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部首发展演变对汉字教学的影响

2018-03-26刘瑶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2期
关键词:汉字教学部首演变

刘瑶

摘 要:本文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冫”部收字的整理与考辨,发现如今的很多“冫”部字是由非“冫”部字演变而成,并且这些经过演变的汉字的字义并不都与“冫”义有关。将此与汉字教学相联系,在汉字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掌握汉字的发展演变,特别是汉字部首的发展演变,突破汉字部首演变对汉字教学法造成的局限性,避免教学失误。

关键词:部首 演变 汉字教学 冫

一、引言

部首教学法、部件教学法、形声字字符教学法是汉字教学过程中常用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教学方法使汉字教学带有文化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汉字的理解、记忆和学习。而这些教学方法的使用又常常离不开对“部首”的解读。从古至今,字形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些字从形成之初到如今,经历了多次演变,这种演变有的是由于字的内部部件的变化引起的,如声符或形符的改变,字的简化等,这其间就包括部首的变化。与此同时,汉字部首归并也历经了《说文解字》的540部,《大广益会玉篇》的542部,《康熙字典》的214部,直至今日的《汉语大字典》的200 部。这就使得某些汉字的解读与其现属部首之意联系较少,有时甚至大相径庭。本文试以现为“冫”部字的汉字的发展演变为例,浅谈部首发展演变对汉字教学的影响。

二、部首“冫”的释源

“冫” ,许慎《说文解字》“仌,冻也,象水凝之形,凡仌之属皆从仌”;《康熙字典》“本作仌,今文作冰。仌字,今偏旁书作冫”;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仌,冻也,仌冻二篆为专注,絫呼之曰仌冻,如《月令》冰冻消释是也。象水冰之形。冰,各本作‘凝,今正。谓象水初凝之文理也。笔陵切。凡仌之属皆从仌。”又云:“《易·象传》:‘初六,履霜,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古本当作‘阴始冰也‘至坚仌也。《释器》:‘冰脂也。孙本‘冰作‘凝。按:此可证《诗》‘肤如凝脂。本作‘冰脂。以‘冰代‘仌,乃别制凝字。经典凡‘凝字皆‘冰之变也。凝,俗冰从疑”。

由此,“冫”,本作“仌”,象形字,像水初凝固时的纹理。如今“冫”作字为“冰”,作偏旁为“冫”,“凝”原为“冰”之俗字,如今自成一字,意为“(1)凝结;(2)注意力集中”。“仌”在《康熙字典》以及《汉语大字典》中归于“人”部,在其他一些字书中归于“仌”部,即“冫”部。

三、部首演变对“冫”部收字的影响

《说文解字》“冫”部收字17个,《大广益会玉篇》“冫”部收字52个,《康熙字典》“冫”部收字121个,《中文大辞典》“冫”部收字131个,如今的《汉语大字典》“冫”部收字 135个。为什么从古至今各字书“冫”部收字数差异如此之大,难道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的产生了如此多新的“冫”部字?

据笔者考证,“冫”部收字数增加有以下原因:各字书部首归并原则不同;各字书收字原则差异;讹误;文字自身的发展演变。对“冫”部收字数量影響最大的是文字自身的发展演变,而这当中又有一半以上归根于部首(部首,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为:“部首: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偏旁,是字书中各部的首字”,如“凄”字,部首为“冫”。)的发展演变:由非“冫”部字演变为“冫”部字。如:

u:本作“潔”。《说文解字》无“”字。《玉篇》《康熙字典》《中文大辞典》及其他字书均采用“”为“潔”之俗字之说。《说文解字》“水”部收“潔”字,“潔,瀞也,从水,絜声,古屑切”,“潔”与“瀞”互为转注,而“瀞”意为“污垢秽也”,少了一点变为“”之后,即少了“污垢”,正与现代“”意相同,且二者在很多时候都存在互用的情况,如“淨淨潔潔”和“淨淨”,可见“”实为“潔”演变而来的俗字。“”原应属于“氵”部。

在此,需要提醒一个问题,即《康熙字典》、《中文大辞典》对“”的释义都引用《玉篇》的说法,可是它们用字却不一样,《康熙字典》和《中文大辞典》用“潔”而《玉篇》用“絜”。这里并不是二者引用《玉篇》错误,“潔”和“絜”其实也是异体字,这一点在《字林考逸》中早已考证,“絜潔二字通桐柏廟碑絜沈祭,絜即齊潔也,廣雅并絜靜也,絜即潔也,是皆絜通潔之证也”。

准、凖:本作“準”。《说文解字》无“准”字。《玉篇》:“准,俗準字”。《康熙字典》及《中文大辞典》收“准”,言“准”为“準”之俗字。关于“准”由何而来?《字林考逸》早已言明“准,平也。準从水傍隼,《字林》作准,丁小山曰,《说文》从水从隼,《玉篇》及《汉隸字源》云,準俗作准,而汉桐柏淮源庙碑准则大圣则,準已作准矣。案:准字,從仌,无义,疑字林准字本作淮,而後人改之以别于江淮之淮耳”,此详尽地考证“准”原为“氵”部。

况:本作“況”,或“” “況”之讹。《说文解字》无“况”字。《玉篇》:“况,俗況字”,《康熙字典》言“况”或“” “況”之讹。此虽不能确定“况”究竟从何而来,却可以确定“况”本不为“况”。据笔者考证《说文解字》收“況”字,意为寒水,正与“仌”义相证。又《正字通》、《字林考逸》等多部字书皆言“况”为“況”之俗字,且皆有说法。又结合“冫”部字演变规律,“况”应由非“冫”部字演变而来,更确切的可说由“況”。

冲:本作“沖”。《说文解字》无“冲”字。《玉篇》:“冲,俗沖字”。今“冲”的冲击、冲撞之意与《说文解字》“沖,涌摇也”有意义上的承接,且“冲”跟“沖”常有混用的情况,如《诗经·七月》载“二之日鑿冰沖沖”与《初学记》载“二之日鑿冰冲冲”,“冲”原应属“氵”部。

决:本作“決”。《说文解字》无“决”字。《玉篇》:“决,俗決字”。“決”,《说文解字》云“行流也”,原本为水名“廬江有決水出於大別山”,至《管子》则有“決之則流塞之則止”,该“決”与今“决”疏通、排除阻碍物之意一致,至后《管子直解》则有“决之則流塞之則止”,“决”原应属于“氵”部。

减:本作“減”。《说文解字》无“减”字。《说文解字》收“減”,意为“损也”。《玉篇》:“减,俗減字”。实际上,“损”并不是“減”的本义,“減”的本义为河流名,如《山海经·东山经》“番条之山,无草木多沙,減水出焉,北流注于海”因为由原本的水名,假借为后的“损”,字义是减少的,因此,“減”简化为“减”,“减”原应属于“氵”部。

凉:本作“涼”。《说文解字》无“凉”字。《说文解字》收“涼”字:“涼,薄也。从水”,其本义是薄酒,由酒的淡薄引申为衣服的淡薄,从而衍生出寒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薄则生寒,故又引申为寒”,例如《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涼,雨雪其雱”。可见“涼”演变为“凉”,“凉”原应属于“氵”。

凄,本作“淒”。《说文解字》无“凄”字。《玉篇》:“凄,俗淒字”。《说文解字》收“淒”字:“淒,云雨起也。从水”,其本义是风起云涌,将要下雨。例如:《诗经·邶风·绿衣》“淒其以风”。由于雨下,“淒”演变成表示寒冷的“凄”,“凄”由“淒”演变,“凄”原应属于“氵”部。

以上这些“冫”部字,因汉字发展演变,部首演变,由非“冫”部字演化为“冫”部字,导致结构理据重构。这些非“冫”部字有的因字义与“冫”相关而演變成“冫”,有的则与“冫”意无关,如“三点水”的“減”演变为“两点水”的“减”。

四、部首发展演变对汉字教学的影响

识字或词,是语言学习初始阶段的重点,并贯穿语言学习的整个过程。目前,涉及汉字教学的主要有两个方向:一、语文教学;二、对外汉语教学。语文教学中的汉字教学主要在小学阶段,内容包括听写汉字,默写字词并理解其意思等,学生却常常学了又忘,进而害怕学习语文。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汉字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汉字的习得对许多母语为非汉语的学生来说极其困难,这常常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进而自暴自弃,放弃学习汉语。

面对汉字教学难的问题,教师们通常利用汉字为表意文字这一特点,将汉字进行拆分教学,增加汉字教学的可理解性,文化性,形象性,趣味性。目前常见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部首教学法、部件教学法以及形声字字符教学法。

(一)部首教学法

部首教学法,就是在汉字教学的过程中,将汉字的部首与汉字拆分开来,再以部首作为教学线索,探讨汉字的含义,并且解析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至于什么是部首,上文已进行说明,此不赘述。如教师在教授“凄”时会说:

凄:“凄”部首为“冫”。“冫”象形字,其小篆字形“”,像水初凝固时的纹理,其本义是“冻也,“凄”属“冫”部,则其字义与“冫”有关,表“寒冷”。如:凄凉、凄冷、凄风冷雨等。

教授“林”说:

林:“林”部首为“木”,“木”象形字,其小篆字形“”,像木之形,上面像“屮”之形像树枝,中间“丨”像树干,下面倒“屮”之形像树根。木的本义是“冒也”,从地底下长出来,朝东方生长。“林”,“木”部,其字义便与“木”有关,一“木”为树木,双“木”为树林。

(二)部件教学法

部件,按照《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一书定义为“部件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配字功能的构字单位,一个合体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部件是由笔画构成的,多数部件由一画以上的笔画构成,少数部件是由一画构成的”,如“凄”,可拆分为两个部件“冫”和“妻”。部件教学法,常常将汉字拆分成具有表义功能的部件,揭示汉字的含义,并解释具有同样部件的汉字,而这种具有表义功能的部件常常就是汉字的部首。如:

凄:“凄”可拆分为“冫”跟“妻”。“冫”象形字,其小篆字形“”,像水初凝固时的纹理,其本义是“冻也”。“凄”,有“冫”这个部件,则该字的意义与“冫”有关,“凄”即表示“寒冷”,“妻”这个部件则表示该字的读音“qi”。“冫”亦是“凄”的部首。

鲈:“鲈”可拆分为“鱼”跟“卢”,“鱼”象形字,“水虫”也,也就是水里面的虫。其古文字形及小篆字形“”与鱼相似,上面的部分像鱼头,中间的部分则像鱼身,最后一部分则似鱼尾。有“鱼”这个部件,表示该字的意义与“鱼”有关,“鲈”即鱼的一种,“卢”这个部件则表示该字的读音为“卢”。“鱼”亦是“鲈”的部首。

(三)形声字字符教学法

形声,许慎归纳的汉字造字法之一,按照许慎的说法“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所谓“以事为名”是指在为某个事物定名、造字时,先看该事物在万事万物的所属,确定所属之后,便用表示该属的字来表示该事物的意义,即意符。而“取譬相成”是指选择与该字读音相同或相似的字来为该字标声,即声符,意符加声符就是该事物的名。形声字字符教学法,就是在教授形声字的过程中,将形声字分为形符和声符,形符具有表义功能,声符具有表音功能,通过形符教授汉字的意义,能够让学生见形知意,而许多形声字的形符就是该汉字的部首。如:

凄:形声字,形旁为“冫”,声旁为“妻”。“冫”象形字,其小篆字形“”,像水初凝固时的纹理,其本义是“冻也”。“凄”的形旁是“冫”,所以从“冫”意,表示“寒冷”,“妻”为声旁,表示该字的读音“qi”。“冫”亦为“凄”的部首。

電:形声字,形旁为“雨”,声旁为“电”。“雨”象形字,其小篆字形“”,上面“一”横像天,“冂”像云,里面的小点像水从空中的云中的往下掉,其本义是从云中落向地面的水滴。“電”的形旁为“雨”,其意义与“雨”有关,即将要下雨或下雨时天空中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声旁为“电”,即其读音为“dian”。“雨”亦为“電”的部首。

五、部首发展演变对汉字教学的影响

部首教学法、部件教学法、形声字字符教学法是当前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这些教学方法都离不开部首。部首教学法直接通过部首进行教学,部件教学法虽将汉字划分为多个部件,但用来教授字义的部件常常就是汉字的部首,形声字字符教学法将汉字拆分为形符和声符,用形符教授字义,而形符常常也是汉字部首。如,上文“凄”的三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对“冫”的解读。由此可见,汉字部首意义的掌握对汉字教学的重要性。

汉字的部首常常带有固定的意义,上文的“冫”,“冻也”,最初的“冫”部字都与“冻”有关;“木”,“冒也”,从地底下长出来,朝东方生长,最初的“木”部字都与草木生长有关。但汉字从形成之初到现在历经几千年,经过多次演变,如上文考证的《现代汉语词典》“冫”部收字,一些非“冫”部字由于部首的发展演变,演变为如今的“冫”部字。这些经历过部首演变的非“冫”部字,有的因为字义与当前所属部首的意义有关而发生演变,如“凄” “凉”等,这一类“冫”部字就能直接使用传统的汉字教学法进行汉字教学,而有的非 “冫” 部字则因其他原因而演变为“冫”部字,如“减” “”等,演变成与“冫”意无关的“冫”部字,这一类“冫”部字则不能直接采用传统的汉字教学发进行汉字教学。

因此,汉字部首的发展演变要求教师在汉字教学过程中重视汉字部首的发展演变对汉字教学产生的重大影响,慎重使用部首教学法、部件教学法、形声字字符教学法等与汉字部首有联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之前充分掌握汉字的发展演变,特别是汉字部首的发展演变,掌握其来龙去脉,突破汉字部首演变对汉字教学造成的局限性,避免教学失误,促进汉字教学及其相关理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注音版)[M].岳麓书社,2006.

[2] 陈廷敬,张玉书等.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子集中[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3] (汉)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商务印书馆,2012:116

[5] 任大椿.字林考逸[M].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7:106-109

[6] (晋)郭璞.山海经[M].北京:中国书店,2013:51

[7]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50.

猜你喜欢

汉字教学部首演变
系在绳上的“冬”
浅谈零基础留学生的汉字教学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识字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论汉字偏旁部首在改善留学生汉字畏难心理中的作用
试论怎样利用汉字中的文化因素进行对外汉语汉字教学
同部首的字
哪些能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