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色彩中的内乡县衙
2018-03-26王晓杰
王晓杰
内乡母亲河在县衙前穿城而过,清澈的河水唱着欢歌,不时有一两条调皮的鱼儿跃出水面,两岸垂柳依依,风景如画。万里晴空下,远处蜿蜒起伏的伏牛山清晰可见。内乡县衙历经元、明、清,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现存建筑大多为清代建筑。内乡县衙1984年被批准为全国第一家衙门博物馆,是我国目前保存完整的县级官署衙门。这素雅古老的县衙一度是当地政治场域的核心,那凝固的砖石、朴拙的地面、蓝天下的兽脊,竟然见证了数百年的沧桑巨变。它在一年四季都美丽如画,各季有各季的色彩和观赏亮点。四季游内乡县衙,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
县衙之春夏
春天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古往今来人们几乎用尽了所有美好的词语诗句来形容、赞美春天。春天,带给人生命力,带给人希望。春天是一个鸟语花香、桃红柳绿、阳光明媚、充满希望的季节。天渐暖时,眼前虽然还残留着冬天的痕迹,但处处已显露着丝丝春意。春风、春雨、春草撩动游人的心绪,春与人们嬉戏。随着春天的到来,内乡县衙的游客也多起来了。人们三五成群地相约于内乡县衙,一起来踏青赏春。县衙院内两棵元代保留下来的桂花树,也吐出了新芽,它仿佛要给我们讲述古往今来县衙内发生的故事。
踏青赏楹联是一件美事。内乡县衙各个主体建筑物前,都悬挂着一副立意深刻的楹联。县衙共有38副楹联。这些楹联意蕴深远,折射出了古代政治、官吏作风和世态民情,展现着“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的艺术魅力。楹联主要强调为官要勤政为民、廉洁务实、公正执法三个方面。内乡县衙的大门,为三间青砖瓦房,古朴素洁,门前一对汉白玉石狮子,脚抚幼狮,目光中充满怜悯之情。明间匾额上书“内乡县署”四个大字,抱柱楹联为:“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郦民十年踏地脚根牢”。内乡县古称菊潭、郦都。对联意思是县令上受皇命,下系百姓,如一柱擎天,责任重大,必须脚踏实地干上十年八载,不可只追求短效“政績”,只是把任职当作今后仕途的一个跳板。这副对联是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主持修建内乡县衙的知县章炳焘所镌刻。自清咸丰七年(1857年)捻军攻打内乡之后,35年间内乡县走马灯似地经历了22位县令,而章炳焘在内乡县却任职九年,境内太平无事,他本人正是以这副对联为座右铭的?算是乱世中勤政爱民的好官?
县衙大堂楹联:“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西花厅楹联:“忙里有余闲,登山临水觞咏:身外无长物,布衣蔬食琴书”。东账房楹联:“廉不言贪,勤不言苦;尊其所闻,行其所知”。西账房楹联:“一丝一粟,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县丞衙大门上的楹联:“宽一分,民多受一分赐;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钱”。二堂楹联:“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唯重,罚疑唯轻”。夫子院楹联:“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这些楹联在当今的社会中有特别的意义,受到各界高度关注和高度评价。尤其是三省堂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更是一副在现今都流传广泛的名联。据考证,这是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内乡知县高以永撰写的。此联词藻并不华丽,因其语言质朴寓意深刻,阐述了官与民、荣与辱、得与失的辩证关系而受到社会各届和广大游人的高度评价。它是充满哲理而感人肺腑的。上联的核心是告诫官者要正确地对待百姓,尊崇“民为贵”,以百姓为天,爱民如爱自身,自觉与百姓一等,时时想着为百姓谋利益。这种民本思想,不仅在封建社会,就是在今天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下联的核心是讲官员要正确对待自己,淡化“官本位”思想,要以勤政为己任,升罚荣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造福一方。
内乡县衙的楹联已成为内乡县衙一道亮丽的风景,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包蕴了社会对执政者的官德渴求。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官风决定民风,官风正,民风淳,官德好,百姓就会起而仿效。正如孔子对季康子所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反之,官吏失德腐败,国家就会走向衰落,及至崩溃。春天的内乡县衙树翠花稠,人文之花和院井园景之花争奇斗艳,踏青赏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春天随着落花而去,夏天就披着一身的绿叶儿在暖风儿里跳动着来了。夏天太阳把地面烤得滚烫滚烫,一阵南风刮来,从地上卷起一股热浪,火烧火燎地使人感到窒息。杂草抵不住太阳的爆晒,叶子都卷成个细条了。每当午后,人们总是特别容易感到疲倦,就像刚睡醒似的,昏昏沉沉不想动弹。连小鸟,也都张着嘴巴歇在树上,懒得再飞出去觅食了。夏天是个变脸的季节,它时而哭,时而笑。一会儿晴空万里,碧空如洗,天高云淡,骄阳似火;一会儿天低云暗,乌云密布,狂风怒吼;一会天公大发雷霆,电闪雷鸣;一会瓢泼大雨,倾盆滂沱;一会儿潇潇雨歇,虹桥飞架南北。
夏天是火热的,员工们的心也如夏天一样火热,他们孜孜不倦、尽心尽力、废寝忘食、不辞辛劳、认真负责、勤勤恳恳、积极热情、刻苦耐劳地挖掘博大精深的衙署文化,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内乡县衙是我国衙署文化研究的发祥地,由全国众多知名历史学家、古建专家和高校教授参加的全国衙署文化研讨会在此已召开了四届,撰写的论文目前已有百余篇,还有研究内乡县衙的十几部学术专著出版,内乡县衙已经成为我国衙署文化的研究中心。内乡县衙围绕官德教育先后推出了胥吏衙役文化展、古代十大清官展、古代官箴廉政走廊、古衙奇案展、古代知县展、古代廉政文化展、古代廉政典故展、知县六大职能展、内乡县令元好问展览、内乡县衙章炳焘展览等。这些展览使我们真正体会到“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体会到了古代官文化的博大精深。目前近6000平方米、55个陈展单体的陈列展览及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再现了古代官署衙门的赫赫威严与历史情景。
县衙之秋冬
夏过,秋天哨悄走来时,树叶有了黄的味道。白天也不是那么炎热了,向窗外望去,阳光金灿灿的,仿佛在诉说这是个收获的季节。凉爽的风儿飘进窗户,很舒服,任思绪飘得很远。秋天到来后,县衙内两棵元代的桂花树也应季悄悄地开花了。一簇簇,一串串金黄色的桂花,和小米粒差不多大小,像一颗颗金黄色的小芝麻,一朵朵黄色的小花把花蕊包得紧紧的,像怕别人碰它似的。我站在桂花树下,望着一朵朵小桂花,静静地闻着它浓浓的香味。一阵风吹过来,那桂花树枝轻轻摇晃,好像在向我点头问好。秋渐深,随着风,有几朵桂花飘落了。我拾起掉在地上的几朵桂花,放在手心里,细细观察它,那桂花有六七片花瓣,好看极了。然后我吹一口气,桂花就在蓝天上飞舞,把香味带给远方。县衙院内这两棵古老的桂花树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县衙历史悠久的见证。它的花是橘红色的,称为“丹桂”。我们都知道八月桂花香,但这棵桂花树在每年阴历九月初的时候都会再开一次,当地老百姓说这是“桂树生贵地,花开二度不为奇”。
内乡是药用菊花的发源地,内乡人也有种菊养菊的习俗。每年秋天县衙院内也都摆放了菊花。深秋的早晨,县衙院内、屋顶、树枝都洒满了寒霜,瑟瑟秋风吹来,黄叶纷飞,百花凋谢。可是菊花却挺立着茎干,伸长着枝,张开着叶,盛开着花,显示了它傲霜耐寒的性格。
内乡县衙按照“让历史活过来,让文化动起来”的理念,不断挖掘官德文化内涵,聘请专业人员编写剧本,聘请专业人员排练,先后推出了《三院禁约碑》《知县审案》《宣讲圣谕》《正月十六看知县太太》等二十余个大型节目表演,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寓教于乐中,受到官德教育熏陶。
一年的四季,我最喜歡的是冬季。冬天大雪纷飞,小雪花像一个个小精灵一样地落了下来,给人们带来了一丝丝寒意。虽然春姑娘已经迫不及待地想上岗了,但冬的使者雪花却好像特别留恋人间的美景,久久不肯离去。一场大雪过后,县衙的房屋、地上像披上一层银色的衣裳,风一吹,雪花飘飘扬扬,落了叶的树枝上挂满了毛茸茸的银条,四季常青的桂花树上,堆满了蓬松的雪球,大地像铺上了一层毛毯,真像是一个粉妆玉砌的银色王国。雪后我迫不及待地去看那美丽的雪景。踏着软绵绵的积雪,听见脚下发出略吱略吱的声响。我用手捧起一把干净的雪,用舌头舔了一下,尝一尝这纯洁的雪,有一股独特的清香和寒气在我的舌头上涌出。
内乡县衙自1984年对外开放以来,受到了众多党政领导、专家学者和中外游客的高度赞扬,以其独特性、完整性、艺术性、文化性等特点被称为“历史活标本”。
县衙占地47000平方米,计有院落侣进,房舍280余间,珍存文物近干件,其建筑和文物遗存,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我国皇权社会基层政权运作模式和官吏的生活起居,是研究皇权社会一座珍贵的“文史资料库”,被称为“神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
内乡县衙的建筑与《明史》《清会典》所载的“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堂后邸、监狱居南”的建筑规制完全一致,其大堂、二堂、三堂分别比附北京故宫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而建,贯穿了我国古代皇权社会的礼制思想和中庸之道,同时又受其地理位置和其主持营建者、工部下派官员浙江人章炳焘的影响,融长江南北的建筑风格于一体,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建筑艺术。行走中,我打量着眼前的建筑,琢磨着它的布局,脑海中不时闪现出故宫的形象,真正领悟到了故宫研究专家所说的“北有北京故宫,南有内乡县衙”“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的蕴含。
内乡县衙已经成为中原大地上新崛起的旅游胜地,每年有130多万人次的中外游客来此观光游览。内乡县衙已成为世界了解内乡、内乡走向世界的窗口和桥梁,成为河南省南阳市众多璀璨辉煌的文化名片中的一个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