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院校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中的作用探析

2018-03-27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金融中心金融院校

徐 东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宣传部,吉林 长春 130028)

随着经济的快速拉升和混业经营的快速推进,金融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正逐渐放大其知识密集、智力密集的特性,吸引着各界精英跨界参与其中。各地争相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也成为一种趋势。金融院校作为金融行业人才培养的主摇篮,在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越来越多地参与到金融发展策划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中来,成为推动金融业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金融院校为区域金融中心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撑

(一)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标志了城市发展的经济实力

区域金融中心是以区域为基础形成的资金融通和聚散的金融枢纽,多具有金融机构集中、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信息灵敏、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服务高效的特点。它能够集中大量金融资本和其它生产要素,从而有力推动该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区域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区金融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1]从世界金融发展走向上看,从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到近现代伦敦、巴黎等老牌金融中心,再到纽约、东京、香港等新兴现代金融中心,金融历史的发展轨迹和客观现实都表明,随着城市经济发达程度的变化,世界金融中心也呈现动态变化趋势。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其中心地位已经成为城市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我国,上海、深圳、广州、北京和天津已经成为中国最为重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各城市都在筹划建立区域金融中心,以突显城市的经济核心作用。

(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亟需金融人才的有力支持

区域金融中心将集聚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金融业态共生共荣,同时涌现出大批诸如投资担保公司、投资管理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房地产金融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资产评估公司等新兴金融机构,各种高新科技成果和管理方法等前沿技术全面应用,在区域内形成一个金融业高度集中、高速发展、繁荣昌盛的发展局面。这就要求区域内的金融从业人员不仅要深入了解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金融业务知识,也要掌握外语、管理、法律、计算机操作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和交往能力。总之,区域金融中心对金融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信贷、保险、证券、投资、期货、信托、典当、基金、理财等金融业务活动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亟需大量金融人才为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金融院校是金融人才培养和输出的主渠道

我国现有的金融院校大多为中国人民银行创办,与金融行业有着“缘金融而生,因金融而荣”的深厚历史渊源,学校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以及实习实训都围绕金融市场需求设置,与金融业紧密衔接,为行业企业输送了符合市场需求的大量优秀金融人才。特别是地处“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上海金融学院、广东金融学院、河北金融学院等金融院校,为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高层次金融人才,形成了有力的人才集聚效应,有效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因为金融院校建立的同根性,校际间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搭建的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这一平台,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密切合作、互联互通,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基金、风投、担保、小贷、租赁、典当等专业覆盖全,规模化、系统化的高层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在金融教育领域凸显了强大的行业优势,有效充当金融人才培养的领军院校,成为金融人才供给的主渠道。

二、金融院校为区域金融中心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一)金融院校的专家学者将成为区域金融中心政策的引导者

金融院校承担着为金融行业培养专门人才、金融科技创新的重要职责,拥有大批金融领域专家、学者、教授和金融精英,他们大多为省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的金融领域专家,担负着为地方政府提供金融决策咨询服务的重任,每年向政府、金融行业主管部门提交金融业改革创新的发展建议,为各地区量身制定区域金融发展策划方案,这些专家的每一份决策咨询报告中提出的观点,都可能成为影响区域金融中心新政策的创新点和政策依据,在区域金融理论研究和政策出台方面起到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在区域金融中心先行先试,极大影响区域金融中心和地区金融业的未来走向和发展。

(二)金融院校的科研平台为区域金融中心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科学研究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在金融院校同样得到有效的发挥。金融院校大多根据学校的研究专长建立了众多省级乃至国家级的金融类科研平台,如南京审计大学建设的货币研究所、金融工程研究中心,广东金融学院建立的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广东区域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债券市场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创建的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吉林省科技金融研究中心、吉林省农村金改研究中心、吉林省金融安全研究中心等,这些科研机构和平台大多是与政府金融行业主管部门、金融机构、金融企业以及各省龙头企业协同创新的载体,这些平台与金融市场紧密对接,更了解金融市场需求,在金融产品创新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其产出的科研成果也会在第一时间推向金融市场进行转化,为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最前沿的科技支持。

(三)金融院校为区域金融中心合作交流创造了机遇

高校是学术交流与交锋的前沿阵地。金融院校对金融热点的追踪,对金融行业的合作交流的开拓同样毫不放松。各大金融院校每年都会邀请国内国际知名金融业学者、世界及中国500强企业代表、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银行、证券、保险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学者,定期举办影响全国的乃至东北亚区域的高端金融论坛或金融高级管理人员年会和高端峰会,围绕金融业发展的前沿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将国内外顶尖学者、行业精英、龙头企业代表汇聚一堂,开展经常性的金融交流活动,逐渐成为区域金融交流、合作、发展的品牌论坛和高层峰会。在这些平台的搭建中,汇聚了大批金融精英,他们在探讨国内外金融形势和金融创新方向,院校间、校企间、企业间、金融机构之间凝聚广泛共识,进而达成新的合作,为政、企、校的合作创造了新的发展平台。

三、金融院校为区域金融中心提供了有效的服务支撑

(一)金融院校学生为区域金融中心后援服务提供了人力支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金融机构对业务流程的再造,实现了金融前、后台业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逐步分离。[2]在各国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主要的国际性金融中心城市都出现了区域金融分工的趋势,如美国的新泽西、爱尔兰的都柏林等,这些城市的金融中心将服务型的业务流程交由集团中专业子公司或外部专业机构来实施集中统一管理,形成了新的金融后援服务中心。我国各地也在利用“区域优势”和“后台优势”开始建设以后援服务为重点的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后援服务基地建设需要大批专业一线操作型工作人员,这些人员要求专业素质较高,要熟悉金融业务流程,且人员流动性较大,工作稳定性较低,难以吸引金融精英长时间参与其中。而金融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训要求以及较高专业素养有效地满足了后援服务基地建设的要求。金融院校将在校生的实习实训落在后援服务基地,既满足了基地的人才需求,锻炼了学生,又服务了后援服务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实现了校企双方的共赢。

(二)金融院校为区域金融中心员工培训搭建了平台

区域金融中心后援服务涉及产品研发、票据支付和清算、数据分析和处理、金融资产管理、人力资源培训和管理、客户服务、定损理赔、灾难备份等众多业务流程[3],需要工作人员不断地学习和进修,才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和业务的创新。金融院校拥有长期的行业办学背景,并与金融行业企业建立了广泛、密切的联系,熟悉金融行业业务流程,与金融监管机构、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公司总部和人力资源部门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因此,多数金融院校都依托金融行业协会建立了多元化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金融院校的培训机构每年为金融行业承担大量岗前培训、继续教育、高级管理人员轮训等服务项目,同样可定期为区域金融中心企业开展员工业务培训,为区域金融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服务。

(三)金融院校的优质校友将成为服务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核心力量

金融院校从建校以来,就致力于为“一行三会”和金融监管机构、各类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以及基金、信托、小贷、风投、担保、典当、租赁等金融企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在金融企业建立了大量就业创业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依托行业、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学校毕业生在金融行业就业率达到50%以上,并成长为金融行业的业务骨干和精英。各省银监局、保监局、人民银行以及各级商业银行领导多数为金融院校毕业生,且身居要职。据调查显示,金融院校毕业生在各省县以上人民银行、银监局、金融企业任中层以上干部的占半数以上。如金融院校助力于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将全面整合优秀校友资源,凝聚起强大的发展力量,吸引金融企业入驻区域金融中心,调动起凝聚金融人才、汇集金融资源、推动金融科技创新与发展的人脉资源与社会资源,实现金融教育链和金融产业链的有效对接。

作为金融行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摇篮,金融院校以其特有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逐渐增强在金融行业的话语权,成为服务区域金融中心发展建设的源泉和动力。

猜你喜欢

金融中心金融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空中健身会馆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某金融中心冰蓄冷系统的应用与经济性分析
构建昆明市面向沿边离岸金融中心的探究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