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蝮蛇的后裔为中心探究武田泰淳的“耻”

2018-03-26成倩倩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2期
关键词:战争

成倩倩

摘 要: 《蝮蛇的后裔》是武田泰淳在日本战败后发表的作品,它在战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在充分理解作品以及各种先行研究中的基础上分析作品中的“耻”,包括“耻”的对象及“耻”的表现。将作品中表现的对战争的反思同武田泰淳的实际体验相结合探讨武田泰淳的“耻”。以期进一步完善关于武田泰淳的研究。

关键词:《蝮蛇的后裔》 武田泰淳 耻 战争

一、引言

武田泰淳(1912-1976)是日本战后派作家中的杰出人物,他的作品体现了他对战争的认识,对人性、历史、文化、政治等的深刻探索,有很深的研究价值。《蝮蛇的后裔》是武田文学颇为重要一篇,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从此日本沦为战败国,《蝮蛇的后裔》在此背景下创作形成。小说主要围绕衫、女人、女人丈夫——病人、辛岛四个人之间的纠葛与纷争展开,描述战后在华日侨各态。目前国内外对于《蝮蛇的后裔》的研究多围绕烦恼、罪、爱等。截至2017年7月10日在中國知网以《蝮蛇的后裔》为主题可检索到的论文有六篇,但与作品内容相关的只有三篇:李庆保“武田泰淳《蝮蛇的后裔》人物分析”(2009);赵业卫“中国体验在武田泰淳文学中的意义——从《司马迁》到《蝮蛇的后裔》(2014)”;史军“罪恶、灭亡与延续——论武田泰淳《蝮蛇的后裔》”(2016)。此外在其他网站检索到:松原新一“苦恼的复活——以《蝮蛇的后裔》为中心”(「苦悩への復活ー『蝮のすえ』をめぐって」)(1970);清原万里“论《蝮蛇的后裔》—围绕'罪'的问题”(「蝮のすえ」論--「罪」の問題をめぐって)(1987);古谷鏡子的“《蝮蛇的后裔》与《爱的形式》与(战争和性“特集”—战后文学中“战争和性”)(『蝮のすえ』と『愛のかたち』と(戦争と性<特集>)——(戦後の文学における「戦争と性」)(1992);俞霓“武田泰淳作品《蝮蛇的后裔》研究-以作品中的烦恼为中心”(2014)等研究。总结来看研究大体分为(1)分析小说人物;(2)以伪善者或罪为主题;(3)与“爱”联系起来研究;(4)从“烦恼”的立场出发。除上述研究外还有诸多研究本论未一一展开,但由此可看出,从“耻”的角度分析《蝮蛇的后裔》的研究不多。因此本论以此为切入点,试分析武田泰淳的“耻”,以进一步靠近武田泰淳的内心世界,为武田泰淳及武田文学的研究提供灵感。

二、《蝮蛇的后裔》与“耻”

《蝮蛇的后裔》题目取自圣经,因此有神的惩罚、罪等意味。廉德瑰①曾在《日本为什么与众不同》中指出,日本同西洋的“罪感文化”不同“耻感文化”占主要地位。武田泰淳在创作中将这种耻感文化与自身情感融合在作品中。“耻”在《蝮蛇的后裔》中不仅是重要的线索更是武田泰淳情感的流露,故有重要研究价值,而何为“耻”及“耻”的对象是研究“耻”的前提。

论者认为作品中有两种耻:一是家国耻,二是小我耻,小说主要围绕这两种耻展开,并且论者认为并非作品中所有人物都受到了“耻”,需满足两个条件即是否是“人”的身份及“人”自身是否感觉到耻辱。因此论者认为作品中女人、病人和辛岛三个人没有受到耻辱。

小说中女人利用三个男人的痴慕达成自我目的。表面柔弱可怜实则伪善虚伪,诱人犯罪在人沦陷后毫不留情转身离去,因此女人是蝮蛇的后裔并不为 “人”,恶魔没有羞耻感所以女人未受耻辱。其次病人病卧在床,妻子被上司霸占,其台词多为“太羞耻了” “忍受着屈辱”……然实际病人自身并未感到耻,“静下心来,什么都忘掉”辛岛和妻子的事“不过是男女之间的一点事而已”。病人已抛弃身为人的耻辱感,因此未受耻辱。最后辛岛的人设同1947年中国枪决的BC级战犯②田中久一③相像。辛岛为原日军将领,手握大权,战后沦为战犯四处逃窜,饱受耻辱的辛岛本人却不承认:“你们这些东西永远都没有资格鄙视我”。正如李娜娜所说“辛岛一类人乘国家权力之便迎合附和,最终却也沦为了战争的牺牲品” ④。辛岛不承认耻辱因此失去了耻辱感,所以辛岛未受耻辱。

综上所述,女人、病人、辛岛三人因不满足“耻”的两个前提条件所以均未受耻辱。

与上述三人相反衫不仅有耻辱感,且深以为“耻”并饱受“耻”的折磨。“战争败了,国家亡了,我却还活着”日本战败对衫打击巨大。看到许多日侨男女在中国人面前低头屈膝衫感到强烈抵触,国家败亡国民苟存衫感到耻辱。饱受耻辱折磨的衫“变得没有理想、没有信念、只是活着”,然而在失去“诗”那样美好的理想,以及自尊受挫时感到强烈的耻辱感。那种耻辱感“不只是神经末梢的痉挛现象,而是深深扎根于漆黑的如野兽般的东西之上” ⑤,他挣扎拒绝为零,守护自己的耻辱感。衫是个有强烈耻辱感的人并且受到了耻辱。

如上所述,衫因国破家亡国民苟且存活感到耻辱同时也因被迫放弃理想,自尊受挫感到耻辱,家国大耻自我小耻都在衫的身上得以体现。

三、武田泰淳与“耻”

武田泰淳缘何写了如此多“耻”?在《文学杂感——私小说的作法》中武田泰淳这样谈道:即使在开始一篇极其简短的小说之前如果没有迷惑、犹豫、耻,总之一种困顿的状态的话对他自己来说写作本身将不具有意义,是一种无聊的事⑥。因此作品是作家内心世界的折射,《蝮蛇的后裔》中的“耻”也反映了现实中作家自身的耻。武田泰淳生涯中有两次实际体验对其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即佛教体验和战争体验,其中后者的影响更深并与他的“耻”有着直接关系,本论着重探究两次实体验与武田泰淳的“耻”之间的关系。

武田泰淳曾做过和尚,但据他在《宗教与文学》中描述这段经历并不愉快,他与世人看待佛教的看法不同,加之因曾被嘲笑这段佛教体验武田泰淳感到羞耻。在《文学和我》中他写道“佛教和我的关系……带着反感的反抗” ⑦,但也收获了因果报应佛教诸思想并且构成其人性一部分。《蝮蛇的后裔》中衫说:“安稳总会有被打破的时候这种念头太过强烈,以至于想象不出一种‘幸福形式。”便是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此外衫需要“守护神”一事既是自嘲也是武田受佛教思想熏陶的结果,知战争不义却参与杀害无辜之人让他心不安且国家战败需寻求庇护。这种佛教思想与自身人性的道德让他深知战争的不义不德,却因身份限制而不得不违背自身意志,武田泰淳为此感到羞耻。

佛教体验虽与其“耻”相关却为次要,真正直接相关的是战争体验。1937年10月武田泰淳作为辎重兵被派往中国中部,1939年10月退伍。两年军队生活让武田泰淳真实体会了战争的残酷。在《中国人与日本人》中武田泰淳回忆初登战场时:“映入眼中的全是中国人的尸体,几乎没有穿军装的,可能都是中国的老百姓,这让我感到吃惊。⑧”深感战争非人道的残酷性,内心不安却将一切归咎于战争本身。臼井吉见⑨在《小说中“我”的设定》中说,武田泰淳在作品中极力想表现旁观者立场,却总深陷其中,这是武田泰淳一个创作特点。武田泰淳对战中所做深感耻辱,并将这种耻辱在《蝮蛇的后裔》中再现。

上述二实体验共同构成了武田泰淳的“耻”的基础并在作品中展现出来:佛教体验是作中小耻,战争体验构成作中大耻。

四、结语

《蝮蛇的后裔》中,武田泰淳将人物置于极端境地,展现人最本能兽欲,后从人性角度凝视兽欲与自我心境重合,形成耻辱情感。作为理智与兽欲化身的衫和辛岛共同构成武田泰淳两个方面。他痛恨国家权力却必须依靠它生存,知侵略战争不义却参与杀害无辜之人,武田泰淳是矛盾的,他的内心在衫和辛岛之间左右摇摆,最终理智战胜兽欲,辛岛死了。松本邦夫⑩曾说过武田泰淳最耻辱的事与中国体验有关,身为中国文学研究者却要侵略中国,他感到深深的耻辱。在同堀田善卫的对谈《我不再谈论中国》中他表达了自身的歉意与愧疚。但究竟是从国家角度的忏悔还是仅从个人人性道德的愧疚无从得知,同时在武田的多部作品中对中国的称呼都是以“支那”这种带有侮辱性的名词这一现象又让人质疑究竟武田泰淳对于中国是怎样一种情感。伊藤博子在《武田泰淳谈战争》中说过,“如果没有经过对人性本恶思想的训练是没办法培养抓住善的那种强烈意志的,没有觉悟的弱小的善人恐怕最容易被操控”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日本人的想法。因此武田泰淳是否有罪恶感以及他的耻辱是否源自于此等一系列问题仍待考定。

以“耻”为主题的武田泰淳的作品不止《蝮蛇的后裔》一部,可以说“耻”贯穿了他的所有创作,今后论者将就此课题更进一步探究武田泰淳的耻。以上为论者己见还有诸多不足请指正。

注释

① 廉德瑰,男,教授,1961年生于哈尔滨市,1985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哲学系,1995年获早稻田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早稻田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亚太研究中心副主任.2016年起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② BC級戦犯;据联合国公布的国际军事法庭条例以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条例,战争罪犯类型B项为“惯例战争犯罪”C 项为“人道犯罪”A为破坏和平.

③ 田中久一(1889年3月16日 - 1947年3月27日),日本陆军最高级别中将,原名小金井.1946年3月被指控为BC级战犯,同年10月9日在上海美军军事法庭判处死刑,次年3月由中国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并在广东执行枪决.二人相像为论者推断:同做为侵华日军代表为中国人深恶痛极,下场悲惨,且二人同处一时代,因此辛岛人设的灵感可能源自田中久一.

④ 引自:李娜娜「一九四七年前後武田泰淳の中国観:『蝮のすえ』の辛島の死を中心に」96ページ

⑤ 松本邦夫『作家―その原風景』2013年.原文:単なる末梢神経の痙攣現象ではなく、もっと黒々とした野獣的なものに根ざしている.

⑥ 引自:武田泰淳全集 『文學雑感―私的小説作法』別巻二。原文:きわめて短い小品にとりかかろうとする直前にも、何らかの迷い、ためらい、恥、つまりは困った状態がなかったら、彼にとって書くこと自体が意味がないこと、つまらないことなのである。

⑦ 原文:仏教と僕の関係は、?(中略)反感をもってそれに反抗するようになりました。

⑧ 原文:上陸したとき最初に目にはいったのは、中国人の死骸だった。軍服をつけている死体はまるで見当たらなかった。すべて中国の民衆のものだったと思う。これはおどろいた」。

⑨ 臼井吉見(1905年6月17日–1987年7月12日)日本编辑家、小说家、评论家,日本艺术院会员。

⑩ 引自:松本邦夫.作家―その原風景[M].2013.

引自:武田泰淳,堀田善卫.対話私はもう中国を語らない[M].东京朝日新闻社,1973.

引自: 伊藤博子『武田泰淳が語った戦争』2015年2月.原文;人間の本質的に持つ悪(その極致が、戦争と言う形で現れる)について考える訓練をすることなしに、善を掴みとろうという強い意志は育まれないだろう。覚悟のないひ弱な善人は、おそらく扱いやすいと思う.

参考文献

[1] 王健宜,吴艳,刘伟.武田泰淳与《蝮蛇的后裔》[A]//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M].2010.

[2] 李慶保.武田泰淳《蝮蛇的后裔》人物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5).

[3] 赵业卫.中国体验在武田文学中的意义——从《司马迁》到《蝮蛇的后裔》[J].华中师范大学,2014.

[4] 史军.罪恶,灭亡与延续—论武田泰淳集的[J].外国文学评论,2016(3).

[5] 俞霓.武田泰淳作品《蝮蛇的后裔》研究——以作品中的

烦恼为中心[J].中国人民大学, 2014.

[6] 廉德瑰.日本为什么与众不同[M].辽宁人民出版社发行部,2016.

[7] 李庆保.武田泰淳与中国—以战时中国体验为中心[J].四川外国語学院,2010.

[8] 松原新一.苦悩への復活ー『蝮のすえ』をめぐって[M].1967.

[9] 古谷鏡子.『蝮のすえ』と『「愛」のかたち』と (戦争と性<特集>)——(戦後の文学における「戦争と性」)[M].新日本文学会,1992,10:120-122.

[10] 李娜娜.一九四七年前後武田泰淳の中国観:『蝮のすえ』の辛島の死を中心に[Z].日本女子大学大学院文部研究紀要,2017,23.

[11] 武田泰淳.『蝮のすえ』武田泰淳集[M].筑摩書房,1972.

[12] 『文學雑感―私的小説作法』別巻二[A]//武田泰淳全集[C].筑摩書房,1979,10.

[13] 『文學と私』武田泰淳全集十八巻[M].筑摩書房,1969.

[14] 武田泰淳.中国人と日本人[A]//『武田泰淳 身心快楽自伝』[M].創樹社,1977.

[15] 清原万里.「『蝮のすえ』論——『罪』の問題をめぐって [J].近代文学試論,1987,12(25): 28-39.

[16] 松本邦夫.作家―その原風景[M].改正版.2013.

[17] 伊藤博子.武田泰淳が語った戦争[M].2015,2.

猜你喜欢

战争
那一场战争
吟词引发的战争
战争允许一切手段
象牙战争
体内的战争
奶奶说“战争”
战争催生的武器
猪毛里发生的战争
战争
战争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