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延安时期毛泽东对知识分子政策的拨乱反正

2018-03-26王阳阳张志强

学理论·下 2017年11期
关键词:延安时期毛泽东

王阳阳 张志强

摘 要:大革命失败后,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党内长期存在着排斥甚至敌视知识分子的现象。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时知识分子政策中存在的关门主义倾向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形成了新的、系统、完善的知识分子政策,实现了知识分子政策全面的拨乱反正。

关键词:延安时期;毛泽东;知识分子政策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1-0049-03

“知识分子”这个称谓,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是找不到的,它大概相当于“士子”这个称呼,也就是“读书人”的意思,而它的出现,则是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正式使用了“知识分子”这个词。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大多是高级知识分子出身,党自成立以来就和知识分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伴随着党的成长,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经历了一个从幼年到成熟的阶段。而延安时期,既是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日臻成熟的阶段,也是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看到了知识分子在革命运动中的巨大作用,对党内存在着的关门主义倾向进行了全面的拨乱反正,正确界定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制定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团结知识分子的策略,也对知识分子进行了帮助、教育和改造以使其适应革命的需要。

一、延安时期毛泽东对知识分子政策调整前的时代背景

大革命失败后,党对造成革命失败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进行了批判和纠正,但由于对历史认识不清,出现了严重的唯成分论倾向,工人、农民出身的同志受到了极大的欢迎,而把革命失败的主要责任推给知识分子。当时党的大多数同志认为党内“知识分子太多”降低了党的凝聚力和戰斗力,这就使知识分子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特别是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认为知识分子是革命队伍里最危险的敌人,应当“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甚至把知识分子斥为“托派”“特务”进行镇压,这就把工农与知识分子对立了起来,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轨道,给党的事业造成了极大损失。遵义会议后,排斥和打击知识分子的做法得到了一定的纠正,但党内所存在的关门主义倾向依然严重。党和红军虽然最终到达陕北,但所受的损失是巨大的,所面对的形势是极为严峻的,这就需要党大力凝聚、吸收先进力量以使自己强大起来。在革命形势的迫切要求下,毛泽东高瞻远瞩,他说“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1]559把知识分子吸收入党,才能更好地利用知识分子身上所具备的专业技能,有力地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提高党的文化战斗力。

另一方面,随着世界形势的风云突变,中外矛盾加剧。特别是“七七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极其必要的。知识分子作为“首先觉悟的成分”,吸收、改造、使用他们也是统战的需要。无论是敌占区的日伪政权,还是国统区的国民党政权,都看到了知识分子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各方都在争夺知识分子。在党内党外、国内国际形势的要求下,毛泽东高瞻远瞩,对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进行了有利的调整。

二、延安时期毛泽东对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

1.肯定知识分子正确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作用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作用没有被党内大多数同志所认可,党内存在的关门主义倾向严重挫伤了知识分子为革命事业工作的积极性。1935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伊始,就在瓦窑堡会议上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决议》指出“只有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层的与上层的),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2]266,“为了更大胆地运用广泛的统一战线,以争取党的领导权,党必须同党内‘左的关门主义倾向做坚决的斗争。”在这里党中央把敌我区分开来,认为只要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及卖国贼蒋介石的,都是我们可以团结的力量,这就否定了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提出了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决议》进一步指出“一切同情于反日反卖国贼的知识分子”“一切受日本帝国主义和卖国贼国民党政府所驱逐,轻视与虐待的知识分子”,不问过去、不问出身,“都能享受苏维埃政府的优待”“苏维埃给予选举权与被选举权”[3]610-611。《决议》向知识分子抛出了橄榄枝,保证了知识分子享受苏维埃给予的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工作、生活上的优待使知识分子为革命奋斗的热情得到了激发。12月27日,毛泽东受中央委托起草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文中指出“目前的时局,要求我们勇敢地抛弃关门主义,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防止冒险主义”[2]153。“只有统一战线的策略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关门主义……只博得敌人的喝彩。”[2]155这就彻底否定了关门主义错误倾向,为党制定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扫清了障碍。《策略》讲要给知识分子以“在人民共和国政府中说话做事的权利,给他们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160不但进一步赋予了知识分子和工农同样的公民权利,而且使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作用得到了理论上的认可。

2.正确界定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

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定论,他们也从未给“知识分子”以明确定义。列宁认为知识分子“不是独立的经济阶级,因而不代表任何独立的政治力量”,他说“知识分子之所以叫作知识分子,就是因为他们最自觉地、最彻底地、最准确地反映和表现了整个社会的阶级利益的发展和政治派别划分的发展。”[4]324在列宁关于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定义基础上,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于1939年12月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说“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并不是一个阶级或阶层。但是从他们的家庭出身看,从他们的生活条件看,从他们的政治立场看,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多数是可以归入小资产阶级范畴的。”[1]641毛泽东从知识分子的家庭出身、生活条件和政治立场出发,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进行了正确论述,既纠正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对知识分子的错误认识,又减轻了知识分子的心理负担,为知识分子向我党的靠拢,为下一步更好地吸收、使用知识分子奠定了基础。

3.大量吸收知识分子

虽然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作用进行了反复论述,对关门主义倾向作了调整,但现实情况却是“许多军队中的干部,还没有注意到知识分子的重要性,还存在着恐惧知识分子甚至排斥知识分子的心理”“许多地方党部,还不愿意吸收知识分子入党。”[1]618为此,毛泽东在1939年12月1日起草的《大量吸收知识分子》文章中再度强调了知识分子在长期的和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的重要作用,那就是“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1]618因而毛泽东要求党内各级组织要大量吸收和正确使用知识分子。当然,毛泽东并没有笼统地认为所有知识分子都是对革命有益的,他在文章中把为地主资产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和为工农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区别开来,认为“我们的党和军队已经造成了中坚骨干,有了掌握知识分子的能力这种有利的条件。”[1]619对今后的工作,毛泽东提了五点要求。

一是应该大量吸收知识分子。毛泽东要求党的机关和军队大量吸收愿意抗日的比较忠实的知识分子,对于不能或不愿意入党的有革命意向的知识分子,应该与他们进行党外合作,建立良好的共同工作关系。二是拒绝不忠实的知识分子。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并非吸收一切,对于不忠实于革命的知识分子,应当予以清除。当然,在清除这类知识分子时,要采取严肃的态度,防止冤枉好人。三是教育、改造知识分子。毛泽东在这里要求全党同志注意帮助知识分子克服其自身弱点,使他们与工农相结合。四是说服反对知识分子参加工作的干部,并鼓励工农干部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毛泽东没有忽视工农干部自身文化水平低的弱点,要求工农干部与知识分子互相学习,“使工农干部的知识分子化和知识分子的工农群众化,同时实现起来。”[1]619五是國统区和敌占领区的知识分子基本适应上述政策,只是吸收知识分子入党时,应更多注意其忠实的程度。

在文章的最后,毛泽东进一步告诫全党同志,“对于知识分子的正确的政策,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1]620,我们党今后绝不应重复在土地革命时期的错误。

4.教育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革命实践相结合

抗战爆发后,大批知识青年前往延安,延安成了中国革命的圣地。由于受家庭出身和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当时的很多知识青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轻视实践、看不起工农群众的倾向。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号召广大知识青年到实践中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走与工农群众结合在一起的道路。1938年4月,毛泽东对抗大学员讲:“你们到抗大来学习,有三个阶段,要上三课,从西安到延安八百里,这是第一课;在学校里挖窑洞、吃小米、出操上课,这是第二课;现在第二课上完了,但是最重要的还是第三课,这便是到斗争中去学习。”[5]245

为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毛泽东于1939年5月1日写了《五四运动》这篇文章。文中指出“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1]559但这个成分有它自身固有的缺陷,他说“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1]559在这里,毛泽东明确提出了知识分子“和工农民众相结合”的思想,给知识分子正确发挥其历史作用提供了的出路。

5月4日,毛泽东在纪念大会上作了《青年运动的方向》讲话,他在文中首先以设问的方式指出“‘五四以来,中国青年们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1]565单刀直入、言简意赅。而这里的中国青年,指的是中国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他说由中国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组成了一支几百万人的军队,这支年轻的军队是“反帝反封建的一个重要方面军”[1]565。这一形象的比喻极大地肯定了知识青年们在革命中的作用。但由于知识分子本身固有的局限和青年们自身经验、阅历的不足,致使他们的觉悟程度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尚不能适应革命的需要。因而光靠这支书生气浓厚的年轻军队,是不能够战胜敌人的,它还不能算是革命的主力军。那么,主力军是谁呢?毛泽东说“就是工农大众”[1]565。工农大众深刻地经历了生活的坚苦,既有反抗压迫的强烈愿望,又有来自现实环境的丰富经验,更加适应中国革命的土壤。因而“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1]566但工农这支主力军的文化水平偏低,这就需要知识青年这支方面军来弥补这一缺点。所以毛泽东倡导全国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一定要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和他们变成一体,才能使二者优势互补,融合成一支文化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强有力的军队。为了促使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他还带头把刚刚从苏联学习回来的儿子毛岸英送到劳动英雄吴满有家里上“劳动大学”。1942年5月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和之后的文艺整风运动,也是毛泽东倡导知识分子到广大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实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典范。

正是因为毛泽东重视教育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革命实践相结合,使当时延安的青年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毛泽东赞扬延安的青年“他们在学习革命的理论,研究抗日救国的道理和方法。他们在实行生产运动,开发了千亩万亩的荒地。”这是延安的青年和其他学校青年的根本不同之处,也是延安的青年运动成为“全国青年运动的模范”的根源。

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在新的历史时期,准确把握时代脉搏,适时调整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制定了新的、系统完善的知识分子政策,实现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全面的拨乱反正。正是由于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的贯彻执行,才使得大批知识分子聚集在了中国共产党的周围,聚集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之下。这不但推动了根据地文艺事业的繁荣,更是增加了党的力量,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4]列宁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回忆毛主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猜你喜欢

延安时期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刘文西笔下的毛泽东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解析延安时期冼星海的音乐创作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体育思想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延安时期体育形式的探索与传承研究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