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电法超前探测在主平硐巷道掘进中应用
2018-03-27陈品雄
陈品雄
(贵州煤田地质局一七四队,贵州贵阳550002)
在主平硐掘进过程中,会遇到复杂的地质条件,出现突水可能,需查明巷道前方地质情况,才能向前方开采。因此,采用直流电法三极超前探测技术。
1 直流电法三极超前探测原理
矿井直流电法超前探采用三极装置,如图1所示,在全空间介质中利用单点电源A供电,另一供电极B放于相对无穷远,用MN电极测量。超前探与电测深工作方式不同,将A点固定在巷道迎头,向后逐点移动MN电极,测量其电流和电位差,并以测量电极中点为记录点,按公式ρ=K·ΔU/ΔI视电阻率,绘制出巷道迎头视电阻率剖面曲线。
在均匀介质中,点电源A形成的等位面为球面,测量电极MN所测电位差UMN是通过MN两点等位面值之差,此时沿巷道移动MN测量计算的视电阻率曲线将是一条直线。若电流分布范围内存在电性异常体,不论异常体在巷道具迎头前方还是其他方位,都会引等位面的变化,视电阻率也会发生变化。若是低阻异常体会引起视电阻率降低,反之,高阻异常体会引起电阻增高。
如图2所示,当巷道迎头前方存在低阻体时,因其吸引电流而引起整个电流场的畸变,使得MN附近电流密度降低,视电阻率减小。通过分析实测视电阻剖面曲线的变化规律,就可分析巷道附近有无含水异常体。
图1 三极超前探装置图
图2 左帮剖面图
由于全空间视电阻率影响因素较多,只用一个供电点的剖面曲线很难确定异常体的空间位置,所以实际工作中采用图1所示布置A1、A2、A3三个供电电极,另一个供电电极B设在无穷远处,测量电极MN在巷道内按箭头所示方向以一定间隔移动。通过3组视电阻率对比,可以校正消除表层电性不均匀体干扰,判断异常体的位置。
2 仪器的选择
本次井下超前探测选用设备为E60DN型直流电法仪。
3 井下施工方法
由于受井下空间的限制,三极直流超前探施工只能在已有巷道内进行,因此测点布置除根据地质任务和勘探详细程度的要求外,还要巷道长度和通行情况。
A1、A2、A3供电点间距一般在2~10m,最大电极距A。应根据地质任务和巷道长度确定,一般小于100m。MN大小要考虑信噪比及探测精度的影响,其移动间隔尽可能小,通常为2~6m,本次探测选5m。另一电极放到无穷远处,根据勘探任务确定最大极距的长度,最大极距不应小于勘测深度的2倍。最小极距应由煤层厚度和顶、底板岩石的破碎决定,供电电极A的移动应尽可能小。
4 应用实例
本次应用是新华矿区主平硐在巷道掘进中遇溶洞,并且水量很大。要求探测左右帮和迎头地质情况,因此,采用直流电法超前探测。采用高密度三极装置。
井下施工方法:由于左右两帮和底板为岩层,打电极就没有地面容易。在施工前先按2m点距打孔,孔深在0.4m,然后用黄泥成浆灌满钻孔,每个钻孔都插上电极,布置好电缆,就可以开始测量。
测量方法是每移动一次测量电极MN,分别测量由A1MN、A2MN、A3MN装置所对应的视电阻率ρ1、ρ2、ρ3值。然后向后移动MN(扩大电极距)重复测量3个供电点视电阻率值,由此可得3条视电阻率曲线。
本次井下直流超前探测MN为2m,这样可探测到直径大于1.5m的低阻异常体,由于受供电电流的限制,超前探测深度不可能很大,探测深度一般在60m左右。
左帮剖面:该段所在地层为夜郎组玉龙山段,点位k0+880~k0+887.9m,从左帮面向左4.48~6.98m,为低阻长条状异常,电阻率ρs为50~150Ω·m,推断为溶洞发育影响范围(充水或泥);点位k0+885.5~k0+897.3m,从左帮面向左11.9~16.0m,为低阻条状异常,电阻率ρs为50~150Ω·m,推断为溶洞发育影响范围(充水或泥);点位k0+918~k0+932m,从左帮面向左14.5m,为低阻竖条带状异常,电阻率ρs为50~150Ω·m,推断为溶洞发育影响范围(充水或泥);点位k0+932~k0+944m,从左帮面向左7m,为低阻椭圆状异常,为溶洞发育,图上低阻为回填和充水和泥的综合反映,电阻率较低,ρs为50Ω·m左右。点位k0+944~k0+964m,从左帮面向左5.70~10.8m,为低阻长条带状异常,电阻率ρs为50~150Ω·m,推断为溶洞发育影响范围(充水或泥);点位k0+931~k0+943m,从左帮面向左10.7~16.0m,为高阻半圆形状异常,电阻率ρs为1000~2000Ω·m,推断为溶洞发育影响范围(半填充或未填充);点位k0+964~k0+982m,从左帮面向左6.67m,为低阻椭圆状异常,为已知溶洞发育,低阻为回填和充水和泥的综合反映。见图2。
底板剖面:该段所在地层为夜郎组玉龙山段,点位k0+890~k0+893m,深度为2.70~7.0m,为低阻椭圆状异常,为低阻椭圆状异常,电阻率ρs为50~150Ω·m,推断为溶洞发育影响范围(充水或泥);点位k0+905—k0+908m,深度为4.6~7.3m,为低阻椭圆状异常,电阻率ρs为50~150Ω·m,推断为溶洞发育影响范围(充水或泥);点位k0+920~k0+932m,深度为7.4~16.0m,为低阻半园形状异常,电阻率ρs为600~1500Ω·m,推断为溶洞发育影响范围(半填充或未填充);点位k0+955~k0+958m,深度为2.0~7.1m,为低阻半圆形状异常,电阻率ρs为600~1500Ω·m,推断为溶洞发育影响范围(半填充或未填充);点位k0+946~k0+960m,深度为7.4~16.0m,为低阻竖条带状异常,电阻率ρs为50~150Ω·m,推断为溶洞发育影响范围(充水或泥)。见图3。
图3 底板剖面图
右帮剖面:该段所在地层为夜郎组玉龙山段,点位k0+880~k0+894m,从右帮面向右2.60~7.20m,该段所在地层为夜郎组玉龙山段,为低阻长条状异常,电阻率ρs为50~150Ω·m,推断为溶洞发育影响范围(充水或泥);点位k0+902.5~k0+907.5m,从右帮面向右2.60~4.80m,为低阻椭圆状异常,电阻率ρs为50~150Ω·m,推断为溶洞发育影响范围(充水或泥);点位k0+920~k0+933m,从右帮面向右2.66~6.14m,为低阻椭圆状异常,电阻率ρs为50~150Ω·m,推断为溶洞发育影响范围(充水或泥);点位k0+936~k0+945m,从右帮面向右7m,为低阻不规则状异常,电阻率ρs为50~150Ω·m,推断为溶洞发育影响范围(充水或泥);点位k0+967~k0+982m,从右帮面向右0~4.70m,为低阻椭圆状异常,电阻率ρs为50~150Ω·m,为已知溶洞发育影响范围(充水或泥)。见图4。
图4 右帮剖面图
5 结论
利用直流电法超前探测技术,预测了主平硐巷道前方水文地质情况,指导了平硐巷道的掘进工作,在推断的异常区域范围,用钻孔进行验证,与推断结果相符合。直流电法超前探测技术对平硐巷道的掘进工作提供了指导意义和安全工作有力保障。
[1] 刘天放,李志聃.矿井地球物理勘探[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 刘志新,岳建华,刘仰光.矿井物探技术在突水预测中的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7,4(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