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魏源海防思想的产生

2018-03-26肖含云

教师·中 2018年1期
关键词:海国魏源清军

肖含云

一、引言

魏源(1794~1857年),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是清末进步的思想家,留心时务,主张通经致用,很重视军事,所著《海国图志》影响深远。可以说,鸦片战争是魏源思想重要的转折点。在此之前,魏源的关注重点在于国内的社会经济变革和传统帝国的边防问题等。但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列强的侵略使魏源意识到近代海防的重要性,先后写出了《海国图志》《道光洋艘征抚记》等关于海防建设的著作。在《海国图志》中,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加强海防建设。这对后来洋务派的军事工业发展及中国海军近代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即拟从清末的国内形势、林则徐的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魏源海防思想产生的原因。

二、清末国内形势

1.清政府腐败的政治统治与凋敝经济

魏源出生于乾隆末年,当时清廷吏治日益腐败,官僚贪污成风,财政支绌,军备废弛,国内土地兼并现象极为严重,如乾隆时,怀柔地主郝氏占田“膏腴万顷”,权臣和珅占田5.3亿平方米。《清仁宗实录》中记载,嘉庆年间,广东巡抚百龄到任不足一年占地达3.3亿平方米。一般地主则以高利贷为手段在各地霸占田地,“举放利债,借此准折地亩。”湖南苗族地区,高利贷名目繁多,十分猖獗,苗民“往往收获毕盖无余粒,此债未清,又欠彼债。”苗民起义时提出的口号“逐客民,复故地”以及北方天理教征收的“种福钱”,皆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乾隆晚年,耗尽了康、雍两朝所积攒下来的国力,使得清朝国运由盛转衰。嘉庆、道光年间,国家积弱的局面开始形成。与此同时,清王朝自上而下却奢侈成风。乾隆每次南巡都大肆铺张浪费,耗财劳民。满洲贵族与一般的地主官商也十分豪奢,如昭梿《啸亭续录》中记载,京师祝氏“富逾王侯,屋宇至千余间,园亭瑰丽,游十日未竟其居”。同时官吏贪污尤为突出,嘉庆时查抄的巨贪和珅,其家产估价竟合白银达8亿两,是乾隆年间所有军费的八倍,其侵占百姓的土地达5.3亿多平方米,就连其家人刘、马二家,也占地4亿多平方米。和珅执政期间,被人揭发的贪污案层出不穷,抄没贪污的官员财产动辄数十万。又如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王亶望贪黩案,除他本人外,因贪赃2万两银以上被处死的官吏就有22人之多。官吏的贪污压榨使得百姓苦不堪言,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频发。

长期的铺张浪费与乾隆晚年的穷兵黩武,也导致清朝政府的财政日益支绌。为了補救,清廷变相加赋,同时大开捐纳,出银买官的地主商人又从农民身上盘剥,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农民奋起反抗。魏源出生的第二年,即乾隆六十年(1795年),发生了湘黔边地苗民大起义,清朝政府花了近两年时间才将这次起义镇压下去。次年在湖北、陕西等地爆发了白莲教起义,波及面更大。嘉庆十八年(1813年)在北方又爆发了天理教起义。如此连年战乱,极大地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生产,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也加剧了清朝政府的统治危机。此外,导致清政府严重财政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即猖獗的鸦片走私贸易。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输入中国的鸦片每年1000箱,已是雍正时期的五倍。到了嘉庆年间,鸦片贸易剧增。如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增至4244箱,道光十年(1830年)增至19956箱,道光十五年(1835年)增至30202箱,道光十九年(1839年)已达到40200箱。鸦片贸易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同时也导致白银大量外流,使得清政府的财政更加紧张,统治已岌岌可危。

正是在这种腐败的政治统治之下,清朝政府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时毫无还手之力。同时严重的财政危机,也导致清朝政府无力发展军事,军事力量孱弱,不堪一击。

2.清政府孱弱的军事力量与在水师方面的建设

从鸦片战争前清军与英军军事力量的对比,可以看出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是必然的。茅海建先生用一句话概括了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武器各自装备水平“英军已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而清军仍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清军使用的冷兵器多为刀、矛、弓、箭之类,而清军使用的火器也多为自制的老式的“洋枪洋炮”。鸦片战争中清军使用的鸟枪,其原型可追溯至1548年的葡萄牙火绳枪,当时英军装备的是世界上先进的军用枪,与英军相比,清军使用的鸟枪有着枪身过长、点火装置落后、射速慢、射程近等缺陷,加上清军军费的限制,鸟枪的数量也不足,更无质量上的定期检修与更换,与英军对战时自然溃不成军。清军使用的火炮与英军相比,在质量上也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同时清军的火炮大多都是清初制造的,使用年限已经很长,甚至有的还是前明的遗物。

但要注意的是,鸦片战争中,清军与英军在装备上差距最大的还是船舰。经历了工业革命的英国,使用的船舰为蒸汽动力的轮船,这种轮船航速快、机动性强、吃水浅,而清军使用的战船由于样式的固定与军费的缺乏,严重地限制了发展,根本不敢与英军舰队正面抵抗。导致清军军备落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督办官员的贪污与制造者的偷工减料,如魏源在《圣武记》中指出:“中国之官炮,之官船,其工匠与监造之员,唯知畏累而省费,炮则并渣滓废铁入炉,安得不震裂?船则脆薄腐朽不中程,不足遇风涛,安能遇敌寇?”《筹海初集》中也记载:1835年关天培为加强虎门防御,新制大炮40位,在试放过程中炸裂10位,关天培检查炸裂火炮时,发现“碎铁渣滓过多,膛内高低不平,更多孔眼”,其中有一空洞,“内可贮水四碗”。中国如此的工业制造能力和态度,与西方列强把武器装备研制放在发展首位相比,自然是疏忽落后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统治者缺乏军事上的防范意识,当时清朝的统治者缺乏对世界形势的了解,故步自封,一心沉浸在“天朝”的美梦中。

清朝的水师主要有两支:一是福建水师,二是广东水师。其他沿海省份也有水师营、镇、协,等等。但是清朝的水师并不是为了出洋作战,而是为了抵御海盗,守卫海岸,算不上正式的海军。因此,水师的主要兵力并不在船舰之上,而位于海防要地,如厦门、虎门等陆上防守上。清朝的军队也日趋腐化,战斗力极为低下。《夷艘寇海记》中就有记载鸦片战争中奕经所率清军将领的腐朽状况:“幕下侍卫容照、司员、杨熙、联芳、阿彦达,皆纨绔少年,所至索供应,征歌舞,纵樗蒲,揽威福,其门如市……识者不待师出而忧其舆尸矣。”因此,在鸦片战争中,清军往往一触即溃,大量逃亡。

清军的不堪一击,使魏源意识到要想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必须大力发展军事,尤其是要建立一支精锐的海军,魏源的海防思想渐渐开始萌芽。

三、林则徐对魏源的影响

正是由于来自海洋的威胁,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产生近代海防意识,林则徐与魏源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对魏源的海防思想影响最大的也正是林则徐,他们两人的海防思想有许多的共同点,比如他们都认为应该要杜绝鸦片贸易;要学习西方先进的造船技术;要创建一支精锐的水军;要“以守为战”。可以说魏源的海防思想是对林则徐海防思想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林则徐的海防思想是在抗英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道光年间,英国对华鸦片贸易猖獗,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一月,道光帝派遣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到达广州以后,严查烟贩,整顿水师,虎门销烟更是大力地打击了英、美的鸦片贸易,维护了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英国资产阶级不愿放弃对华的经济掠夺,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初期,林则徐率领广州官兵英勇抵抗,几次打退了英国侵略者的进犯。在这几次抗英斗争中,体现了林则徐“以守为战”的海防战略,他认为“该夷兵船笨重,吃水深至数丈,只能取胜外洋,破浪乘风是其长技;惟不与之在洋接火,其技即无所施。至口内则运棹不灵,一遇水浅沙胶,万难转动。”因此,他认为应该以守海口为主,来持久困敌。这主要是因为“其在夷洋各埠,赁船雇兵而来,费用之繁,日以数万金计,即炮子火药,亦不能日久支持,穷蹙之形,已可概见”。林则徐认为要抵抗英国侵略者,就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窃谓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在战争中,林则徐对洋人的船坚炮利的认识更为深刻,认为向洋人学习制船造炮刻不容缓,“船炮水军则非可已之务,即使逆夷逃归海外,此事已不可不亟为筹划,以为海疆久远之谋。”同时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也写道:“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为此,林则徐购买了英国“剑桥号”,也开始仿造西船。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林则徐还主持编译了《四洲志》,魏源也正是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了《海国图志》。

魏源在鸦片战争时曾参与裕谦的幕府在浙东作战,“计议天下大事,数月辞归”。他对鸦片战争有着深刻的认识。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五月,林则徐被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路过江苏,与在此地的魏源长谈数日,并将自己搜集的《四洲志》稿及主政广州期间所搜集的有关制造西方船炮的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都交于魏源,后魏源在诗集中提到过“时林公嘱撰《海国图志》”。可以看出,魏源注重海防时务,不仅是出于个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林则徐的影响。不过魏源的海防思想也有与林则徐的不同之处,譬如,魏源认为守海口不如守内河,还有魏源认为鸦片战争的失败,固然是由于西方的船坚炮利,但也还有当局者缺乏对西方清楚的认识以及清朝政府军事与政治的腐败等原因。除此之外,魏源认为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还要学习西方民主的政治体制,从军事、政治方面对中国内政进行改革。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就明显流露出了对英、美民主政体的仰慕:“足见国家之勃起,全由部民之勤奋。故虽不立国王,仅设总领,而国政操之舆论,所言必施行,有害必上闻,事简政速,令行禁止,与贤辟所治无异。此又变封建郡县官家之局而自成世界者。”然而,可惜的是,魏源的改革设想并没有被清朝政府接受,直到洋务运动才得以部分实现。

四、魏源对西方的认识及其海防思想的产生

可以说,鸦片战争是魏源思想变化的重大转折点。鸦片战争以前,魏源主要关注国内的政治经济改革,对边防问题也较为重视,但是,对海防问题并未留意。鸦片战争中,中国的失败给国内各界带来了极大震撼,魏源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同时也深刻感受到清朝统治者的昏聩与腐朽。魏源加快了向西方学习的步伐,他主要从西方翻译过来的各种书籍、报刊、历史文献以及海外侨胞等各个渠道,来了解英、法、美等西方国家的情况,其中,西方著作中许多作者都為在中国的传教士,如德国传教士郭实腊所著的《贸易通志》,这也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知识分子了解世界的重要资料,还有美国传教士祎理哲所著《地球图说》、麦嘉缔所著《平安通书》等。魏源还亲自审问英国战俘来了解英国的情况,并将审讯获得的信息及从其他地方得到的资料,整理成了《英吉利小记》,魏源在文中介绍了英国的地理位置及国土面积,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向外扩张情况,英国的宗教信仰、婚姻习俗、政治制度、宫廷礼仪等方面的情况。这次审讯可以说是魏源第一次深入地了解到西方“海国知识”,并将之传播给国人,可惜并没有引起清朝统治阶层应有的重视。

魏源对西方的了解还有一部分是来源于中国学者所写的著作,例如,明朝胡宗宪所著的《筹海图编》、清朝陈伦炯所著的《海国闻见录》、杨炳南记录的《海录》,还有各种记载、研究世界历史、地理的笔记、游记、小志、杂志、专著,等等。魏源对西方的认识不仅仅是对西方各国情况的了解,对西方各国之间的关系也有所了解,魏源曾指出:“英夷所惮之仇国三:曰俄罗斯,曰佛兰西,曰弥利坚。惮我之属国四:曰廓尔喀,曰缅甸,曰暹罗(泰国),曰安南(越南)。攻之之法:一曰陆攻,一曰海攻。”魏源认为可以利用俄罗斯对英国进行“陆攻”,利用法、美对英国进行“海攻”,且不论这种设想在当时是否可行,魏源能在战争中认识到外交对中国的重要性并提出自己的对外战略思想,是十分可贵的。魏源正是通过自己在鸦片战争中的亲身感受以及搜集到的有关西方的各种资料,在战后写出了《道光洋艘征抚记》《海国图志》这样的著作,不仅总结了鸦片战争惨痛的经验教训,还为国人认识、了解西方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推动了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脚步。

魏源的海防思想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他的海防思想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议守、议战、议款”。“议守”主要是指“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调客兵不如练土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议战”主要是指“以夷攻夷”“师夷长技以制夷”;“议款”主要是指“听互市各国以款夷”“持鸦片初约以通市”。同时,魏源的海防思想中还包含了朴素的海权观,虽未成系统,但比西方海权论的提出早了40多年。

五、结语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魏源深刻地认识到清朝政治的腐败与海防的重要性。魏源开始将目光放在了海防建设上,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著名战略思想,对即将到来的洋务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惜的是,魏源的海防思想主张并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正如王家俭先生所说:“致使我国的维新大业,耽搁了最少二十年的宝贵岁月,这真是一个永远难以补偿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茅海建.天朝的崩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王家俭.魏源对西方的认识及其海防思想[M].台北:大立出版社,1984.

[3](清)赵尔巽,等,编撰.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中山大学历史系,等,编.林则徐集·奏稿[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清)魏 源.魏源全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5.

[6](清)文 庆,等,编.筹办夷务始末[M].北京:中华书局,2008.

猜你喜欢

海国魏源清军
一部书,两种命运
论魏源早期理学思想及其转变
乾隆年间清军的第三次出征准噶尔考辨
漫画
300天冤狱谁担责
魏源对西汉四家诗的评说
论康熙末年清军入藏及阿拉善和硕特的作用
失败也能卖钱
林则徐、魏源的海防战略思想是消极的吗?
一个“围魏救赵”的出色战例——太平军歼灭清军江南大营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