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水人家 生态鲘溪

2018-03-26熊孟清

旅游 2018年3期
关键词:普宁半径山水

熊孟清

普宁,一个听上去都让人觉得内心平静的地方。如果你来到了位于普宁市最西端的鲘溪乡,就可以真正体验到那一份来自大自然的祥和。鲘溪乡原为鲘溪林场,仅仅71平方公里乡域面积内,森林覆盖率超过91%,可谓一座自然天成的氧吧。1.4万的鲘溪乡人,民风纯朴,热情好客,客家文化底蕴厚重,人文景观丰富多彩。

鲘溪乡从名字上就与水有缘,龙江从这里发源,境内鳊鱼产量丰富,故而得名。鲘溪山水钟灵毓秀,山成林,水纵横,袅袅炊烟客家情,似一幅山水人家画卷徐徐展开。鲘溪遍地皆景,景遂人意,让人流连忘返。这就是山水鲘溪,生态鲘溪,客家鲘溪!

山水鲘溪

圆通山森林公园位于鲘溪乡南部,是鲘溪山水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公园内植物347种,分属112科、262属,森林覆盖率98%,是全市之最。平均负氧离子浓度达5700个/cm2,是一般平原城市地区的10倍以上,天然氧吧非它莫属。

峨嵋嶂是普宁市的最高山峰,海拔近千米,山顶常年云雾缭绕,宛若仙山。山顶既可以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又里赏月的绝佳之地。登临峨嵋嶂向下俯瞰,鲘溪山水尽收眼底,鲘溪在峡谷之中逶迤百余里,犹如巨龙俯于大地,气势壮观。

三重礤,系一块巨石形成的三级阶梯形悬崖,落差高达70米,如鬼斧神工,是中国三级阶梯地形的缩影。岩面经千年流水打磨,光滑如镜,呈现出天然形成的奇异图案。从上俯瞰飞流直下气象雄壮,从下仰视银河挂壁崖生灵气。来到涧边绿树葱茏,藤蔓缠绕,形成天然绿荫,与涧中绿水相映成趣,让人仿佛置身画中。

圆通庵是圆通山之山最重要的人文遗迹,始建于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是由岐石乡肇其祖陈梅峰所建,其五世孙、萍乡知县陈元谦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又进行了重建。同宗子孙、清康熙奉政大夫翰林院待读陈迁鹤为庵赋诗:“举步圆通志静专,慈悲福照路安然。上方宝殿皆随喜,曲石层岩也似仙。片地可称活佛国,寸诚即是大西天。祖宗遗创古庵在,孙子年年拜座前。”古刹供奉慈悲娘娘等神佛,经干年风霜,多次修缮,香火不断。庵前对联:“佛法幽玄,恰似云驾山头,行到山头山又远;神机缥荡,犹如月临水面,擘开水面水犹清。”向香客们诠释了深奥的禅机。

知青茶场,得名于60年代。位于海拔800米以上,那里风景秀美,山泉汩汨,怪石嶙峋,常年云雾缭绕,所以又称云雾茶场。茶场出产优质高山茗茶,远销全年各地。茶场中间一块巨大凹石兀立自若,淡对阴晴;凹陷内积水常年不干,见证茶场雨露充沛,并赋予凹石以“雨露石”的美名。

鲘溪还有一处山水奇观平洋天吊坑,它位于平洋村西南面山崖上,天吊悬泉,仰望不知高处,瀑布绵延近两公里,落差达百米,极为壮观!两侧树木参天,植被繁茂,古树、桫椤点缀其间,是登山、攀岩、观光、天然吸氧的最佳出处。

生态鲘溪

如果要说鲘溪良好的生态就不能不提鲘溪的植被信息。鲘溪百年古树比比皆是。这些经历岁月洗礼的自然精灵,静静地守候着大山,用繁茂的枝叶,盘根错节的根系,告诉世人这一片绿色土地的肥沃,记录这一方热土的无穷魅力与无尽生命力,是鲘溪生态旅游的天然瑰宝!鲘溪的矿坑村更有一榕树社,名源于一株奇特古榕树。该古榕树东南西北枝依春夏秋冬时序轮流落叶抽青,宛如一个天然的生态圈。此古榕树已生长多少年了,现已无人知晓,树冠大如小山,占地2亩有余,主干的树洞可容二三十人,当地人世世代代在树下生活嬉戏,古榕树成为了外出人心中家的标志。

普宁号称“中国青梅之乡”,青梅种植面积达16.31万亩,居全国之首。“普宁青梅”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普宁梅花”是普宁旅游品牌之一。鲘溪青梅种植面积高达25000多亩,居普宁乡镇场青梅种植面积之首,漫山遍野。元旦前后,正是鲘溪赏花季,水边赏梅,梅下观水,枝斜水浅,花洁如雪,人在花中,花在人面,寄身山水,醉在其中。远远望去,一望无垠的梅花似雪非雪,暗里传香,蔚为壮观,让鲘溪享有“鲘溪梅花似雪原”的美誉。

鲘溪圆明村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气温较低,日夜温差大,此处梅花最先绽放,元旦期间便达鼎盛,让鲘溪又享有“鲘溪梅花早探春”美誉。依海拔高低,鲘溪梅花依次绽放,三弄风姿,时延一月有余,更让鲘溪享有“鲘溪梅花三弄姿”雅誉。鲘溪不仅漫山梅花洁如雪,更兼茶花香满园,梅花、茶花争艳斗香,生机盎然,着实赏心悦目。游客在赏花的同时,还可欣赏鲘溪的山水人家。

客家鲘溪

客家民系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以中原南迁的汉族为主体,同时吸纳本地少数民族的血缘与文化融合而成,是以汉民族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相伴随的。据在普宁市各地的赖、吴、陈、黄、杨、官、房、温、彭、王、邹、李等姓的谱牒记录,他们的祖宗都是从中原经福建宁化石壁迁来的。鲘溪乡是粤东地区的纯客家人乡镇之一,客家文化与古村落保存的都十分完整,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为大家了解神秘的潮汕地区客家文化提供了一本活的字典。

坑楼古村

坑楼古村,位于鲘溪乡中部,青梅漫野,峡谷幽深,驿站迎宾,热情感人。坑楼村的山鹰岩峡谷,因绿荫蔽日,又称“暗天肚”。山高涧深,林木茂盛,峭壁陡立,瀑布成群,最高处山鹰岩瀑布飞流直下,落差幾十米,景色独美。

九龙湾峡谷,形如巨龙蜿蜒而卧,巧石万千,有如神龟送书,万灵饮水,妙趣横生,令人遐想。峡谷口赫然可见五品私邸“司马第”。该私邸是五品司马钟子范晚年归隐居所,是钟子范先祖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钟子范亲书“司马第”和“永锡祚胤”,并以只有三点水的马(繁体字的马下面是四点水)字表明叶落归根、培养后代的决意。钟子范,清康熙庚子科文举人,22岁即授皇封五品司马,为官三朝27年,克己奉公,务实为民,其故事在坊间代代传唱。

半径古村

半径古村,位于鲘溪乡北部,古貌民居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更有普宁唯一的徽式建筑——陈大宗祠。揭示了地处潮汕之地的半径村与中原地区的渊源。

半径村北面的吉康古道,开通于大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昭示着先人在此开基创业。半径村尚存一摩崖石刻,记录陈英陈善兄弟率140余人修建吉康古道的历史篇章。

后溪河支流时而湍急奔涌,时而平缓悠扬,在半径村三望岭一带形成若干石潭,小如浴缸,大比泳池,当地人称之为牛揾潭。水清透底,安全可达,景色迷人,是人们戏水、游泳、纳凉的首选。

“娘仔石”和“石公嬷”,南北呼应,共同构成半径田的“锅形”地貌,分别守护着半径田的南北大门,护佑百姓安居乐业、生息繁衍。传说铁拐李曾下凡至半径田,在南坡留下拐印,并告知天帝娘仔和公嬷的忠厚善良,成就娘仔和公嬷为半径田的守护神。

七圣宫

七圣宫,坐落于鲘溪平洋村东面,建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1988年重建。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七圣宫圣诞,成为一种仪式,一种信仰,一种地方精神的底蕴和生存的依靠。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鲘溪四乡八里,内外乡贤聚集在七圣宫,纪念七圣娘娘诞辰,并为当地发展进行谋划,这天是鲘溪最为隆重热闹的日子。

在漫长的历史交替中,木偶戏、麒麟舞、山歌对唱等传统文化,代代传承。作为客家地区特有的文化形式,山歌对唱在鲘溪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讴歌自然风光、美好生活的最直接表现,既愉悦身心,又促进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客家美食

鲘溪客家特色食品主要有擂茶、糍粑、水粄条、猪肉咸菜、山溪小鱼、走地鸡、清水鸡、农家青菜、坑螺溪黄汤、黄精巴戟鸡汤等。

擂茶,客家人的主食之一,独具风味,待客佳肴,是清暑解渴,滋补长寿的特色茶饮。一碗擂茶,一种乡愁。客家人的质朴豪爽,客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饮食文化的演绎和传承展露无遗。

糍粑,是流淌岁月在“舌头”上绽放的灵魂之花,是鲘溪人念念不忘的家乡味道,以糯米粉为馅皮,以芝麻、花生、白糖等为馅,纯手工制作,散发着香甜的诱人清香,是当地最具盛名的特色小吃。在热气腾腾的蒸糍粑、品糍粑中,人们享受的是一种乡情,一种文化的生生不息。

水粄条,由黏米粉制成的长条状粉条,柔韧而富有弹性,配以时鲜蔬菜、紫苏等,是当地一道特色美食。一碗普普通通的水板条,沿袭着的是鳊溪乡民朴实的生命延续情结,是喜庆、平安、祝福的象征!

猪肉咸菜,是鲘溪山泉水和勤劳乡民的杰作,是鲘溪最具特色的美食,是乡民餐桌上的必备佳肴,是鲘溪人难忘的家乡味道,是一曲永远的乡愁。

一山一水一人一家,当旭日朝阳冉冉升起,当落日余晖徐徐落下,鲘溪的山山水水,便永远地留在了有缘人的心中!欣赏着岁月留下的缕缕芳华,似乎一切都凝聚在一瞬,那些美好的时光,似乎伸手可及,而眼前的精致和雅韵,更是让人流连忘返。

山水鳊溪,生态鲘溪,客家鲘溪,山如画,水无涯,人纯朴,家溫馨!

猜你喜欢

普宁半径山水
空蒙山水间
《山水间》
The Changing Face of YinggeDance
普宁讲述方方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探究《普宁》之谜
圆锥曲线“角度式”焦半径公式的应用
山水朋友
诺奖得主普宁的爱情三角梅
圆的切线学习“一卡通”
四种方法确定圆心和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