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傅雷家书》中的家教与家风

2018-03-26陈安安余炳江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2期
关键词:家教家风

陈安安 余炳江

摘 要: 傅雷家庭教育思想的观念、方法可以从其家书中体现出来。因此,本文试图回归《傅雷家书》这一主体来研究傅雷的家教与家风。通过研读,将其家教与家风的观念、方法归纳和分析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观念的科学性;二是教育方法的实用性。

关键词:傅雷家书 家教 家风

《傅雷家书》从1981年出版至今36年,依旧经久不衰,仍然成为很多父母培育子女,并从中吸取经验的广泛读本。研读《傅雷家书》发现,这本书的魅力和价值很大部分在于书中体现出来的家教与家风的观念、方法。《傅雷家书》最主要的内容是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信件,体现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导,包含谈艺术、谈文学、谈做人、谈生活等各方面。正如楼适夷先生所说,它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的教子篇。正是基于此,本文以《傅雷家书》为主,《傅雷家书手稿选粹》为辅来研究书中所体现的家教与家风。

一、科学的教育观念

(一)爱国为先,做人为本的人格培育观

傅雷对于儿子的教育首先是:“人格卓越、德艺双馨”,他认为应该做一个有高尚道德情操同时又具有满腔爱国之心的人,他说的做人,不仅仅是狭义的做人,而是包括对世界、对政局的看法和态度,从而更好热爱祖国的人。傅雷自始至终都是坚定的爱国者,对国家充满无限的情怀,从来没有抱怨祖国对自己的不公,没有抱怨命运对自己的捉弄。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傅雷被上海市作协划为右派分子,但是他在家书中,却只字未向傅聪提出过对国家不利的言语,反而是一直教导傅聪应当成为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为人正派者,做人有“底线”者,不能因为留学他国而忘记了自己的根。这在《傅雷家书》中有着充分的体现。1956年10月3日的去信中说:“随时随地要准备牺牲目前的感情,为了更大的感情——对艺术对祖国的感情。”再就是1958年12月傅聪出走英国时,傅雷郑重的去信给傅聪表明自己的态度:“你既没有忘怀祖国,祖国也没有忘了你,始终给你留着余地,等你醒悟。我相信:祖国的大門是永远向你开着的。”再如1960年8月5日,傅雷在书信中嘱咐傅聪,在国外要保持中国艺术家最优美的传统之一,靠艺术谋生,给西方人做榜样。傅聪没有辜负亲人的期望,没有辜负艺术,也没有辜负自己的祖国,他在父亲的教育下始终是具有家国情怀、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二)学问第一,恋爱第二的爱情观教育

每一位父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学有所成,持家有序。傅雷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要求“学问第一,恋爱第二”,在注重子女的学习之余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在《傅雷家书》中可以看到父母对儿子的教导,从最初教导如何对待恋爱,到后来傅聪成家后教育他如何经营爱情,保持一份持久的感情。由于担心傅聪一个人在国外留学谈恋爱而耽误学习时,傅雷在1954年3月24日对他说:“就是我一生任何时期,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对学问的忠诚。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在发现傅聪对待感情过于随便,不够专一时,母亲朱梅馥及时对傅聪加以批评,希望傅聪把全部精力放在对学问的研究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从往后的一些书信往来中也可以看到傅雷和朱梅馥在情感方面对傅聪的叮嘱。在情感教育方面,家书中足以见到傅雷夫妇在情感教育方面的独特之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结合自身经验,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基础上立足于现实,把现实存在的真实事例加以分析对傅聪加以教育,形成独具特色的爱情观教育。

(三)无微不至的生活教育

学会生活是人在世界上生存的基础,不懂得生活的方式方法,便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傅雷夫妇在与傅聪的书信往来中,总会问及傅聪近期的生活状态。教育傅聪要懂得生活的乐趣,认为艺术家生活不必要多奢华,但一定要品味高雅。同时教育傅聪要改掉生活中的很多坏习惯,要求他写信要干净,去人家做客一定要合乎西洋的礼仪,围巾和大衣要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应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同时教育傅聪要学会理财1960年12月24日的信中说:“由于你们两人都很年轻,没有实际经验,我想把我们理财的方法告诉你们,也许会对你们有所帮助。”而且在对傅聪生活上的教育感觉不足时,母亲朱梅馥还曾自责过,1961年1月5日在回信中对傅聪说:“虽然我们孜孜不倦的教导你,但是在生活的规律和用钱的得当两点上,始终没对你产生影响,我为之深感遗憾,也是觉得惭愧的,因为总是我们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好。”从这些教导中看出,傅雷夫妇在生活教育上是十分用心的,力求让傅聪能够学会生活,懂得生存的方法方式,才能不吃生活的亏。这种无微不至的生活教育,不是一般父母能够做到的,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

二、实用的教育方法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傅雷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便将全部心血都放在了儿子身上,望子成龙心切的她对傅雷的教育比较粗暴,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傅雷多少会将过往的经历复制到傅聪身上。傅雷在家书曾写到自己的一些自责和忏悔,这是由于傅雷在教育子女方面,一直都是高要求,高标准。家书中随处可以看到傅雷对傅聪的严格教诲,在写给傅聪第一封信中,傅雷说:“自问一生对朋友对社会没有做什么对不起的事,就在家里,对你和你妈妈做了不少有亏良心的事,这些都是近一年中常常想到的,不过这几天特别在脑海中盘旋不去,像噩梦一般。”楼适夷在《傅雷家书》的序言中也说过:“正如他在对己对人、对工作、对生活的各方面都要求认真、严肃、一丝不苟的精神一样,他对待幼小的孩子也是十分严格的……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程,一一以身作则,亲自监督,严格执行。”从傅雷的书信中看也好,还是从他的好友楼适夷的评价中看也罢,傅雷在教育子女的家教家风上,一直都是一位严厉的父亲,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教育始终贯穿其中。除了对儿子的爱,更是一种以身作则的教导,让傅聪在错误面前,应当敢于承认错误,敢于纠正错误。

(二)平等友爱、相互学习

《傅雷家书》中反映的平等友爱、相互学习是傅雷家教家风中的一大特点。傅雷在1954年的信中曾说过自己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开始真正觉醒。这是傅雷第一次正式跟傅聪坦诚作为一位父亲所犯下的过错。此后傅雷转而用平等友爱的方式与傅聪交流思想,即使有时还会责怪傅聪,但语气已然一改从前,更加平静和缓。1954年1月30日晚在给傅聪的信中,他说:“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可以看出傅雷与儿子傅聪的交流已经不再是以往的父亲主导、傅聪言听计从的家庭教育。在和朋友的交往中,双方彼此应该是平等,相互尊重的,通过这些话语也可以看出傅雷的这种转变是真诚的。傅雷还自我夸奖自己从儿子身上学习到了许多自己以前所欠缺的为人处世方法。1954年1月30日晚的这封信中傅雷说道:“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得到的少……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多样的,但只有人格上的平等,双方才能站在同一条平行线上相互交流,相互尊重,进而相互学习。

(三)孩子成才的关键需要鼓励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不同,主要的原因就是接受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傅雷育子有方的一个特点就是不论傅聪面对多大的困难,面对生活中的多少烦心琐事,他永远都是给予支持和鼓励。1955年5月11日傅雷在书信中说:“好孩子,不用焦心,我决不会怨你的,要说你不配做我的儿子,那我更不配做你的父亲了。”在鼓励的同时,傅雷也没有忘记告诉傅聪,成功的得来是需要努力的,生活的苦闷与存在的矛盾,就是進度的动力。同时只要是明白傅聪有不顺心的事,或者忙于奔波而耽误练习钢琴,傅雷都会加以安慰和鼓励。他安慰傅聪,即使有事耽搁,三天没有弹琴,也不会损害钢琴的技术,鼓励傅聪要有自信。

三、结语

人无论相隔多远,只要亲人还在,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傅雷一家的书信往来,让我们看到彼此的坚持与彼此的期待,也让我们获益匪浅。这就是《傅雷家书》真正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它告诉我们亲人的情感不因时空的遥远而忘却,也不因国界的差别而没有了音讯。正是这跨越时空与国界的念想,爱与被爱,嘱咐与叮咛,教育与被教育被一封封独立的信件合集成一本家书,这是一位舐犊情深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连接彼此的心,从而形成了傅雷独特的家庭教育思想。敬佩之余,我们更多的应该从家书中去归纳和分析书中所体现的教育方式方法、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科学的去认识《傅雷家书》的家教与家风。

参考文献

[1] 傅敏.傅雷家书[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2] 徐玲.傅雷家教的特点及启示—读《傅雷家书》[J].当代青年研究,2001(4):21-23.

[3] 沈炜元.“先为人,次为艺术家”—重读《傅雷家书》[J].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2(4):97-107.

[4] 傅敏,陈哲明,李家涛.我所了解的父亲[J].史林,2013(S1):165-172.

[5] 郭剑敏.亲情与政治隐痛纠结下的《傅雷家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6):153-162.

猜你喜欢

家教家风
家教有法
家教“漫”镜头
家风家规我来说
家教“漫”镜头
家教“漫”镜头
家风
家教“漫”镜头
家教“漫”镜头
家风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