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与黑暗的较量
——小班幼儿初步探究阳光对大蒜生长的影响
2018-03-27李婕中国人民解放军73061部队八一中心幼儿园
文/李婕 中国人民解放军73061部队八一中心幼儿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3-4岁幼儿基本能达到的关于科学探究能力的解读提出:“幼儿喜欢接触大自然和周围感兴趣的事物,经常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运用多种感官或动作进行探索,关注动作所产生的结果。”小班幼儿的探究能力还处于萌芽阶段,对于科学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心,但是真正去探究发现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教育者的引导和鼓励,让其亲自体会科学的奥秘和探究所带来的兴趣。自然角是幼儿园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幼儿亲近自然、观察和认识动植物的窗口,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秋季是种植的黄金时节,教师想要利用这一契机,试图与幼儿一起寻找适宜的植物进行种植,活动开始实施前教师思考着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适合小班幼儿的种植活动;二是怎样让幼儿对种植活动感兴趣,并有探究的欲望。考虑到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与即将进行的活动可能会产生比较大的矛盾,一时间不知如何下手。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学科学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因此,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探究欲望,让幼儿乐于体会科学探索和发现所带来的愉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活动缘起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能会出现一些令成年人意想不到的事,而幼儿却有着浓厚的兴趣,由于受幼儿知识的局限性、兴趣的短暂性、注意的不稳定性等因素的制约,偶发性科学活动出现后,如果没有教师适时的关心和指导,会因此而自生自灭。面对幼儿偶发性的科学探究,教师不仅要鼓励幼儿继续探索,更要满怀兴致地参与其中,以自己的热情、知识和求知倾向感染幼儿,抓住时机,由浅入深地引导幼儿参与到活动中。
案例1: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来到操场练习拍球,正值秋高气爽,太阳紧抓着秋老虎的尾巴不放,幼儿还没开始练习就觉得热热的(见图1),教师引导幼儿“房子旁边的黑黑的地方可能会好些”。幼儿听到后半信半疑地跟随老师走进了“阴凉地”(见图2),纷纷
图1
图2
觉得好多了。有幼儿追问:“老师,为什么这里会比较凉快呢?”教师适时引导:“这里没有太阳照到啊!”幼儿半知半解,“这里真舒服,比太阳底下好多了,一点都不热。”骐骐好像发现了什么:“可能是阳光被房子挡住了吧。”回到活动室,教师组织幼儿讨论“你觉得太阳地比较好还是阴凉地比较好。”幼儿的科学探究欲望一下被调动起来,纷纷举起小手,轩轩说:“我喜欢太阳地,有点暖和。”骐骐说:“一点都不暖和,热得我都出汗了,我不喜欢太阳地。”其他幼儿好像很赞同骐骐的说法。“我也不喜欢太阳地,我喜欢阴凉地,因为那里凉快。”熹熹接道。双方各执一词,谁也不让着谁,但由于小班幼儿语言能力有限,谁也没说服谁,讨论演变成了一场乱哄哄的“争执”。教师及时中止活动并提出建议“你想知道到底太阳地好还是阴凉地好,我们一起做一个小实验吧。”由此引发了一场“光明与黑暗的较量”。
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自言自语或与同伴间的对话有时会隐含着科学探究的萌芽,教师对待偶发性科学活动不仅要认真观察,善于倾听幼儿的发现,还要通过仔细分析与思考,真正感受幼儿的所思所想,并从他们的议论中提取最具争议的问题,以合作者身份将其延续下去,抓住偶发事件的教育契机,开展最适宜幼儿发展的科学探究活动。
二、活动实录
观察对象:小三班幼儿
观察时间:2017.10-2017.11
观察地点:小三班自然角
观察方法:实况详录法
观察频率:每周2次
观察目的:
在种植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获得种植经验,初步探究阳光对大蒜生长的影响,能观察出其中的明显特征,并初步得出有阳光的地方生长的大蒜比没有阳光的地方生长得更好的探究结论,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体验种植的乐趣。
观察过程实录:
观察预知:
(一)结合教育契机,本班两位教师商讨决定用大蒜来进行种植实验,原因有三:①大蒜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种植材料之一,取材容易;②大蒜极易成活,即使是一杯水就足以让大蒜迅速生长,不易造成观察活动失败。③日常午餐活动中,我们发现多数幼儿不喜欢吃蒜苗,我们尝试让幼儿通过亲自种植大蒜、收获蒜苗的活动,体验丰收的喜悦,逐渐改善幼儿不吃蒜苗的习惯。
(二)大部分小班幼儿对植物生长的认知在于“小花、小草都生长在土里” 。我们决定采用土培的方式进行实验,在户外有阳光的植物角设置了土培大蒜区。在寝室内(无阳光的角落)设置对比组。
(三)家园协作,从取材到种植,调动家长的参与性,增加家人与幼儿交流的机会,与幼儿一同参与到种植活动中来,一同感受秋季种植的乐趣,并从家庭环境入手,初步培养幼儿对自己所种植的植物的情感与责任心。
活动实施:
第一阶段:“大蒜会长得一样高吗?”(种植蒜瓣)
幼儿在家中与家长一起用营养土种植蒜瓣,带到幼儿园,此时蒜瓣还未发芽。我们将土培大蒜分为A组和B组(见图3,4),A组放置于阳光下的自然角,B组放置于寝室的角落,提出问题:“放阳光下和放在寝室里的大蒜会长得一样高吗?”幼儿都猜测自己种的大蒜会长得比较高,教师请幼儿带着自己的疑问进行接下来的观察。
图3
图4
【解析】
幼儿的兴趣是幼儿的探究动力。我们的种植活动建立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偶发事件上,本身就是幼儿自发的感兴趣的事物,幼儿在和家长一起完成种植的同时,也为自己的科学探索行为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家园共育的方式使幼儿更乐于参与到活动中来,家长在种植活动过程中,也会时不时地询问幼儿植物的生长情况,有的幼儿忘记了观察自己的植物,就会第二天一早就来到幼儿园看一看,回家好告诉家人,这样做更有利于幼儿探究活动的延续性。教师适时为幼儿总结提炼出的问题,幼儿带着问题观察,能更好地达到活动目标。
第二阶段:“白白的线是什么?”(初步观察A、B组蒜苗的生长情况,并对比)
A组的骐骐看到大蒜长出了小芽很是兴奋,大声叫道:“快看,我的大蒜上长东西了!”(见图5)我借机追问:“你看它的颜色是什么样的?形状是什么样的?长了多高呢?”幼儿通过观察进一步得出“小小的、尖尖的、绿绿的就是大蒜的芽”的结论。原来,骐骐的大蒜发芽了,已经长出一个指头那么高了呢。“其实这个小芽长大了就是我们做菜用的蒜苗。”教师继续引导,“那我们的大蒜长大了也能吃吗?”“当然啦,等到它长得高高的时候,我们就把它剪下来让小朋友们带回家品尝。”幼儿眼中充满期待,骐骐说:“那让它明天就长高吧,我想明天带回家。”成长是需要时间的,心急可吃不了香蒜苗!
图5
图6
小博好像发现了新大陆,指着塑料杯的杯身:“下面这个‘白白的线’是什么啊?好多呀!”(见图6)听到小博的话,我也是一惊,哪里来的“白白的线”,难道是长了小线虫。仔细一瞧,原来是我们的蒜瓣生根了。教师轻轻地将一个小蒜瓣从土里拔出来,展示给孩子们看,他们都惊呆了,原来大蒜不止会发芽,还会生根呢!“上面下面都能长出东西!”
B组的小朋友也对自己的大蒜进行了仔细的观察,但并没有发现大蒜有明显的变化,只长出了一点点小芽(见图7)。轩轩问道:“为什么骐骐的大蒜长那么高,熹熹的只长了一点点呢?”教师没有立即回答,有小朋友追问:“是因为这里没有太阳吗?”幼儿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好奇,教师给予回应:“也许是这个原因,但是老师也不确定,你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
【解析】
从以往经验来看,幼儿在科学探究初期总能对探究物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坚持性较差,观察的广度也不是很宽,幼儿能观察到大蒜根系的发育这是教师在设计活动之初没有设想到的,幼儿对生命成长的过程充满好奇,他们会关注生命成长中的每一个小细节,教师引导幼儿在观察中发现问题,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幼儿一起探究植物生长的秘密。
第三阶段:“我的蒜苗又长高啦!”(参与并记录蒜苗的生长)
图7
图8
我们利用晨间幼儿来园的时机,让A、B两组小朋友分别照顾自己的大蒜,教师提供小桶和小杯子供幼儿浇水使用(见图8),幼儿每天都很期待这一时刻,看着自己种的小植物一天天长大,都很激动,几乎每天都会听到幼儿兴奋地说:“我的蒜苗又长高啦!”并且养成了浇完水放好工具并洗手的习惯。此阶段教师还为幼儿提供了一份适宜小班幼儿的观察记录表格(见图9、10、11),供幼儿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表格分为三个部分:①基本信息;②生长条件;③生长情况。用幼儿看得懂的符号代表相应的意义,幼儿可以更直观地知道自己在记录什么,想要记录什么。结合手指印画的方式进行植物的生长记录更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都很喜欢这一过程。
图9
图10
图11
【解析】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因此,教师要引导孩子运用自身的多种感官去感知周围的物质世界,激发幼儿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获得知识,掌握探索的方法。本着以“重活动过程、重幼儿自身活动”为原则,努力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动者,这样的探索有利于培养幼儿自觉探求新知的习惯。幼儿对自己的植物有了初步的责任感,对生命充满感情、倾注热情,幼儿在种植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能力和知识,还有情感和态度。
第四阶段:“我赢喽!”(成长与收获)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10月已接近尾声,通过幼儿的照料,A组小蒜苗已经长得“高高的”了,B组的小蒜苗却不那么乐观。教师请两组幼儿将自己的植物摆在一起,更加直观地看出小蒜苗生长的对比情况,此时的两组种植已能看出明显差异(见图12、13),幼儿也明显觉察到阳光下的蒜苗长得更高,颜色也变成了深绿色,而寝室里的却矮矮的,颜色也不那么绿。又过了一周,天气转凉,A组的蒜苗长得很茂盛了,已经到了收获的时刻,B组的蒜苗此时却挨不过寒冷的天气枯萎了,还发出了阵阵臭味(见图14)。A、B组的对决已有了明显的结果,A组的轩轩露出了胜利的微笑:“还是太阳底下的长得快吧,我们赢喽!”B组的熹熹却显得有些失落(见图15)。我们把可以收获的蒜苗剪下来,给幼儿带回家,让他们共同体验和分享收获的喜悦(见图16、17、18)。通过实验,幼儿得出结论:阳光下生长的大蒜长得更高、更绿,没有阳光的地方大蒜长得矮矮的、黄黄的,还会死掉。这也回答了最开始的问题“到底太阳地好还是阴凉地好?”实验的结果有喜有忧,A组幼儿自然体会到了成功带来的喜悦,而B组幼儿则显得情绪不是很高,这次失败的种植经历似乎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小小的影响。教师观察到这样的情形,及时为B组幼儿换上新的蒜瓣,“再种一次蒜苗你想把它们放在哪里?”这次B组的幼儿都想要把自己的种植放在阳光下:“我也想要我的蒜苗晒太阳,长得高高的。”这也是幼儿对实验结果最大的认可。活动的最后,教师引发幼儿猜想:“所有的植物在阳光下都能长得更高吗?会不会有一些植物在没有光的地方长得更好?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答案吧!”
【解析】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也离不开水和空气,任何一种生命的存在都是与自然抗争的结果,很多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也很容易像B组小蒜苗那样死掉,幼儿通过本次种植活动收获的不只是阳光对大蒜生长的影响,更有对生命的敬意,对生命不易最懵懂的认知,活动结束后幼儿在草坪上游戏时都显得小心翼翼了许多。
每个幼儿都渴望获得成功的体验,既然是“对决”就会有输赢,在观察到B组幼儿因面对种植失败,蒜苗枯萎而情绪波动的时候,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幼儿再试一次,此方法不仅能检验幼儿对“阳光能影响植物生长”经验的理解,还能及时安抚幼儿的受挫心理,让他们正视挫折,调整心态,从而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
最后,作为活动的尾声,教师为幼儿本次的科学探究活动留下了一个延伸的悬念,激发幼儿继续想要探究大自然神秘力量的兴趣。
三、活动反思与评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次活动以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小发现作为活动来源,是幼儿真正感兴趣的、愿意主动探索的事物。科学教育的核心是让幼儿充分亲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发展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要求教师关注知识本身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让幼儿知道实践出真知,只有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才会获取有益的知识、直接的经验。幼儿的科学探索之旅是漫长的,对于其一生的影响也是长远的。探索的过程比通过探索获得的知识更为重要。
图16
图17
图18
此外,教师是与幼儿共同学习的主体,为了活动的顺利开展,对于植物和种植的知识,我们也需要向书本学习,向网络学习,向家长学习,甚至向幼儿学习。在和幼儿共同参与种植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不坐而论道,而是身体力行,带领幼儿投入到种植过程中,让幼儿带着自己的情感去呵护植物成长,关注种植成果,这才是真正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进行的学习。作为萌芽阶段的陪伴者与引导者,我们仍须不断地努力,在实践中摸索与总结,与孩子们共同探索,体验科学探索之旅带来的惊喜与欢乐,最终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