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研究

2018-03-26龙志军

大学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保障体系研究生因素

龙志军

[摘 要]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进入战略转型期,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成为新时期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本文从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出发,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解析培养质量生成的因素,构建基于培养单位的内部保障体系,分析影响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生成的各种因素及困境,提出改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2-0164-04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进入战略转型期,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教育部頒布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在“总体要求”中提出要“建立以培养单位为主体的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1],对高校构建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研究生培养质量与质量保障体系

(一)研究生培养质量及其评价

狭义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指研究生培养结果的优劣,由培养对象体现,即评价培养对象达到培养目标的充分程度。广义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基于“系统观”管理理论的,是指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由培养全程系统体现,其评价对象包括教育资源投入质量、研究生培养转换质量、培养结果输出质量等三个方面。

狭义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强调研究生培养结果这一最终目标,广义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系统考虑了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因素。目前,高校在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时普遍采用系统论的观点,即系统评价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既注重结果质量,也注重过程质量。

(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部与外部保障体系

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由管理学概念“质量保证体系”延伸而来,可分为外部保障体系和内部保障体系。研究生培养质量外部保障体系是各级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社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对研究生教育提供的保障活动。比如制订《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组织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学科排名等。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是培养单位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规范标准,为确保培养质量建立的系统保障措施。

如图2所示,外部保障体系的主体是教育主管部门,这些部门不参与研究生培养的过程,而是通过设立质量标准等,进行培养指导、评估、监督和约束,从宏观层面保障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主体是培养单位,是研究生培养的实施者,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单位通过对培养质量生成过程的分析,寻找保障质量的关键控制点,运用制度、程序、规范、文化等实施控制,从而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高。[2]

培养单位是研究生培养的实施者,掌握着培养质量的关键控制点,在整个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3]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建立以培养单位为主体的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作为培养单位,高校要强化培养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确立质量保障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生成因素与内部保障体系构建

如上述,培养单位建立的内部保障体系是分析培养质量生成过程,寻找保障质量的关键控制点,通过制度、规范等方式,来实施质量的保障与改进措施。

(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生成因素

基于系统管理理论的广义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对象分为:资源投入质量、培养过程转换质量、培养成果输出质量。因而,资源投入、培养转换、结果输出显然是直接影响培养质量生成的因素,也是最主要的因素。同时,培养全过程的评价、规范的制度因素及反馈改进培养质量的机制因素,也是构成培养质量生成的因素。

如图3所示,研究生培养质量生成的因素分为五个方面。(1)投入因素:投入研究生培养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培养的输入,是培养转换的基础。(2)过程因素:利用投入资源对研究生进行培养并转换为培养结果的过程。研究生教育是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专业教育,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水平。过程因素包括培养单位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丰富的科研方法以及提供的科研实践机会等。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在培养质量生成中起到重要作用。(3)结果因素:培养过程中的即时输出和后续输出的质量,包括阶段成果、学术论文、最终的学位论文、社会满意度等。(4)制度因素:引导培养质量、规范培养过程的一些规章制度,包括培养方案、评奖评优办法等,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尤其是转换效率有明显规范作用。(5)机制因素:通过系统的制度结构,实现培养质量的激励、预警、否决、改进等功能,合理的制度结构能引导培养全系统质量的持续改善。

(二)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构建

综合关于高校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研究结果,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构成的关键控制点可划分为:背景(制度)保障、投入保障、过程保障、结果保障、机制保障。[4]这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生成的五个因素有着大致的对应关系。

投入保障是保障研究生培养投入的资源,是基础的保障,直接影响培养过程转换质量;过程保障是保障培养过程达到预期的转换效果,是核心的保障,培养转换质量直接形成输出的质量;结果保障是要保障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任务,结果保障倒逼投入保障和过程保障;制度保障和机制保障是对研究生培养系统的规范和改善。

三、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生成因素分析

(一)地方高校总体资源投入相对有限

地方高校即“地方所属高等学校”,是主要依靠地方财政供养的普通高等学校。相对于中央部属高校,一般的地方高校在资金、资源、政策支持等方面有较大差距。换而言之,地方高校存在总体资源投入相对有限这一现状。因而,地方院校科研平台的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学术平台等建设相对落后。

在资源投入方面,人才资源非常重要,中央部属高校大多入选“211工程”、“985工程”等国家重大教育战略,而地方高校办学主要面向区域,层次相对较低,其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与国家重点大学相比有差距,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留住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落后。

研究生主体投入也相对有限。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普遍面临着培养规模小、招生困难等客观难题。招收的生源存在志愿生源少、外校调剂生源较多、专业背景复杂、质量良莠不齐等客观现状。由于生源的良莠不齐,导致部分研究生知识基础相对较弱、自信心不足,自设的学习目标不高,投入学习的积极性不足,潜力得不到最佳的发挥。

(二)地方高校研究生科研实践相对不足

地方高校能为研究生提供的科研实践处于层次较低、数量不足状态。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为研究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高水平科研实践机会是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建设高层次科研平台的机会不多,教师主持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机会相对较少。因而,地方高校研究生参与重大项目机会较少,参加的科研项目的层次、科研平台相对较低,学位论文来源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的比例偏低。地方高校导师项目来源于地方政府和企业等横向项目比例较高,有些研究生在参与这些应用型研究过程中,淡化了学术理论方面的研究,甚至有的研究生本末倒置,以所参与的研究项目为导向而学习,与专业方向、培养方案有偏离。

此外,地方高校优秀师资有限,对学生科研指导的时间相对有限。一些任课教师不是导师,教学过程中对学术研究的指导少,对学科前沿理论涉及较少;一些文科专业师生比例低,导师带的学生多,很难顾及所有学生,对一些主动性不高的学生实行“放羊”。

(三)地方高校研究生输出高质量成果较少

受上述培养过程质量的影响,与重点大学相比,地方高校研究生的整体科研水平较低,在传统研究领域更为明显。地方高校研究生高质量科研成果比例偏低,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较少,最终形成高质量学位论文比例偏低。与此同时,地方高校毕业研究生在就业质量、社会满意度等方面也相对较低。

(四)地方高校制度与机制建设革新相对滞后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历史相对较短,在制度建设上存在一些顶层设计不够科学,体系构建不尽完善,不能兼顾学科专业和学位类型的差异性,规章制度落后于现实,制度激励作用不一致等问题。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其制度改革和创新,尤其在一些核心制度的供给和创新上,滞后性更加明显。[5]

四、改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建议

(一)资源投入保障人才队伍建设

应加强科研平台、科研团队、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集中资源在传统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方面取得突破,争取获得更多省级以上重点学科、重点平台,并通过平台和团队建设吸引、留住高水平人才。应构建顺畅的教师职业发展通道,为教师在职学历教育、国内外交流提供足够的政策支持。

应加大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保障生源质量。通过合理的奖助体系,激励第一志愿生源报考。要针对近年生源较多的学校开展宣传,动员学生第一志愿报考;提高本校相关本科专业学生的考研率,帮助学生合理选择报考学校,吸引本校学生、本专业生源报考。

(二)培养过程保障科研实践能力

应夯实研究生科研实践基础。加强和规范导师对研究生文献阅读、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生讨论班、学术交流等基础环节的指导和考核,重点指导研究生对于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学习。

让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科研团队、科研项目,创造更多科研实践机会。导师应积极申报项目,提前让学生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申报,从文献查阅与资料搜集做起,参与选题方向把握、研究价值辨别、学术热点追踪等讨论。让学生参与立项科研项目,参与研究框架布局、论点论据相扣、论证方法选择等讨论。要尽一切可能地提供更多科研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应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励研究生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通过制度规范,保障导师及学科团队和研究生的交流次数和交流质量。要建立个人论文进展报告制度,提供本校研究生与教授、博士交流机会。要提供便利支持研究生参与重点大学举办的高水平的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让研究生向校外更高水平看齐,提高研究生的自信心。

(三)结果输出保障科研成果质量

应加强学位论文写作环节的层层质量保障,加强开题的督导,严把选题关,规范学位论文指导,建立毕业论文预评制度,进行100%论文学术不端检测,建立100%校外盲评制度,严格实施论文答辩委员会独立表决规则,切实保障学位论文质量。

应改善奖助制度体系,引导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淡化普通学术论文在评奖评优中的作用。要提供优秀论文培育项目资助,培养省级、校级高水平学位论文。

(四)制度和机制创新保障质量持续改善

应改善制度顶层设计,依据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与方向、核心制度,坚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制定规章制度要切合、可行。制度建设不简单照搬名校,要结合地方需要、学校条件、学科特点、研究生基础,规范质量要求。在可行性方面下足功夫,对违纪违规有明确的可行的执行条例,严肃规章制度的纪律性,起到有章可循,违规必究的效果。

梳理规章制度体系,制度应起到激励、预警、否决、改进机制作用。对有利于改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给予奖励、激励;对造成研究生培养质量失范的实行预警,如对导师削减招生人数等;对无法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坚决实行否决,如对学院硕士点进行动态调整,对导师实行停招,对研究生实行延期毕业、结业处理等;实现培养各环节规范和督导,培养质量评估,持续改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生成因素。

五、结语

地方高校作为培养单位是研究生培养的实施者,掌握着培养质量的关键控制点,在整个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本文强调培养单位在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并强调要建立健全以培养单位为主体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从高校在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时普遍采用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分析研究生培养质量生成过程、关键控制点,把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生成因素划分为:投入因素、过程因素、结果因素、制度因素、机制因素等五个方面,并对应把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构建分为:投入保障、过程保障、结果保障、制度保障、机制保障五个方面。

结合地方高校的客观现状情况,对比中央部属高校研究,本文分析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生产因素存在的困境有:地方高校总体资源投入相对有限、地方高校研究生科研实践相对不足、地方高校研究生输出高质量成果较少、地方高校制度与机制建设革新相对滞后等。最后,本文对应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生产因素的困境,提出改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建议,包括:资源投入保障人才队伍建设、培养过程保障科研实践能力、结果输出保障科研成果质量、制度和机制创新保障质量持续改善等。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EB/OL].(2013-3-29)[2016-3-15].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22_zcwj/201307/154118.html.

[2] 戚业国.高校内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理论框架[J].江苏高教,2009(2):31-33.

[3] 王战军.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理念、框架、內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2):1-5.

[4] 魏红.我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分析—基于96所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文本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64-70.

[5] 赵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成效、问题与对策—基于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的比较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4):1-8.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研究生因素
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构建研究及实践
中外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比较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基于采购绩效的供应链采购质量控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