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新时代伟大旗帜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
——从词频变化看十九大报告的重点关注
2018-03-27胡元蛟
胡元蛟
(合肥市委党校,安徽 合肥 230031)
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九大开幕会后,全党上下掀起了学习十九大报告精神的热潮,报告也获得了俄罗斯、意大利、缅甸等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和各国媒体的积极评价。单从报告全文来看,总共比十八大报告多了3000余字,在内容上,更是纵观历史、展望未来,包罗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方方面面,大气磅礴、内涵丰富;而文中出现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不仅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的新引擎。
笔者通过统计十九大报告中30次以上的高频名词,与十八大报告进行词频对比分析,结合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背景,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一、高举“新时代”思想旗帜,实现新时代伟大梦想
一个“新”字,是理解十九大的一把钥匙。通过与十八大报告全文词频的对比分析,发现十九大报告中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词语,那就是“新时代”,词频达到35次,权重达到0.87。
进入新时代,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视野、从改革开放近40年历程和十八大以来5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方位上,从世界舞台的格局变化、从全球经济增长的历史贡献和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参照可能”,所作出的科学判断。
对比十八大报告我们可以看到,十九大报告在主题表述、奋斗目标和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都发生了变化。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正与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的关键时期相适应,所以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必须围绕这一主题和目标来展开。在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报告中对“新时代”的描述向我们充分展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中国梦、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这将不仅是一个告别温饱问题的时代,更是一个可以提升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时代。
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转化。从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论断,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转型升级期的资源分配、供需矛盾为基础,这既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体现,精准对接民生诉求的水涨船高,也及时抓住了经济发展的症结,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和目标的精准校正,标志着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梦想是远航的灯塔。报告清晰地描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也就是伟大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梦想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梦想,是全体人民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梦想,而要到达这一梦想彼岸,必须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用民族奋斗的深深足迹和坚强力量续写智慧、凝聚信心、扬帆启航。
思想是历史的航标。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文的灵魂主线,系统回答了新时代 “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领航中国的“成功密码”。同时,报告围绕贯彻落实体现这一思想精神的核心要义而展开成14条基本方略,成为党和国家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行动纲领。
此外,报告明确宣示通过三个目标、两个阶段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作出战略安排: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十八大报告对比来看,由“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字之差,让世人感受到中国人民对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定信念和强烈追求;由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到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一词之添,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展现出华夏文明五千年精神夙愿与人类追求的“人间天堂”理想。
二、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建设法治中国
相比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中词频大幅提升的高频词具体词频变化如图1所示。通过阅读报告,我们发现这些关键词确实把握住了社会发展的重点和命脉,值得我们进行分析。
“复兴”“中华民族”的词频变化率达到256%和121%。如前所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伟大梦想,是整个报告希望带领人民在未来的征程中奋力实现的最终理想,而经过五年来的奋斗,我们已然更加接近这一目标,其毋庸置疑得到更为显著的关注。
图1 大幅提升的词频变化对比图
关于 “政治”,词频达到90次,提升率达80%。我们党在“四个意识”当中就把政治意识放在首位,对于党内的政治腐败、“两面派”作风、“四风”问题等,迫切要求党员干部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保持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鉴别力,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十九大报告就指出,实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并作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战略部署。在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14条坚持”中、“一头一尾”的两条分别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和“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在报告的最后部分又重点强调“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同时,要求新时代的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等新措施写入报告,勾画了一个完整、严密、高效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更以坚决、有力的措辞将夺取反腐败胜利写入报告,“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
关于 “法治”,词频达到30次,提升率达173%。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现实社会中还存在许多类似“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多头执法”现象、“冤假错案”等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这些问题,违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妨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报告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建设法治政府”“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等举措,进一步增强了全面建设法治国家的决心。在日新月异的改革时代,人民对公平正义的更加期待,折射出社会和谐发展对法治的更高要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建设法治中国,就是要以人民的期待为导向,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中,把法治精神融入规范社会行为的核心价值观,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注入澎湃动力。
三、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五年来政府始终持续关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从词频变化幅度不大的词语中即可看出(见图2)。
图2 变化幅度不大的词频对比图
“建设”“社会主义”“人民”一直是排名前三的高频词,两次报告均出现了100次以上。可见,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和梦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是整个报告的重点。另外,“制度”“改革”“文化”“民主”“经济”“创新”“教育”“体制”“历史”“群众”“生态”等高频词,词频变化不大但均出现30次以上,充分呈现了国家一如既往深化制度体制改革和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决心;而在经济、文化、教育、生态、创新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多层次提出的新举措、新要求,必将有力推动新发展、新征程。
十八大以来的成就是全方位、开创性的,变革是深层次、根本性的。在民族复兴的这五年关键征程上,从中央到地方,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放眼当下,家乡周边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最能说明一切。五年来,安徽合肥利用丰富的科教资源,一以贯之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科大先研院等创新平台的建设,智能语音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剧增,使得合肥在2015年就跻身于中国十大科研产出城市。在十九大之后,高位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实体经济进一步减税降费、打造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施“蓝天行动”等,从“颜值”到“气质”,都将为城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注入蓬勃生机,使合肥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中部诸城。而十九大所释放出的诸多新信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一系列民生新举措、“美丽中国”时间表等恰与实际诉求相吻合,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催发凝聚人心的力量。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我国发展定下了新的战略目标。这意味着今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成为主攻方向、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实施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为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创造新局面。更令人期待的是,在未来民生发展上,报告明确指出,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并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让老百姓对未来充满信心。其中,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放在首位,成为合肥打造科教名城、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动力。另外,报告定下了“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清晰时间表,重点提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通过各项举措按下生态文明建设“快进键”,让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空间指日可待。
旗帜引领方向,道路关乎命运。从词频变化看十九大报告的重点关注,我们可以鲜明地得出: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已然升华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党和国家的全部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因时制宜,真正以人民为中心、务实进取,并且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新时代思想引领时代、呼唤新作为,以不懈奋斗来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