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香饽饽到HR眼中的弃儿

2018-03-26李子平

当代工人 2018年23期
关键词:张毅海归回国

李子平

出国留学——一个特殊的学历群体,他们承担着高成本,高心理压力。面对“国外难留下,国内竞争大”的尴尬处境,回国的海归不得不接受“高不成低不就”的工作落差。事实上,出国留学的成功与否,与学习状况、留学国家、大学及专业息息相关,成功留学的价值也不仅仅体现在工作的薪酬上,留学的眼界与视野,也为将来的职场生涯增加不少的砝码。

陈希刚从沈阳一家单位结束了试用期。

“结束算是好听的,其实就是干得不好,被礼送回家了。”陈希的情绪低沉,完全没有了刚回国时的意气风发。

因为家境不错,陈希高中毕业后选择到西班牙留学,专业是工商管理。成绩不好不坏,倒是凭着在各国的游历和见闻,树立起了回国发展的信心。“当时觉得自己学历不差,语言能力过关,回国怎么也是个香饽饽啊。”陈希说。

带着满满信心,陈希回国了。在家休整了一个月,陈希开始了找工作之旅,但出师不利——一家外贸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当场用英语问他报关的流程,这让陈希非常尴尬,因为自己的英语口语勉强应付日常会话,有半数词汇压根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在他说明自己是在西班牙留学,西班牙语很流利之后,对方并不在意。“她说公司的业务伙伴都在英语国家,压根用不着西班牙语,而且未来一段时间也不会考虑开拓西班牙语国家市场。我的语言优势变成了屠龙之技。”陈希说。

陈希面临的尴尬并非个案,在《2018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中,“90后”为主的新生代海归群体正在遭遇学非所用的普遍问题,半数被访者认为“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缺乏实践经验”成为求职过程中最大的障碍。

此外,“不了解国内的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也是海归的一项主要劣势。对于这个判断,陈希更是感触颇多。

“家里很多亲戚在电力部门工作,有的还是级别不低的领导。我觉得这可能是我的另一个优势。”带着这样的判断,陈希应聘成为一家企业的销售代表。“招聘时总经理对我的家庭背景很感兴趣,认为我可以凭着亲属的关系顺利打开局面,促进公司销售。”

但是,陈希却忽略了自己的另一个短板——社交恐惧症,和客户面对面对话非常吃力,拜访客户连自家的产品都表述不清楚。虽然初期凭着家人关系顺利接触到了几家单位的负责人,但是谈了几轮下来还是一无所获。“过去凭着父辈的面子就能做成几单业务,现在对方负责人也得咨询清楚,有的碍于面子客气一两次,可是真正要提出合作时,基本就都把我拒绝了。”

连续受挫的陈希更加不敢上门谈生意,除了窝在家里就是漫无目的闲逛,单位行政质疑他打卡地点固定不变,认为是消极怠工。对于这个质疑陈希哑口无言,最后只能向总经理坦白。好在总经理还比较给面子,并没有当时把他辞退,而是待试用期结束后让陈希“自行离职”。

对于相当数量的海归来说,阻碍在国内求職就业的核心问题,往往不是专业素养,而是人情世故和适应能力。这些能力在留学时不但没有被强化,反而因为社会环境和理念的差异被不断弱化,造就了一批高智商低情商的群体,在处理人情往来和察言观色方面有欠缺,尤其在销售、服务等领域,往往难以适应工作。

和陈希不一样,海归刘钰涵现在有着稳定的工作,是个网络编辑,但是薪水实在拿不出手。“我是个勤俭的人,留学时打了两份工养活自己。但是回国后的工作除了租房吃饭日常支出就不剩啥钱了,想买个几千块的包,都得攒上半年多的时间。”

上学时,刘钰涵总能听到学长们的就业神话,动不动就是这位同学进了投行走上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那位同学拿了500强的special offer,一毕业就30W+。于是她自己也有了一种错觉,那就是一毕业就拿高薪很容易。

实际上,这种错觉在回国后坑了她。本着照顾父母的心态,她打算回家找工作。她家在辽宁一个三线城市,压根没有什么投行、500强等高端企业,有数的好单位都是水电气等垄断单位,自己家没什么人脉,进去太难。几个效益不错的私企倒是要人,但自己的专业不对口,“我学的国际金融,当地企业基本用不上。不对口的单位也给不出太高的薪水,何况我还没有什么工作经验。”

当地求职受阻,刘钰涵就到沈阳闯荡,求职简历投了几十份,回信的寥寥无几,偶尔有的约了面谈,也被刘钰涵“期望月薪8000”吓跑,有的HR甚至不客气地告诉她,他们单位的海归硕士才5000起薪。

刘钰涵的窘境不是个案,自视甚高的海归大有人在。根据《2017海归人才就业创业报告》,海归们对第一份工作的期望薪酬平均值为8315元。但《2018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仅有19%的海归认为工作收入基本符合预期。在海归的税前月收入分布情况中,6000元及以下群体占比最高,为33%。

没办法的刘钰涵,只好先找了一家文化公司做了网络编辑,每天要看几百篇文稿,然后寻找适合公司调性的编辑发布。

经理对她的要求是,没事就搞出个大新闻、写个爆款,这种想法在刘钰涵看来幼稚又可笑,“公司压根不具备内容生产能力,都是东拼西凑,这不就是一厢情愿,空手套白狼吗?”她无奈地说。每天经理都要让她看杜蕾斯、宜家、江小白等,刘钰涵只能赶鸭子上架,写出来的文案显然不合格,只好去抄一些段子。

“我准备离开这里,去北上广看看,希望有个对口的职位。”但是想到一线城市的竞争和生活压力,她的信心并不是很坚定。

“同样是硕士,为啥我就被人歧视呢?”英国留学归来的张毅最近饱受质疑。原因在于,他的硕士学位,只用了一年就读完了。

随着中国留学平民化的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国留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7)》显示,目前中国已是全球第一大国际生源国,仅2016年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就达到54.45万人。与此同时,学制短、选择多、花费低的一年硕士成为热门选择。张毅就是其中之一。

2016年,因为不满足于自己的本科学历,同时还想换个单位谋求高薪,张毅选择从原单位离职,花光了自己的全部积蓄,还借了3万块钱,成为了英国一家大学的授课型研究生(一年制),并顺利毕业。

原本以为凭着英国硕士这块招牌能很快找到工作,但是张毅没想到,自己竟然饱受质疑,而且都集中在留学年限上——学制这么短,你能学到啥?

在大连一家乳品贸易企业HR孙女士看来,一年硕士的竞争力确实不高。“就说语言吧,我们提供的职位对外语沟通能力要求很高,但是一年制的硕士,这一年时间都在校园里,语言环境还没熟悉,话还没说利索就回来了,怎么和客户对话?”

另一位负责单位招聘工作的HR唐先生更直接:“干软件外包这一行的,需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对于一年硕士我们以前也是和其他硕士一样,工资开得很高,入职就能过万,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工作水平不行,屡屡出现低水平差错,要么主动辞退要么转岗降薪。”

其实不只是去企业应聘,在事业单位应聘的一年制硕士也经常遭遇年限门槛。据报道,有一位在英国读研的学生因硕士就读时间较短,被取消了事业单位的考试资格。

用人单位这样的举动,让张毅既气愤又无可奈何。“本来出国留学就是为了长见识,多学一些知识,谁知少了一年就不行,早知道就咬咬牙考两年制的学位了。”

现在的张毅,虽然凭着优秀的个人素质和工作经验在一家教育机构应聘为中层,但是薪水并不比别人高,他坦言:“这个洋学位并没有给我加分多少。”

(文中人物均用化名)

猜你喜欢

张毅海归回国
《秋水共长天一色》
欧洲激辩“IS新娘能否回国”
海归如何看待海归工资仅5000元
新海归
宫“保”鸡丁
性格变更
80、90后海归创业新头牌
30万海归将加入就业竞争大军
巴:穆沙拉夫若回国将被捕
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