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及开展策略

2018-03-26沈娜

魅力中国 2018年29期
关键词:开展策略实践活动小学数学

沈娜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也应当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核心,经手脑协作,使学生获得对知识真正理解的同时,也为新型师生关系的确定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经历,对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开展的策略和步骤进行了探究和总结。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开展策略

一、数学实践活动的内涵与特点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再创造”数学教学方法,他说:“再创造”数学教学方法就是把数学作为一种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横型的过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方法,称之为“再创造”。数学实践活动就是“再创造”,是教师结合学生的有关数学方面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因此,实践活动课重参与、重过程。它要求教师提供给学生活动的内容,应从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出发,精心选择,合理安排,并适时扮演学生的“同事、参谋、建议者、欣赏者”。教师要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需很好地抓住数学实践活动的特点进行教学。

(一)活动内容的综合性

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要注意知识的综合运用,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综合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有时为了需要还要跨学科地综合应用知识,达到学科整合的效果。

(二)活动的趣味性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数学活动课的目标之一,应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出发确定数学活动内容,力求题目有趣、新颖,内容生动,有吸引力,使学生寓教于乐,在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走向成功。

(三)全体参与性

数学实践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它不是课堂知识的加深、拓展,也不是为少数学优生服务的。所以在实践活动中要特别注意学困生,内容的选择既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深度,又不能太难,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经过合作与自身的努力完成实践任务,取得成功。

二、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开展策略

(一)选择恰当的问题是关键

恰当的问题与目标是出发点,它不仅是激发学生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直接动因,同时也是学生经历实践活动与发展思维的载体。在选择问题及制定目标时,既要着眼于教材了解每个专题的编排意图、主要特点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挑战性,以及具有一定的教学内涵,也就是说需要学生把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加以综合,体现数学与生活、与其他学科或者数学内部之间的联系,总之问题的选择应该兼顾综合性与实践性。

例如,教师在教学角的度量及求平均数的知识后,组织了“怎样滚得远”这一活动,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教材呈现的情境,初步具有在斜坡上滚动物体更加省力的生活经验,因而可以直接提出问题: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动得远一些呢?这样的问题既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结合角的度量、求平均数等知识综合地进行操作、统计、比较、分析,同时还需要和同伴进行交流,获得更一般性、普适性的实验结论,这样的问题既具有一定的探索性,也同样适于学生操作、分析以及解决。

(二)问题的展开过程是重点

经历数学活动过程已经成为数学的教学内容和不可或缺的目标,因此“综合与实践”是强调实践过程相对完整与丰富的学习活动。教师在开展活动时不要仅仅重视活动的趣味性,还要追求活动的有效性,避免造成“课上热热闹闹,课后了无痕迹”这样的一些现象。具体策略如下。

1.活动中要有明确的要求与清晰的角色定位。活动中,小学生注意力往往容易被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忘记了真正的任务。所以教师要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活动要求,使他们的动作思维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否则课堂可能就会出现学生茫无目的地实践操作,成为一种典型的“放羊式”课堂。同时教师可根据参与人数的多少,分好工,让学生各司其职,以便活动顺利开展。

2.注意活动中的 “数学味”,要教会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探究。数学课应当富有“数学味”,而不能由于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失去了课堂该有的“味”。如前面提到的“节约用水”这节课, 数学活动课不应该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计算上,而应该让学生亲身体验数据的收集过程与调查活动,再对自己收集和整理的数据进行分析,复杂的计算完全可以使用计算器,把有限的时间、空间用在发现与分析实际问题上,感悟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应用价值。

3.活动形式要多样化。根据调查,学生对于参与综合实践课的兴趣是很高的,因而开展的形式亦可以多样化,如小游戏、小设计、小制作、小调查、小研究等,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推理与交流。小调查、小研究等往往花费较长的时间,可以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以学生的“长作业”形式进行开展,可延续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活动,都应该突出数学实践活动的实用性。

(三)学生自主参与过程是核心、活动的展示与评价是保障

学生是“综合与实践”的主体,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思维卷入程度和个体感受经验是教学需要特别注意的两个变量,教师要注意在问题的驱动下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参与其中的过程并适时启发、引导。而学生在充分、自主的经历实践活动过程的基础上,自然会形成对问题解决或活动过程的独特认识与体验,活动后的展示与交流就是实现个体活动效益的增值,这个过程对于学生评價他人、认识自我、提升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是“综合与实践”课程最高价值取向。

(四)教师研制、开发、生成教学资源是补充

教师研制、开发、生成教学资源,确定“综合与实践”主体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途径:

1.从学生生活中提炼。如小学第一学段可以结合年月日知识开展“我的作息”综合与实践活动。

2.从教材的学习素材中挖掘。如学习单位体积概念之后,可以研究“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捕捉。

4.从本地的文化遗产中加工。……

英国的教育理论家说过:“如果你想了解什么东西,那么亲自动手,这是一个可靠的原则……”与数学课程其他内容相比较,数学实践活动不仅是教材设计的课程,更应成为师生自己的课程,目的在于给学生创造更多走向现实生活的条件,提供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了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乃至于实现学生整体发展的目标。

猜你喜欢

开展策略实践活动小学数学
如何开展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开展策略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开展策略研究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