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传统 实干兴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的心得体会
2018-03-27重庆市沙坪坝区康居西城小学校唐樱芝
□文/重庆市沙坪坝区康居西城小学校 唐樱芝
中国传统文化,亦称华夏文化,它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囊括了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民风民俗、传统节日等各个方面。它根植于封建社会的土壤,历经几千年的风雨锤炼,是无数仁人义士以生命和实践换来的宝贵财富。其中的思想精华、处事原则和哲理睿智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根本。
一、精彩课堂 寻根传统
初闻传统文化培训,心生抗拒。自以为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花费为数不少的时间去学习“古董”般晦涩难懂的传统文化,实属谈玄说妙,空谈误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走进了传统文化培训的课堂。短短几次培训下来,我不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传统文化,更被中国传统文化深深折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培训过程中,专家们从国学经典入手,抓住当前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的根源,对现有的教育问题做出了全新的解释。他们谈古论今、引经据典,用渊博的学识、别开生面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大门,令在场所有教师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
其中华夏国学研究院院长黄明超带来的《周易》的教育思想在课堂形式上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作为本次专题培训的第一堂课,黄明超院长请来了华夏国学研究院民乐团的艺术家们,为我们先后演奏了《春江花月夜》《秦川抒怀》《二泉映月》《十面埋伏》等经典名曲。悠扬的笛声,婉转的古筝,清脆的琵琶,流畅的二胡……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如痴如醉的民乐视听盛宴。正是在这样美妙而和谐的氛围中,我们已经不知不觉走进了传统文化,走进了《周易》。接下来,不仅有令人痴迷、陶醉的民乐,更有大量的师生互动。民歌齐唱、《周易》金句诵读、讲述与答疑合为一体、环环相扣、彼此交融,可谓是别出心裁。在场的各位老师积极诵读周易部分章节,并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场面十分活跃。寓教于乐大抵如此。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影响较深的儒家和道家在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时,都从《周易》中寻找适合自身的思想资料,可见探讨中国教育思想,理应先从《周易》入手。《周易》的六十四卦处处揭示着为人处世的真谛,也阐释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持正守中、圆融自在的教育思想。其中的《蒙》卦更是解释教育思想的专卦,“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发蒙者慎其初”……古老的教育思想并不因久远的历史而蒙尘,当代教育工作者理应从中汲取丰富的养分。提及《周易》,人们往往先存“畏难”之心,它的深奥与艰涩常令人望而却步。黄明超院长以渊博的学识、丰富的语言、多样的形式,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使我们对《周易》的教育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唐太宗李世民、唐朝女皇帝武则天以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喜剧令人唏嘘不已的同时,也发人深省。黄院长的课堂让《周易》更“活”,更“简”,更潜移默化、深入人心。
二、学习传统 实干兴教
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固步自封,在原地打转,还是积极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养分,为我所用,实干兴教。答案当然是后者。只有对优秀传统文化时时怀有恭敬之心,才可与古圣先贤心心相印。中华传统文化给后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典籍、绵亘不绝的历史、深邃玄奥的智慧,在这个物欲横流、穷奢极欲的现代社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之于我是一次强烈的心灵震撼。从这几次培训中,我对国学的认识有了新的转变。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教育工作者理应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欲为人师表,先学会做人,要想成为师之典范,须修身养性,不断学习,丰富自己,让自己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修身,即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修养身心。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身之道,“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为人原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知识可以言传,德行需要身教。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造就了现代人浮躁的心性,古圣先贤则用更多的时间去观察自然与社会,总结过去,思索未来,因而他们的思想总是闪烁着睿智的光辉。他们善于学习,乐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真正的学习是学与思的结合。作为一名教师,学会学习,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懂得修身,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才是一名真正实干兴教的教师。
学而所用,学有所获,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的就是反思自己,思考未来,丰富自己的学识和文化底蕴,在践行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护佑优秀传统精神,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提高教师素养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