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浙江省特色小镇的成功实践及对河南特色小镇创建的启示※
2018-03-26张祝平
●张祝平
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是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打造创新型发展新高地的一项重要探索。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的硅谷、瑞士的达沃斯、英国的格林尼治、法国的普罗旺斯等世界著名的特色小镇比比皆是,特色小镇俨然已经成为引领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1]。从国内来看,浙江省开创了特色小镇建设的先河,特色小镇的提出,源于浙江“块状经济”和区域特色产业多年来的实践。浙江这些曾经创造过辉煌的“块状经济”,一度落入层次低、结构散、创新弱、品牌小的窠臼,如何变叠加为嵌入、变重量到重质、变模仿为创新[2]。优化浙江优化生产力布局,需要一个全新的创新平台和发展载体。特色小镇的出现就是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新方式、新载体,有效的聚集了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等浙江省重点打造的七大产业,兼顾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传统产业。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丁兰智慧小镇、西湖云栖小镇、余杭梦想小镇、湖州丝绸小镇、诸暨袜艺小镇等特色小镇声名鹊起,浙江省特色小镇的成功实践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做出重要批示:“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浙江着眼供给侧培育小镇经济的思路,对做好新常态下的经济工作也有启发[3]。”特色小镇引发了全国各地的关注和学习,河北、山东、安徽、陕西等18个省份均已出台了省级的特色小镇建设政策措施。
特色小镇的出现是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区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市化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加快高端要素集聚、产业转型升级和历史文化传承,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4]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目前正处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关键时期,吸收、借鉴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充分利用好河南省的文化、旅游和产业等优势,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小镇经济,既顺应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也是破解河南省城镇化率低,农村短板突出的应有之举。
一、浙江特色小镇的发展理念
浙江省《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以梦想小镇、云栖小镇为代表的一批特色小镇,形态各异、特色鲜明,不仅加快了高端要素集聚、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而且传承了历史文化、改善了人居生态环境,正在推动着浙江创新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
1.产业定位突出“特而强”
浙江明确要求,入围的小镇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不求“大而全”,只求“特而强”。浙江每个特色小镇都紧扣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万亿产业”和茶叶、丝绸、黄酒、中药等历史经典产业,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避免同质竞争。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不同的小镇也会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比如,云栖小镇和梦想小镇同为信息经济小镇,但是云栖小镇主攻大数据和云计算,着重引进阿里云、富士康科技等行业内一流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云计算产业链条;梦想小镇则侧重“互联网创业+风险投资”,仅一年多时间,就聚集了大批创业人才、创业项目和项目融资,两家企业挂牌新三板。
2.功能叠加突出“聚而合”
浙江要的特色小镇,不是林立的高楼大厦,不是“产业园+风景区+文化馆、博物馆”的大拼盘,而是“有山有水有人文,让人愿意留下来创业和生活”的特色小镇。浙江非常注重深挖、延伸、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有效避免了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真正实现了叠加效应、推进融合发展[5]。
3.建设形态突出“小而美”
浙江特色小镇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都强调‘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骨架小”:强调集约集成、精益求精,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颜值高”:所有特色小镇都要建成3A级以上景区,其中旅游类特色小镇要按照5A级景区标准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多规融合,联动编制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较好地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三化驱动”,项目、资金、人才“三方落实”[6]。
4.政策机制突出“活而新”
浙江特色小镇的建设不沿用老思路、老办法,非常注重在探索中实践、在创新中完善。明确规定,凡是国家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7]。强调运营机制实行“企业主体”,政府不大包大揽,只做好规划编制、生态保护,企业和当地居民才是开发建设的主体。政府对小镇建设的财政支持,也灵活采取了“宽进严出”的办法,从“事先给予”改为“事后结算”,对于验收合格的“特色小镇”给予财政返还奖励,未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实施“严肃追惩”。
二、浙江特色小镇发展的主要经验
1.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
原浙江省省长李强在2014年10月参观全国首个云计算产业生态小镇——杭州西湖区云栖小镇时首次公开提及“特色小镇”[8]。之后,特色小镇受到了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原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原省长李强分别调研,谋划浙江特色小镇的发展。此后,浙江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政发【2015】8号)等文件,提出了总体要求、创建程序、政策措施和组织领导等要求。浙江省政府办公厅、省住建厅、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等机构也相继出台相关文件支持特色小镇的发展。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有一个总的原则,就是“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政府主导和市场主体既分工明确,又有机结合。在推进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中,政府主要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编制科学合理的规划;二是基础设施的配套推进,包括水电道路建设等;三是强化土地、金融等要素保障;四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严控生态环境保护[9];五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各方力量来建设特色小镇。浙江拥有发达的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总量超过120万户,市场主体500多万,平均每12人中就有一位CEO,平均每40人中拥有一家企业[10],在慈溪,平均一户人家注册有4个公司。如何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力量,成为解决特色小镇谁来建设的关键。同时,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林立,这些高校拥有科研优势和行业优势,具有与特色小镇结合的契机,浙江大学主导创建的紫金众创小镇,中国美术学院推出的融汇设计、绘画、雕塑、建筑、新媒体、音乐、动漫、舞蹈等艺术门类的艺创小镇,有效的实现了产城融合、产学一体、众创众享的发展方式。民企、央企、高校、外企等主体根据自己的产业优势,建设符合自身发展定位和规划的特色小镇,既能够保证前期资金的投入,也能够推动特色小镇健康持久的发展。
2.新型产业与传统产业相结合
浙江省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经济比重在内地30多个省份中连续20多年占据全国前4名,人均GDP为8353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2577美元),单从人均GDP指标来看浙江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在特色小镇创建工作中,浙江省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省情,注重依托浙江的传统优势产业,在传统产业的历史和文化上做文章,湖州的丝绸、绍兴的黄酒、龙游的红木、龙泉的青瓷、青田的石雕等等均被开发利用,丝绸小镇、黄酒小镇、青瓷小镇、红木小镇、石雕小镇等特色小镇纷纷拔地而起。在这些传统产业上发展而成的特色小镇逐步发展成为产业+旅游度假、产业+文化体验等为一体的新型高端服务业,逐渐成为引领丝绸、黄酒、红木等消费的新潮流,提升传统产业的附加值,逐步成为各具特色的传统产业展示展演、历史遗存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产城融合的特色小镇。在传统产业上做足文章的同时,浙江省瞄准了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将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与现代交通装备、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和节能环保装备、通信网络与智能终端、专用集成电路与新型元器件、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工业软件、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新材料、绿色石油化工、时尚轻纺业等产业作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并以此为特色小镇发展的新契机,路桥沃尔沃小镇、西湖云栖小镇、临安云制造小镇、富阳硅谷小镇、黄岩智能模具小镇,这些小镇的兴建成为了创新创业的新载体,对于推动产业聚集、提高规模效应、培育龙头优势、发挥规模效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明确责任与团结协作相结合
浙江省特色小镇在运作机制“破旧去僵”,做到“活而新”。特色小镇兴建之初,浙江省政府就制定了科学的创建流程,明确了责任分工,特色小镇创建不采用传统的审批制,而是用“宽进严定”的创建制,明确目标,竞争入队中间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最后验收命名、达标授牌。浙江省明确各县(市、区)是特色小镇培育创建的责任主体,建立实施推进工作机制,搞好规划建设,加强组织协调,确保各项工作按照时间节点和计划要求规范有序推进。各地按季度向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报送纳入省重点培育名单的特色小镇创建工作进展进度情况,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考核结果纳入各市、县(市、区)政府和牵头部门目标考核体系,并在省级主流媒体公布。同时,浙江在特色小镇的创建上创造性的实施“期权激励制”和“追惩制”相结合的推进方式,双管齐下激发创建活力。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特色小镇,省里按实际使用建设用地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但对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奖励指标,做到奖惩分明。浙江还要求各地建立细致的年度工作目标督查考核机制、信息交流机制和统计报送制度等,推进责任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按照时间节点和计划要求规范有序推进,不断取得实效。
在明确责任的同时,浙江省积极建立协调机制,加强对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常务副省长担任召集人,省政府秘书长担任副召集人,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建设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厅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承担联席会议日常工作[11]。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特色小镇责任主体单位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实施方案,确保按计划完成申报创建、培育工作。
4.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结合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明确提出要“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特色小镇作为城乡建设中最具魅力的市场,毫无疑问也将成为政府与各路产业资本最为关注和青睐的领域之一。而特色小镇的兴起与发展,也是政府促进农村农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把关键之匙。在城乡二元经济之外,中国政府毫无疑问是希冀通过建设特色小镇来发展城乡统筹的第三极。特色小镇在承载社会价值之外,经济价值更是不容小觑,特色小镇不同于以往政府通过出卖土地,收取土地出让金,将土地出让金补充政府基础设施投入的不足的惯例。它是要通过特色小镇健康有序的发展,一方面通过产业链的完善和产业集群的聚集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另一方面吸引企业和一些特色产业入驻,激发特色小镇的经济发展动力,使得上缴的税收源源不断。浙江就非常注重改善特色小镇的投资品质和投资环境,将其培育成为一个长期的、稳定的收益来源体,而不是单单看中土地价值。
住建部、发改委等三部委去年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把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原则之一。要求补齐生态环境、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在去年住建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16年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中,着重强调:候选特色小镇近5年“应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环境污染、重大生态破坏”。由此可见,特色小镇在申报评定中,对有重大环境污染、重大生态破坏等,生态一票即可行使否决权。浙江在发展特色小镇经济的同时,非常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浙江将生态文明贯穿于特色小镇建设的始终。首先,在建设理念上融入生态文明,特色小镇的形态要求“精而美”,是有山有水有人文,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高度融合,让人愿意留下来创业和生活的特色小镇。生态小镇可以不是特色小镇,但特色小镇必须是生态小镇。浙江要求小镇建设必须生态优先,坚守住生态的底线,根据地形地貌,做好整体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多规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理念。其次,在产业选择上注重生态文明,浙江特色小镇将产业定位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产业,重点发展信息、环保、旅游等支柱性的高潜能、高创新性、高附加值的产业,摒弃浙江原有块状经济中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品质及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的产业产品。即使是茶叶、丝绸、黄酒、中药、木雕、根雕、石刻、文房、青瓷、宝剑等浙江历史经典产业也必须融入绿色发展的元素,从粗放式、外延式转向集约式、内涵式发展,积极采用现代工艺技术,提升产品品质,实现产品的创新升级。最后,在基础建设和生活方式上倡导生态文明。浙江特色小镇实现“嵌入式”开发,保留原汁原味的自然风貌,同时积极推进特色小镇景区化建设,实现绿化和艺术化的结合。通过大力宣传,不断提升小镇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促使特色小镇成为民众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方向转变的引领之地。
三、浙江特色小镇的发展经验对河南创建特色小镇的启示
1.坚持政府积极引导与市场多元参与的格局
与浙江省相对完善的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相比,河南无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加强政府积极引导和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不同性质的投资主体积极参与到河南省特色小镇建设事业无疑是一项重要任务。首先,河南省发改委、住建厅等机构应通过举办专题培训和研讨等方式,充分认识推进特色小镇工作对于破解河南省城镇化率低,农村短板突出问题的重要意义。全面落实中共河南省委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打造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和特色小镇”的战略举措。通过对特色小镇的相关知识、政策制度、实施流程、典型案例等内容进行培训和讲解,在河南省全省范围内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其次,加强理论宣传工作。通过《河南日报》等省级和地市主要媒体对特色小镇建设给予大力宣传报道,有效提升社会各界对特色小镇建设的认知度,调动全省、全社会积极参与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小镇建设的热情。最后,以特色小镇项目建设为引领,积极吸引众多的社会资本以政府投资、市场招商、企业主体和政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鼓励央企、民企和其他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积极参与河南省特色小镇建设,目前,河南省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例如郑州经开区管委会携手中国建筑总公司打造的祥云特色小镇、中青旅与汝州市政府联合打造的汝瓷小镇已初具规模,声名鹊起。
2.形成产业优势和文化区位优势互补的格局
河南省产业结构合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国家级五大战略对于河南的带动作用明显,物流业发展迅猛,境内批发和网络零售企业数量增幅明显。装备制造、食品制造已经发展成为富民强省的万亿级企业,电子制造、汽车制造已经成为稳增长、保态势的中间力量,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生产性服务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能源原材料型企业转型效果显著,去产能、深加工成为趋势。涉农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基础产业地位稳固。目前,河南省涉农产业企业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山东和重庆,都市生态农业迅速发展。这都为建设特色小镇提供了强劲的产业基础。
文化优势是河南省打造特色小镇的一大优势,河南省是文化大省,历史古迹类景观资源众多、历史文化名人辈出、红色旅游和宗教资源丰富,古荥镇、道口镇、竹林镇、告成镇、广武镇等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名镇、全国重点镇众多,这些文化资源,最能体现河南精神、河南风格。河南省要突出历史文化传承,注重保护重要历史遗存和民俗文化,挖掘文化底蕴,将特色小镇建成为河南省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和展示展演平台,河南省应高度重视小镇发展的文化积淀与历史传承,融历史文化于产业发展、社区建设之中。对于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特色小镇而言,历史文化的积淀、传承要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打造有机统一与完美结合。所有特色小镇要按3A级以上景区标准建设,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按5A级以上景区标准建设[12]。推行“景区+小镇”管理体制,同时,河南地处中原,区位条件优越。郑州、洛阳被确定为“一带一路”主要节点城市,洛阳曾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和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可以以此为基础建设隋唐大运河特色小镇和丝路文化特色小镇。郑州是一座被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中国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河南已经成为集航空、高铁、城际铁路、地铁、高速公路于一体的大的综合枢纽区,可以结合这些交通、物流等优势,将其打造成为一个个独具河南特色的铁路风情特色小镇、国际航空小镇、物流小镇、电商小镇等特色小镇。
3.完善顶层设计与要素保障有机结合的格局
2015年以来,河南省政府及各地市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培育特色小镇的政策措施,如河南省政府出台的《河南省重点镇建设示范工程实施方案》,郑州、南阳、洛阳、焦作等地也相继出台的关于特色小镇培育的文件,为河南省打造特色小镇提供了制度保障,但目前河南尚未有指导河南省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亟待加强顶层规划,尽快出台河南省指导性意见和政策。一方面可以借鉴浙江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范建设的意见》,尽快出台相应政策,从资金扶持、行政审批、标准体系等方面进行指导和支持。同时,鼓励各市县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市县级的相关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尽快建立健全特色小镇的管理和运营机制。可以参照浙江省在省级层面建立了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方式,由常务副省长担任召集人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国土、住房城乡建设等厅局为成员,便于综合协调解决交通、水电、道路、供暖、供气等问题。
推进河南省特色小镇建设,既要有顶层设计为指导又要切实以土地、金融等要素为抓手,完善顶层设计与要素保障有机结合。在土地供应方面。一是要优先安排特色小镇的用地需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特色小镇予以倾斜。在符合相关规划和不改变现有工业用地用途的前提下,对工矿厂房、仓储用房进行改建、扩建及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容积率可不再补缴土地价款差额。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优先列入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13];二是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的原则,建立用地长效机制。借鉴浙江创建制的做法,对于如期完成省定目标任务、业绩突出的特色小镇,可在用地指标上给予奖励,按照实际使用指标的百分比给予用地奖励,对于连续2年目标任务不达标者,实施用地指标倒扣机制。在金融支持方面,一是设立河南省特色小镇建设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以保障特色小镇推动工作的顺利实施。在财政收入返还和直补方面、在开发银行与商业银行放款方面予以支持,充分利用国家发改委与国开行等金融机构签署的已有的针对特色小镇建设的金融政策,以省级层面积极为河南特色小镇申请国家发改委设立的特色小镇建设资金;二是对特色小镇给予债券和贴息支持。小镇范围内符合条件的项目,优先申报相关专项资金,优先享受省级产业转型升级等相关专项资金补助或扶持政策,优先支持向政策性银行争取长期低息的融资贷款,给予特色小镇规划设计补助,支持特色小镇建设基础设施[14];三是降低入驻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河南省应在中央对特色小镇进行金融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借鉴浙江针对特色小镇建设金融方面出台的各类政策,有效降低入驻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4.实现特色小镇“特”与“色”协同发展的格局
只有突出特色,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才能够在小镇建设上避免千镇一面。特色小镇的建设关键就在于突出“特色”二字。首先在“特”字上做文章,紧密结合河南省特色文化、特色资源和特色产业,在差异化、特色化上下功夫,充分利用河南省的历史遗存、人文风俗和产业经济优势,做到“产业有特色、形态有特点、功能有特长、风格有特征”,如建设以少林功夫为主的功夫小镇、以郑州日产和海马为主的汽车小镇、以华谊兄弟为主的电影小镇、以云台山等景区为依托的旅游小镇、以河南特色饮食为主的饮食小镇、以豫剧等为主的艺术小镇等等,只有紧密结合河南的特色文化、特色资源和特色产业,才能够避免在小镇建设上千篇一律,千镇一面,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的特色小镇模式。同时,在小镇的设计、规划和建设上,要注重突出小镇的“色”字,即小镇的美色与颜值,特色小镇的建设形态非常重要,优美的环境也能够转化为生产力,河南省的特色小镇建设要突出一镇一风格,一镇一特色,文化、旅游类特色小镇要按照5A级景区的标准去建设,其他的特色小镇也要保证在3A级景区以上的建设标准,增强对企业入住和小镇居民的吸引力,增强其对中原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在体现产业经济特色的同时,使小镇成为河南省全省人民乃至周边省份民众的休憩、旅游、度假、养生的目的地[15]。
四、结语
浙江特色小镇的兴起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带领全浙江省人民从无到有,从理论到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逐步完善起来的,是浙江人民“干在实处、敢为人先”的具体体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河南省有着建设特色小镇良好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交通优势,有着国家五大战略集聚的优势资源,认真学习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建设理念和成功经验,在学中做,在做中赶,河南完全有能力高质量的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工作,塑造河南特色小镇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