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电气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

2018-03-26张军利张元敏

科技资讯 2018年32期
关键词:卓越计划新工科电气工程

张军利 张元敏

摘 要:“卓越计划”中对工科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及挑战,同时也是工科院校发展的契机。本文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主要讨论对象,对其课程规划体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新工科背景下“卓越计划”的人才培育目标,提出了一套合理的课程规划体系以及实践教学改革模式,重点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及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希望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人才培养 电气工程 卓越计划 新工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1(b)-0100-02

我国目前处于人力大国转变为人才强国的关键时期,我国高等工科教育规模也发展到了世界首列。但是受到诸多传统观念限制以及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导致大部分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出现了“趋同”的弊端,工科专业的学生普遍实践能力较弱,毕业后不能应对社会企业的诸多要求,这也是大学生就业率下降的重要原因。工科院校的教育问题,目前成为了我国工业化建设的阻碍之一。对此,我国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新工科背景下,对高等工科教育院校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工科与卓越计划概述

“新工科”这个词在2017年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新工科包含当今社会的新兴技术专业,比如人工智能、云计算、全自动化生产等,其对当今高校的工科专业有着一定指导作用。“工科+”这一理念便是新工科背景衍生而出,即工科+新型技术、工科+新型结构、工科+新型理念等。该理念和当今社会高新技术的发展态势相符,这对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今高校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变化以及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1]。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教育部门于2010年针对本科、硕士、博士3个层次的教学提出的教学改革计划,也是“校企联合”的新型教学机制,旨在为社会培养高技术水平、高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的人才。在新工科背景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内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但是对于高等工科教育院校来说,新背景下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毫无疑问有着更强的指导作用。

2 新工科背景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我国目前的高等工科教育院校有一千余所,其中加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本科专业接近850个,本文所探讨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院校有40余所。“卓越计划”是我国从人力大国转变为人才强国的基础措施,也是国家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刚性需求。参与“卓越计划”的院校,在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校内的实际教育情况,需探索、制定合理的人才培育模式[2]。

学校要想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卓越工程师,就要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学生就业目标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模式的有效性。首先,高校要思考如何在众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高等院校中脱颖而出,目前我国部分高校采用的是“校企联合、体现特色”的培育方式,即高校的专业教学要结合相应区域的工业企业,企业为高校提供实践平台,而高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方面的服务。这样一来,“产学结合”的思想理念就能得以实现,新工科背景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也能有路可循[3]。

培育高综合素质、高技术水平的人才是高校的本职,而高校教育工作者就要思考什么样的人才是当今社会企业需要的?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工业企业,大部分分布在长三角地区的中小型城市中,学生作为社会上的“初生牛犊”,要如何彰显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主要培养自动控制、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技术人才,而高校毕业生毕业后一般从事开发、运维、实验、设计方面的工作。应用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的界定较为模糊,所以才导致传统工科院校的毕业生缺乏相应的市场竞争力[4]。笔者通過调查分析,认为高校的培养应该从技术中寻找人才培育方向,根据行业的发展方向制定教育内容,围绕“产品”对学生的专业技术进行培训,以此解决传统工科院校中“知识与社会脱节”的尴尬情况。

坚持办学特色,是高等工科院校在新工科背景下脱颖而出的重要渠道。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的需求、社会需求进行充分分析,然后结合高校现有的办学资源,对办学特色进行综合性的规划。按照当今先进的工程技术理念,以“强基础、高水准、重实践”为原则,合理的规划教学课时以及实践活动。并且结合企业发展情况以及学生需求,帮助学生构建一个优秀的实践平台[5]。

3 新工科背景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策略

3.1 合理规划课程内容

根据笔者调查分析结果,目前大部分工科院校在课程规划上,都有着“专业趋同”的弊端,这样既无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无法彰显院校的办学特色。大部分高等工科院校在课程规划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重理论、轻实践”,专业必修的理论课程明显偏多,比如传感器检测、电气检测、电力系统分析等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缺少实用价值,并且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的培养理念联系不密切。同时,这些课程容易泛化学生的专业概念,学生的专业能力不能得到针对性的强化[6]。第二,在必修课程和基础课程中,工具类的课程占比比较重,比如单片机理论、C语言编程等。高等院校想要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些工具类课程就应该和实践环节结合起来,以“二合一”的方式进行教学,减少枯燥的理论描述。第三,选修课程的系统性不强,对于实践经验较差的学生来说,过于复杂、繁多的选修课程,不利于其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选修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联系较差,“学以致用”成为了教育中的空口白谈,这也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的目标背道而驰。第四,实践内容不合理,实践内容过于系统化,实际操作中的方法、步骤都被规划的一清二楚,学生并不是在实践中验证知识,而是遵从教师的指导进行机械性的操作,其思维能力不能得以锻炼。这不仅不符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的基本目的也不相符。

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特点以及“卓越计划”中的人才培育目标,工科院校应该将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围绕学院的办学特色,在课程规划中设定几门“核心课程”,然后再根据核心课程的外延知识,规划选修课、基础课、实践内容,强化课程内容之间的整体性。同时,要缩短工具类基础课的课时,将实践教学和工具类知识基础教学结合起来,以项目化、模块化、层次化的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这样构建出的课程体系,不仅能够凸显学院的暴雪特色,还能针对性的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同时,教师队伍的培养也能更具备针对性,对“校企结合”等机制的建立有着促进作用。

3.2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虽然近年来,我国注重建设应用型人才高校教学模式,部分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有所改善,但是在工科高等教育院校中,专业实践教学依然是较为薄弱的环节。在新工科背景下,为了培养“卓越工程师”,必须对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思维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主题,以此应对当今社会对技术人才的各种要求。

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从教育形式上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具体高校可以将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践、课外实践两个部分。课内实践主要包括课堂实验、实验内容设计、毕业项目设计等内容;课外实践则包括岗位实训、专业竞赛等等内容。在传统工科教育体系中,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几乎没有联系。而实践教学改革,就是要将二者融合起来,围绕电力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色,设置项目式的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从企业工程师的角度进行操作、实践、学习、讨论。举个例子,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实验室,将理论知识用软硬件进行还原再现。同时,教师可以将各个专业的竞赛内容作为实践主题,让学生围绕项目内容进行功能电路设计。实验中的“项目”内容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围绕学生自身的兴趣以及目标,结合工具性专业课程进行设计,比如文章上述的单片机、C语言编程等等,让学生在项目中对技能进行强化。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学生的自主性能充分激发出来,实践教学环节的开放性、研究性也能被体现出来,这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理念一致。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工科背景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必须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及自身的专业优势,在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结合社会企业发展情况,找到高校教学改革的立足点。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对现行的课程规划体系进行分析,结合“卓越计划”中的教育理念,对课程进行重新规划。同时,还要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以此改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卓越人才培养”绝不是“精英人才培养”,而是指高校要切实的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增强毕业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忠策,许薇,赵明辉.大学生理想人格教育与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融合研究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2):75-76.

[2] 冯燕博,万晓慧,胡浩.“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9):204-205.

[3] 周軍,宋军.应用型本科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以皖西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17(2):18-20.

[4] 李亚芹,史立秋,韩阳阳,等.多功能实践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J].经济师,2016(1):245-246.

[5] 邢恩辉,马国清,牟向东,等.卓越工程师计划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与途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7(12):48-49.

[6] 吴迪,赵娟,胡慧,等.以产促研 以研促学——探索高素质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J].艺术科技,2017(4):353.

猜你喜欢

卓越计划新工科电气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刍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依托“卓越计划”构建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基于“卓越计划”的制冷压缩机教学改革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历史与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