学生听起来比较枯燥,导致兴趣缺乏,学习效果也难以保障。授课教师首先应将重心转移到重难点概念和专题的讲解上,花费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具体可以采取布置课后阅读任务、分组讨论等形式,通过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另外,参照国际上发达国家国际化审计人才培养的模式,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同时对案例的时效性和国际化进行严格筛选,以适应国际化审计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通过对具体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实务案例的引入,学生能在课堂上接触到大量真实的审计案例,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还应鼓励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自主思考,敢于提出问题,自行分析解决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随机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任务,可以选择最近发生的审计热点事件或与国际审计相关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各小组撰写出自己的分析报告进行小组展示,并进行组间、组内互评。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交流沟通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对于国际化审计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逐步完善国际化审计人才考评机制
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查是国际化审计人才培养的关键内容,对于考评内容和考核形式的选择应当科学有效。首先,考评内容的范围不应仅涵盖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了适应国际化审计人才的培养需求,对于非审计专业相关的内容也可以适当结合,在试卷作答和回答问题时可以鼓励英文作答并给予加分奖励等。其次,在考核形式上也应灵活全面,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有效区分。如对于平时成绩的考查,可以由期中测试、随堂展示、热点小案例的分析等组成,这些丰富多样的考核形式更能体现学生对于审计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助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加大平时成绩所占的权重,降低期末成绩的权重,期末考试则适当增加主观题的比重,答案不固定、不唯一,有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考查内容选择方面也要注重时效性,以案例分析为主,考核基本概念的同时也要注重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在实务中的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