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有所养”亟待金融支持

2018-03-26李赟鹏

人民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融资金融

李赟鹏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的必由之路。对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而言,迫切要求改进和创新金融服务,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健全运行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切实改善和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关键词】金融 养老服务业 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现阶段,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如何制定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策略,让每个老年人共享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

制定优惠政策,激励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积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一直以来,我国政府对养老服务业高度关注。早在2016年,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已经提出,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创新,要以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2017年,工信部、民政部等多部委再次联合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整合养老资源,建立长效的金融扶持政策,为老年人提供智慧健康服务。在养老服务未来发展过程中,激励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积极性,将成为政府关注养老产业发展的重点。

首先,设立风险补偿金。金融主体进入养老服务业最担心的问题就是风险过高,大量资金始终在养老服务业门外徘徊,为消除金融主体顾虑,政府应制定风险补偿金政策,安排专项财政资金用于降低金融主体风险,以此提高金融主体支持养老服务业的积极性。其次,制定税务优惠政策。税务优惠政策对金融主体极具吸引力,为鼓励金融主体支持养老服务业,政府应为支持养老服务业的金融主体提供适度税收优惠,且税收优惠幅度应与金融主体支持养老服务业投入的资金力度挂钩,确保投入资金越多,税务优惠幅度越高。最后,直接补助政策。政府应着手制定养老服务业财政贴息办法,确定贴息的期限和贴息率,以贴息的方式给予金融主体适当的补贴。同时,政府应减少金融主体支持养老服务业所需的审批环节,并降低审批过程中的服务费用,以此形成对金融主体的补助。风险补偿金政策、税务优惠政策、补助政策将有效激励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的积极性。

健全运行机制,实现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公平性

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是政府关注的重点。相比其他国家,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据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3亿,预测到2050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4.83亿,占总人口的34.1%。面对庞大的老龄人口群体,健全运行机制、实现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公平性尤为重要。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需要改变传统养老业区域不平衡问题,要保证每个地区、每一位老人都能享受到公平的养老待遇。

一是健全养老服务运行相关法律制度。法制建设是确保养老服务业公平的基础,养老服务业涉及中央、地方各级政府,不同区域之间差异较大,而金融主体支持养老服务业的环境较为复杂,应通过明确的法律规定,规范各级政府、金融主体财政责任和义务,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对权力主体进行严格要求,避免出现权责相悖、管理混乱的现象,要形成政府主导、金融主体支持的全方位、公平的养老服务产业。二是合理分配主體责任。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需要多个主体共同努力,地方政府、民政部门、财政部门、金融监管部门等都需要承担各自的责任,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协调推进”的金融联席制度,明确规范各主体的责任,并由政府协调各主体工作的衔接。在各个参与主体权责明确、分工合理的前提下,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将更具公平性。三是健全养老服务业监督机制。多元金融主体参与到养老服务业中,不同金融主体之间的利益需求存在差异。对于政府而言,要对参与金融主体进行全面监督,确保相关资金在合理范畴内使用,确保机制运行符合法律及国家政策要求,一旦存在违规操作现象,政府应对金融主体进行相应处罚,或勒令其退出养老服务业,借助全面、严格的监督机制,保障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更具公平性。健全法律法规、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创新运行机制,都是实现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公平性的主要措施。

拓宽融资渠道,丰富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多样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在《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要“支持各类金融组织开展养老领域金融业务。鼓励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发展要求,优化内部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增强养老领域金融服务能力”。面对养老难题,拓宽融资渠道、丰富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多样性是关键性举措。

首先,加大银行贷款力度。一直以来,养老机构很难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银行也缺乏养老信贷产品。政府应加大银行对养老机构的贷款力度,并以国家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扶持项目贷款支持为契机,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其次,政府创设养老基金。早在2015年,湖南省就创设了养老基金,基金首期规模45亿元,助力湖南省养老产业实现发展。其他地区也应效仿该模式,由政府创设养老基金,以此丰富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的多样性。再次,鼓励社会资本支持养老服务业。社会资本在养老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面对金融资本的缺失,政府应鼓励社会资本支持养老服务业,并实现养老服务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推动养老服务业取得更好的经营效果。最后,成立单一信托。信托对养老产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信托可以成为间接融资平台,信托机构让银行的表外业务通过信托渠道发放给养老地产项目,用于支持养老基础设施建设、购置养老设备等。此外,信托融资的方式更为灵活,可以通过增资扩股或股债结合的方式增强投入,其灵活性超过其他融资渠道。银行贷款、养老基金、社会资本、信托服务等都是养老产业拓宽融资渠道的具体性表现,有助于丰富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多样性。

探索服务模式,满足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多元性需求

2017年2月,工信部联合多部委印发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系统集成,对接各级医疗机构及养老服务资源,建立老年健康动态监测机制,整合信息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因此,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也需探索新的服务模式,满足养老服务的多元性需求。

一是养老基础设施PPP模式。我国政府一直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到养老领域,并支持PPP模式养老服务及相应配套设施建设。PPP模式作为个人和政府合作投资方式,有益于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降低政府成本。PPP养老服务模式还能够有效弥补养老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实现项目风险分摊,对提高养老设施的数量、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具有促进作用,有益于推进养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养老产业服务项目PFI模式。在该模式下,政府作为发起者,私人企业主动参与到项目建设之中,政府不再介入项目投资,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养老产业服务项目PFI模式有助于资源互补和规模经济发展,能够促进养老产业形成规模效应。三是养老产业园区REITs模式。该模式是由政府和金融机构进行投资,以公募和私募的方式向社会筹集资金,并引入养老相关产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将养老机构委托给专业的管理机构运行,到期支付相应的报酬,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作者为晋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陈怡:《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路径》,《中国金融》,2014年第12期。

责编/贾娜 美编/于珊

猜你喜欢

融资金融
9月重要融资事件
7月重要融资事件
SaaS服务提供商Syncron获6700万美元融资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5月重要融资事件
4件重要融资事件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中国金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