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加坡人”的培育探索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
2018-03-26凤美艳
凤美艳
【摘 要】新加坡作为融汇东亚、南亚、东南亚等世界各地移民的典型移民国家,在国民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下仍能独立于世,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离不开其政府对其“新加坡人”的培育,使国民具备强烈的国家认同感。总结提炼新加坡政府在复杂国情下积极培育“新加坡人”的成功经验与有益做法,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提供借鉴,以期培育出具备强烈国家认同感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加坡人”;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02-0069-02
一、“新加坡人”培育的成功经验
国家意识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在长期历史实践与斗争中发展形成对所属国家的认知、归属以及认同等各种情感与心理的总和。[1](P.117)新加坡政府在分析新加坡作为多移民具有多价值观的基本国情下,从强化树立“新加坡人意识”、增强国民忧患意识、加强法制建设等方面,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理念,培养了促进新加坡民族团结,推动经济发展、抵御西方价值渗透的方针政策,旨在“必须使各个民族的后裔及其移民淡化对本民族的归属感,加强对新加坡本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P.119)
(一)注重国家主流价值观引领,强化国民树立“新加坡人”意识
新加坡建国之初是多民族移民,当时伴随一系列隐患,民族间文化的冲突、经济利益的纠纷等,制约新加坡的发展。以李光耀为首的政府由此展开了培养“新加坡人”的教育方式,学习东方古老的哲学,创造性的提出新加坡的新八德“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把新八德赋予新的含义,更加契合新加坡新公民的特点,为公民寻找爱国的历史文化寄托。
(二)增强国民忧患意识,大力开展历史与国情教育
作为典型的移民国家,新加坡成立伊始就面临了诸多的困难。由于历史上新加坡曾被英国殖民,人民心理普遍没有归属,加上遇到殖民者的挑拨离间,民族间的隔阂长久存在。在建国以后普遍希望在成就一番事业后再回归自己的母国,并非长久定居新加坡。新加坡政府为了挽回民众对新加坡的信心,留住人民,斥巨资打造了“花园城市”,使新加坡能在亚洲国家面前崭露头角。通过国家经济的突飞猛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在新加坡的切实优惠。此外由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对新加坡的学生开展历史与国情教育,强化国家符号认同,如升国旗,唱国歌、在家里由父母普及爱好大好河山、学习传统文化等等,让学生产生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强化作为“新加坡人”的意识。
(三)加强法制建设,营造和谐社会
李光耀指出“任何司法制度的严峻考验,并不在其理想概念的伟大或者崇高。而在于是否能够在人与人,以及人与国家之间,产生社会秩序和精神意义。”[2](P.56)新加坡制定了一系列有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完备法律规定,涵盖国家、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新加坡政府通过建立健全法制,加强社会治理水平,亦为经济建设铺平道路,社会一片安宁祥和的氛围,促进了新加坡人对新加坡的认同,促使“新加坡人”作为切实可行新加坡的正确意识指导。
二、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现状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讲话里强调指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最大限度地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3](P.373)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精英分子,其思想和行为对各民族地区发展和各民族普通群众认同国家具有导向作用,能增进国家统一、边疆稳定,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部分大学生的评价维度略低于认知维度、情感维度、行为维度
人们通过认识和了解产生对自己国家的评价,即为国家是怎样的,比如国家是强大还是弱小,是进步还是落后等现状的评价,这种评价可以通过对国家民族组成、国家地位以及对各民族与国家的关系的评价中体现出来。对国家的认知程度是对国家的基本情况的认识,情感维度即为对祖国的情感,维护国家荣誉等。行为维度是用自己的行动来维护国家的利益。在相关资料中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政治符号和政治制度具有一定程度了解,情感态度和行为上具有正确的取向,但在评价中央处理民族分裂事件上,有部分人持不满意态度。据徐柏才教授设计调查量表,实地调查了3 000位少数民族大学生,从认知、情感、行为和评价维度设置选项来调查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因素,结果发现评价维度的分值在四个维度中是最低的,从一定度上可以得知少數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评价维度略低。
(二)部分学生存在狭隘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
长期以来,国际反华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国的遏制,企图分裂中国,境内外敌对势力正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千方百计地对我国的发展进行牵制和遏制。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早已受到西方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的觊觎,他们凭借科技的优势和经济的强势,用西方的价值观念和一些破坏性思想言论冲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观念、理想信念。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受此影响不能正确把握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存在狭隘民族心理。
(三)部分学生国家观念、法制观念淡薄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的塑造阶段,在此期间如不进行正确引导极易受糟粕思想误导走向歧途。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份子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亦是将来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但少数民族大学生一方面受到本民族固有的风俗、宗教传统等影响,另一方面容易被历史虚无主义等西方价值观的荼毒,使大学生无法对国家的方针政策进行客观、全面理解,割裂了民族地区与内地发达经济水平之间的差距以及无法客观认识本民族的现状和未来。
三、创新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对策与建议
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国家认同上出现了些许问题,如不及时加以引导和解决则会对我国的经济乃至政治产生威胁。总结和提炼新加坡政府培育“新加坡人”的成功经验与有效做法,对创新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具有极大的借鉴。
(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建构少数民族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3](P.172)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要抓好青年的思想建设,积极培育其国家认同。诚如新加坡推行共同价值观的引导“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培育,我们也需要共同价值观的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可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仅让他们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且懂得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和民族观,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我国当前出现的民族问题和现实问题,做民族团结进步的卫士。
(二)强化中华文化之基,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忧患教育
习近平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3](P.168)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出来的历史,是历史的厚重沉淀。新加坡政府在培育新加坡人的时候加入国情教育元素,把国情教育融入教育的各个阶段,形成学生爱国的基础,唤起人们真诚的爱国。这是新加坡政府的高明之处,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三)建立健全少数民族的政策,加强法制建设
国家应该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扶持,比如人才强区政策,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教师培养制度。在民族地区更要实行特色的社会治理政策,在中央的统一指导下因地制宜的推行合理政策,保障民族地区稳定和谐,经济可以平稳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因此可以从自己生活切身的变化感受到国家政策给他们带来巨大便利,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祖国的温暖,从而在行动上体现出强烈的国家认同行为。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尽管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方法不能立竿见影,但通过,今天从新加坡政府成功培育“新加坡人”的成功经验寻求有效方法,结合我国少數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具体指出几条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旨在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维护民族大团结基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政治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永和,李玉华.民族院校大学生国家意识现状及 教育对策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4).
[2](新)联合早报编.李光耀40年政论选[M].北京:现 代出版社,1996.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