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支付监管加码
2018-03-26杜杉
杜杉
在外吃饭扫一扫,路边买水果扫一扫,挂号缴费一键结算……出门消费带上手机就够了。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迅速,支付方式和产品推陈出新,但在业务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为规范移动支付市场,央行密集出台文件,打出了整治支付市场的组合拳。
中国移动支付引领时尚潮流
1月2日,蚂蚁金服旗下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数据显示,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悄然巨变:不带钱包出门已成为中国人的新习惯,并成为世界的新时尚。
2017是中国的“码年”
2017年,支付宝平台上移动支付笔数占比为82%,创下新高。与此同时,数据显示电商平台上“钱包”的搜索量首次下降。随着支付宝推出收钱码、普及乘车码、支持扫码骑共享单车……只带手机出门,扫码、被扫码已成为中国人的日常,这一年堪称中国的“码年”。
支付宝全民账单显示,2017年全国5.2亿支付宝用户的移动支付占比为82%;贵州、山西以92%并列第一,均创新高。移动支付占比90%以上的省份达11个,云南也位列其中。数据显示,云南省移动支付占比为90%,在全国各省份中排名第11, 2017年城市服务访问人数比2016年增长了93%。随着移动支付的场景几乎涵盖各个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能不带钱包出门。
对大多数市民来说,“一部手机走天下”早已不是新鲜事,日常就餐、购物、缴费、叫外卖等都能用手机解决。如今,习惯于用手机支付的不仅仅是年轻人,连很多退休老人也逐渐接受了手机支付的便捷。
家住云南省昆明市70岁的张大爷,虽然已是古稀之年,但玩起智能手机来一点儿不比年轻人差,现在他已经习惯了出门不带钱带个手机,日常买菜、买日用品、缴话费、收租金,都可以用手机解决。张大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出租房子,最初还是租户提出微信转账付租金,张大爷不会操作拒绝了,后来好几个租户都表示想手机支付,有的提出微信转账,有的提出支付宝转账,张大爷就让儿子帮着开通了支付宝和微信,绑了银行卡,又进行了实名注册。整个2017年,收钱、花钱都用微信或者支付宝,沉淀下来的零钱还可以通过余额宝、财付通来赚钱。
移动支付占比飙升的原因之一是支付宝收钱码的普及。一年来,遍布中国大街小巷的4000多万小商家,靠这张二维码贴纸实现了收银环节的数字化。现在,不管是在餐厅买单、商店购物,还是摆地摊,甚至街头艺人,都能支持手机支付。
“中国人的手机”让世界称奇
公共交通是城市出行最重要的方式,但长期以来,因为对信号、时间的要求,一直是移动支付最难攻克的堡垒之一,国内外的惯例都是自备零钱或使用交通卡。随着技术突破,2017年,超过30个城市的公交、地铁都先后支持支付宝,不少人感叹“出门带钱包的最后一个理由也没了”。而各地公共服务部门通过在支付宝上开设“窗口”,已经能让市民不用出行,坐在家中也能缴费、办事。
出门不用带钱包正在成为中國人的生活常态,中国人不仅在国内习惯了手机支付,也将“神奇的手机”带出了国门,引领世界时尚。前两天,一位法国礼品店店主的截图在朋友圈爆红,这位店主表示,中国的春节长假给店里带来很多中国顾客,这些客人常常询问能否使用手机支付。尽管店里已经支持VISA,但不能用手机支付还是让客人感到有些失望。这张截图是春节长假中国游客出境游独特现象的一个缩影:以前靠一张卡买遍全国乃至全球,现在中国人只靠一部手机就可以搞定。
2017年,支付宝加快了伴随中国人走出去的脚步:累计接入了36个境外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万商户,支付总笔数较2016年增长了306%。这一生活方式正在全球普及。据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以及艾瑞咨询的数据,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几乎是美国的90倍,领先全球。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对“一带一路”沿线20国青年的调查中,支付宝、高铁、网购和共享单车并列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
移动支付不仅是给个体带来不用钱包的便利,还能撬动社会的更大潜能。比如移动支付能积累信用,让更多用户能藉此获得信贷、保险等更多金融服务,减少鸿沟。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移动支付全球化的趋势将会加快,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正前所未有的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并塑造着新的国民习惯。
业务规范兼顾风控、普惠和创新
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码,轻松支付车费;去餐厅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后,就可以埋单走人……没错,这样的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但如今,中国人民银行要将这种支付方式管起来了! 2017年12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条码支付从兴起到乱象丛生,再到被暂停,一路走来坎坷颇多。条码支付虽是一项创新的便民技术,但也需要监管部门的合理引导和规范。
何为条码(二维码)支付?
所谓的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包括付款扫码和收款扫码两种方式。
由于门槛较低、成本低廉、支付便捷,条码支付受到商户、消费者和银行、支付机构的青睐。21世纪初,国内外市场主体开始尝试将条码技术应用于移动支付领域,创新出相关支付产品和服务。在中国,中国银联最早着手研发条码支付。2013年7月,中信银行推出二维码支付业务,打造“异度支付”品牌,不少支付机构还借此大力布局线下支付市场。不过,出于维护支付安全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等考虑,2014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叫停线下二维码支付服务。
此后,中国银联和商业银行的二维码支付在市场上偃旗息鼓。但是,部分支付机构并未真正停止条码支付业务的拓展。2014年9月,支付宝、微信支付随即再次布局二维码支付。现在,几乎每一部智能手机都能支持两者的二维码,市场形成了双寡头垄断的局面。
2016年来,随着支付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监管政策的逐步放开,中国银联和银行又重返条码支付领域。2016年7月,中国工商银行正式推出二维码支付产品,成为国内首家具有二维码支付产品的商业银行。2017年5月,中国银联联合40余家商业银行共同推出云闪付二维码产品。而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支付企业,更是各显神通,投入重金加快条码支付市场的布局。
条码支付市场存在的问题
技术层面上,二维码通过几何图形来记录数据和储存信息,这样的功能可能会携带非法链接或代码。如果二维码支付终端缺乏识别与拦截功能,就可能产生安全漏洞和隐患。而二维码本身的可视化特性,在互联网环境下以图形化方式传输,容易受到攻击,容易传播木马、病毒,造成用户资金损失和信息泄露。
市场层面上,由于看到条码支付在零售支付领域的巨大发展空间,部分支付机构在拓展业务时,通过交叉补贴和不计成本的低价倾销等手段,甚至滥用本机构及关联企业的市场优势地位,排除和限制支付服务竞争,导致行业无序发展和不公平竞争,不但扰乱了市场秩序,也影响支付市场长远健康发展。
合规层面上,部分市场机构片面追求业务发展速度,在业务拓展过程中未履行“了解你的客户”义务,违规发展商户,加剧了套现、二清以及外包管理不到位等收单乱象,带来各类安全隐患。部分机构在跨行交易时没有通过人民银行跨行清算系统或清算机构,而是直连处理条码支付业务,变相实现跨行清算的功能。
中国人民银行为何此时出手?
鉴于以上种种问题,人民银行及时出手,出台关于条码支付完整的业务规范和技术规范。其本意是为条码支付建章立制,明确其小额、便民的定位,既鼓励创新又加强管理,从而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2017年以来,无论是党的十九大还是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都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做出明确部署。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今后三年三大攻坚战之一,其中的重点就是防控金融风险。因此,人民银行在此时对条码支付进行规范,是近年来该行加强支付清算市场乱象整治工作的延续,也是支付清算领域防控金融风险的具体举措。其实,人民银行此次提出的关于条码收单等相关要求,只是重申《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等已有制度,并非新的更高要求。而技术方面的规范,符合条码支付技术发展趋势,有助于提升风险防控能力。而且,人民银行此次还非常接地气,将那些按规定无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手续的小微商户,纳入到条码支付受理范围。
五条措施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因为静态条码易被篡改或变造,易携带木马或病毒,真伪难辨,导致支付风险较高。因此,《通知》提出了一系列防范静态条码风险的措施要求:
一是静态条码应由后台服务器加密生成,宜采用防伪纸张展示条码,防伪纸张应具备定防伪特征;
二是展示静态条码的介质应放置在商户收银员视线范围内,商户应定期对介质进行检查;
三是静态条码采用防护罩等物理防护手段避免被覆盖或替换,宜使用防伪标签对防护罩进行标记;
四是在静态条码介质显著位置明显展示收款方信息,便于用户核对;
五是设置支付限额,进一步防范静态条码支付风险,并鼓励引导使用风险防范能力较高的收款扫码方式。
通过这五条措施的实施,对鼓励创新和规范行业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同时,随着条码支付业务的规范,大量小微企业的资金归结数据线上化、交易数据线上化,为企业大数据建模,完成整体行业的数据征信与风控也能带来极大的创新机会。
规范“条码支付”让付款更安全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智能手机的普及,以二维码为代表的“条码支付”迅速发展。据了解,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通常包括“扫码付款”和“扫码收款”两种方式。
掃码支付风险隐现
扫码支付在走入人们生活的同时,风险也逐渐浮出水面。
据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资深合规总监唐凌介绍,相比于银行卡支付,条码支付没有物理卡片载体,也缺少专业设备支持,在信息安全方面存在一定隐患。比如,不法分子通过手机病毒,将消费者手机中的支付账号、密码、身份证信息、联系人信息、照片等隐私信息窃取,甚至可能通过直接截获短信验证码来盗刷手机用户银行卡。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条码支付由于门槛较低、成本低廉、支付便捷,近年来受到了商户、消费者、银行及支付机构的青睐,在服务普通消费者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从技术层面看,二维码通过几何图形来记录数据和储存信息,支付终端缺乏识别与拦截功能,就可能产生安全漏洞和隐患。从市场层面看,部分支付机构在拓展业务时,通过不当的交叉补贴、滥用优势地位来排除和限制竞争,导致不公平竞争。从合规层面看,部分市场机构片面追求业务发展速度,违规发展商户,带来各类安全隐患。”董希淼说。
监管不会影响便利
值得注意的是,新出台的监管规范对相关安全隐患拿出了很多防范化解措施。比如,在准入资质方面,新规明确支付机构向客户提供基于条码的付款服务时应取得网络支付业务许可;在防止信用卡套现方面,新规要求以同一个身份证件在同一家收单机构办理的全部小微商户,其基于信用卡的条码支付收款金额日累计不超过1000元、月累计不超过1万元。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央行坚持条码支付小额、便民的定位,对条码支付风险防范能力进行了分级。发行条码的银行、支付机构应根据风险防范能力等级,在确保风险可控和尽量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科学合理设置相匹配的日累计交易限额。
“这是我国首次对条码支付的全面、系统的安全梳理和管理规范。应该说,在全球范围也属比较新的尝试,反映了监管部门在如何跟进、管理和推动创新支付方面的前瞻思考和最新实践成果。”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执行副会长蔡洪波评价道。
对于规范条码支付会否影响正常使用,董希淼表示,新规实施后,消费者在街头商贩扫静态条码小额支付并不受影响。“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大餐,扫静态条码付款有困难时,可以让收银员扫消费者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完成支付。毕竟,静态二维码的安全性明显低于实时生成的动态二维码。”他说。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央行规范条码支付并非对小摊贩的限制,而是纳入规范、给予更大监管覆盖,是“接地气”的表现。
安全发展空间更广
那么,对条码支付进行规范是否会影响行业的创新和发展呢?
央行前述负责人指出,支付服务属于金融服务,与社会经济运行和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稳健经营关乎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该负责人强调,便捷的使用方式、良好的用户体验是支付创新的生命力,但不能单纯追求无底线的创新;稳定、可持续的投入和运营是支付业务长远发展的保障,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市场份额,采取“烧钱”“补贴”等不当竞争手段。因此,通知和规范提出的业务规范要求和安全管理措施非但不会制约支付创新发展,反而能够指引支付业务创新沿着安全规范的方向发展,保障行业发展的稳健和长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条码支付新规对于支付行业的长期发展其实是利好的。”董希淼表示,对消费者来说,整个支付市场更规范,自身资金安全和权益将得到更多保护,使用条码支付也会更放心;对商家来说,新规将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氛围,有利于形塑风清气正的市场风气;同时新规也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菜市场小摊贩也将参与到更加规范的市场之中。
第三方支付监管持续加码
在连续发文加强无证经营支付业务整治、明确条码支付规范后,2017年12月29日,央行下发《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调整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的通知》,自2018年起,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将由现行的20%左右提高至50%左右。这是自去年年初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制度建立以来,央行首次调整支付机构备付金交存比例。
为何要集中存管
備付金是支付机构为办理客户委托的支付业务实际收到的预收代付资金,其所有权归属支付机构客户。例如,消费者在网店下单支付后,银行账户里的钱就转到了支付机构;当消费者确认收货时,支付机构才将钱转给商家;在此期间,这部分沉淀在支付机构里的资金就是备付金。
2017年4月17日,支付机构首次将客户备付金以20%左右的比例集中交存至存管银行专户。备付金集中存管制度背后,是近年来许多支付机构挪用资金、信息不透明问题频现,且通过扩大客户备付金规模赚取利息收入,偏离了提供支付服务的主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支付服务市场的无序和混乱。
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负责人表示,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制度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该制度自2017年年初建立以来实施进展顺利,市场各方对集中交存比例逐步上调已有预期。人民银行将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对冲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调整的影响,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稳定。根据通知,2018年1月仍执行现行集中交存比例,2018年2月至4月按每月10%逐月提高集中交存比例,交存基数为2017年四季度客户备付金日均余额。支付机构执行新的集中交存比例后,应确保其日终在备付金存管银行存放的客户备付金不低于当日所有未集中交存客户备付金总额的50%。
上缴的蛋糕越来越大
央行公布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显示,截至2017年11月末,备付金集中交存金额约为995亿元。不过,缴存不足千亿的境况将很快被打破,提额进程将在2月正式开启,提额比例为客户备付金总规模的10%。若将994.9亿视作20%的客户备付金,那么为达到50%的缴存比例,支付机构要在目前近千亿的基础上,再追缴近1500亿的客户备付金,平均每月多缴500亿。
细分到月均数据来看,支付机构上缴的客户备付金规模可以说是按季度提升的:去年二季度末,客户备付金存款为840.77亿元;跨入当年三季度,追加了约60亿元,去年7~9月浮动区间为901.29亿~901.4亿元;去年四季度,较三季度末余额追加近94亿元,当季缴存的余额浮动区间为994.90亿元~995.07亿元。
不过,这期间的增量,实际上与央行的一系列新规并无关系。它只能体现当下时点,整个支付体系预收客户的待付货币资金规模,在自然变动。而从今年2月开始,央行在去年末作出的上调支付机构备付金缴存比例的决定,将正式落地显效。央行设定的步调是,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缴存分步逐渐提高,并着重强调“稳妥”的总基调。具体而言,2018年1月仍执行集中缴存比例20%,2月至4月按每月10%逐月提高,至4月集中缴存比例将调整到50%左右。
目前,1月末支付机构上缴的客户备付金规模尚不得知,但参照历史规律,这一数字大概率会比去年末更大。所以,合理保守测算,2月末支付机构将至少要追缴近500亿元,且之后的3月、4月也将分别追缴500亿元。直至4月,集中缴存比例将被调整到50%左右,彼时上缴的客户备付金存款总额,将大幅提升至2500亿元左右。
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负责人曾表示,分批次上调至50%已充分考虑了春节前现金投放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同时,央行也将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对冲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缴存比例调整的影响。
监管动真格
将躺着即可赚钱的客户备付金上缴至指定机构专用存款账户,不少支付机构的迁徙动力其实不强。“央行从去年上半年就多次提出非银支付机构要集中存管,但其实支付机构的迁移动力还是不强,迁徙进程很缓慢。我知道的几个大的第三方支付,没有满格按20%交,最多交了10来个点。不过从这个月开始是动真格的了,以后足额上缴全部备付金,我都不奇怪。”上海的一位第三方支付公司高管告诉媒体。
至于上述人士所述的“迁移进程缓慢”,他总结的原因系客户备付金的利息收益,是大部分支付机构舍不得放弃的蛋糕。有业内人士分析,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和银行结算的利息收益是按照日均资金沉淀量,根据协议存款的方式计算的。即支付机构的客户备付金沉淀量越高,银行给予的利息就越高。目前,银行给予的利息利率在年化3%左右,高的可达到4%以上。
据了解,除支付宝、财付通外,二线支付机构备付金的日均沉淀量达30亿-50亿,进一步计算可得,一家二线支付机构一年在银行获得备付金利息达到1亿以上。而“躺着赚利差”催生一个畸状——支付机构开拓新支付场景的动力不强,更有甚者为了提高备付金的收益,违规挪用备付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参与过桥贷款,甚至投资高风险证券类项目等,这也是央行加强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监管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正在从源头收紧非银支付机构入场资格。央行近日公布的第五批非银行支付机构续展结果显示,有4家支付机构未获续展。至此,经过五批支付牌照续展后,市场上共有支付牌照243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