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作文时的两个“极端”现象及解决策略

2018-03-27甘肃省会宁县东关小学梁志强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想象文章

□文/甘肃省会宁县东关小学 梁志强

“得作文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学好作文势在必行,为了有效解决小学生作文入门难的问题,就必须解决好孩子作文时出现的两个“极端”现象:一种是,提起笔来,信马由缰任驰骋,最终却是晕头转向,不知所云;一种是,咬破笔杆,牵肠挂肚苦搜寻,结果却是煞费苦心,无话可说。学好作文已成当下莘莘学子们不可逃避的一项重任!可是,话又说回来,怎样才能学好作文呢?

笔者认为,作文是一项时效性较强的学问,作文的入门在小学,俗话说:“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如果该入门的时候连“门”都入不了,那就无从谈及学好的问题了。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好这个机会,让学生不失时机地步入到作文这一神圣的殿堂呢?下面我就小学阶段学生作文时常常出现的两种“极端”现象及其解决策略谈及如下:

现象一:提起笔来,信马由缰任驰骋,最终却是晕头转向,不知所云。

问题归因:具有这种情况的孩子来说,在他的潜意识里就属于那种舞文弄墨者。其突出特点就在于他对语言文字类的东西比较敏感,亲和力强。喜欢阅读,易于顿悟,善于想象,乐于表达。正因为这样,他积累的好词、好句、好文章就要比一般的孩子丰富的多,思维也相对敏捷得多。他写起文章来便会有种滔滔不绝,思如泉涌的感觉。可是,问题就在于他不懂得情为何物,写文章的意义、目地何在。所以,他就不懂得围绕着主题或描写、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在他看来写的篇幅越长,辞藻越华丽,就认为越好。于是,便尽可能的放飞思想,信马由缰去了,五湖四海、天地万物、古今中外,凡是能想到的,能联系起来的都一股脑儿的罗列下来。可谁知最终却落得个“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的可悲结局。

其实,如今的好多孩子之所以不懂得这一点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十多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不但没有起到兴利除弊的效果,更可悲的是丢掉了语文课堂教学中最本真的东西。不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具体剖析来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及价值取向,而是动不动就借助于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将抽象的文字化的东西直接“翻译”为可视的直观画面供学生观看,其结果是:电脑替代了人脑、眼睛替代了思维、直观代替了抽象。这样一来,该思考的就不用思考,该想象的就不再想象,该联想的无需联想。其不知,长此以往的结果是,孩子不懂得“咬文嚼字”,不知道品词析句地去揭开语言文字这一面纱来探究文章内部实质性的东西,好像在他们的眼里除了文字符号还是文字符号,真是可悲啊!

解决策略:首先,要从理论的角度对这些孩子进行有效指导。写什么,不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要这样写等问题,都是受制于中心思想的,所有的语言文字只不过是一个载体而已。

就拿写人的文章来说:一般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赞扬、歌颂一个人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或揭示其性格特征、理想信念等,给读者传递一种正能量,倡导、教育人们向上向善、积极进取、勇于奉献等等。至于怎样才能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呢?当然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通过选取与之紧密关联的具体事件来表现人物;可通过具体描写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细节来表现人物;亦可通过对比等方法来表现人物;或多种方法兼而有之等等。如:《詹天佑》《一夜的工作》《当代神农氏》等写人文章主要运用了一些典型事例来表现其人物的品质或精神风貌的;《小英雄雨来》《金色的鱼钩》《在炮兵阵地上》等文章则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就显得特别出神入化了。

其次,要注重平时的阅读指导。比如:在阅读时可带上:“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等问题边思边读,边读边思,这样,孩子在阅读的时候,就不会将目光仅仅停留在精彩的故事情节的取乐上,而是慢慢地开始转移视野,关注起作者生动准确的遣词造句、新颖独到的情景构思、巧妙迂回的呈现主题等艺术手法上来。这样,孩子才会自觉与不自觉地尝试着去品词析句,去探究作者精妙的艺术表现手法,然后将读中所得,读中所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从而达到以读促写之目的。

现象二:咬破笔杆,牵肠挂肚苦搜寻,结果却是煞费苦心,无话可说。

问题归因:对于这类孩子来说,由于平时不注重读书学文,所以,他既没有语言文字方面的积累,更不懂得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同时也没有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这样,也就无从谈及有表达与写作的欲望。当遇到作文时,脑海里自然是一片空白,就如同“老虎吃天,没处下爪”一样,无论怎样牵肠挂肚地去苦苦搜寻,结果仍是煞费苦心,无话可说!

解决策略:首先,要学会观察。我认为作文就是借助于想象和联想把生活用艺术化的笔法描绘出来。可用公式表示为:“作文=生活+想象、联想+艺术手法。”写作文其实就是写生活,而且要实实在在的去写。文贵在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而文章的真实往往来源于材料的真实。只有真实的材料才能被读者所接受和认可,文章才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获得源源不断的鲜活的写作材料,其途径就是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多看、多听、多思、多悟,真正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的现象其实就是不会观察,没有养成良好观察习惯。心理学家把观察力称之为“智慧的门户”。如果没有观察获得的大量感性材料,学生的思维也就如无米的巧妇,那就谈不上写什么的事了。所以说,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学习写作的首要条件。

其次,就是体验与感悟。想要知道梨的味道,只有亲口去尝。同样的道理,要写好文章,除了观察还需进一步去体验和感悟。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唯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体验与感悟是一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内化过程。唯有通过对生活地体验与感悟获得的东西才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

再次,就是想象和联想。它在写作中就如同是一对无形的翅膀。有了它们,平日里毫无关联的事物就可以径直联络;原来无法联系的事物就可以直接沟通。这样,描写的对象才会变得形象、生动、鲜明、有特点,也才能给人以“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的灵动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一篇文章可以没有华丽的辞藻,但不能没有想象和联想!想象和联想是一把打通文章的内部结构与外在联系及读者三者之间命脉的利器!

举个例子,如果没有想象和联想,李白就不可能在描写“庐山瀑布”时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诗篇;孟郊也不会在《游子吟》中发出“谁要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深切感叹;岑参也难以在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塞外,笔锋一转记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特景象!其实,大凡是一篇成功之作,类似于这样的“想象和联想”都是随处可见的。

至于艺术手法,主要指: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它是相对复杂而纷繁的,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希望能在具体的语文学习、阅读及习作中慢慢去领悟运用好了。

另外,还需要积极、主动、大量地去阅读。从阅读最简单、最贴近自己生活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入手,从读懂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开始,并通过多次重复的去读去悟为策略,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注重在阅读时去积累、去感悟、去效仿,从而实现以读促写之目的。

总之,有了方法并不等于会写。就如同有了嘴巴并不代表会唱歌;有了双手并不代表会弹琴;有了双脚并不代表会跳舞一样。最为关键的问题是要在理论方法的正确指导下,不怕吃苦地坚持去磨练。其中日记是一块再好不过的磨刀石,尤其是写观察日记。勤记日记不光可以练笔,更能锤炼思想,真是一举多得啊!◇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想象文章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快乐的想象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