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实践造就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
——听梁建英校友讲中国高铁故事

2018-03-26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机车车辆同济大学中车

孙 章

(同济大学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会长、《城市轨道交通研究》主编,教授)

2018年10月11日晚上,同济大学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和谐号CRH380A和复兴号CR400AF的主任设计师、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科协“双百”科学人梁建英校友回到母校,为师生作题为“中国铁路——发展、成就、未来”的演讲。

梁建英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5年毕业于上海铁道大学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专业,离她主持设计的和谐号CRH380A创造486.1 km/h的运营列车世界最高试验速度,仅15年时间。就是这改革开放大时代背景下短短15年的创新实践,造就了一位杰出的高铁动车组设计师。

1995年3月下旬,也就是在梁建英毕业前的4个月,铁道部高速办、科技司在她的母校主持召开了确定京沪高速铁路重要技术参数的学术会议。这次会议确定的每小时300 km的速度目标值,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幸运的是,就在这中国高铁喷薄欲出的艰苦探索阶段,梁建英一毕业就来到中国的“轨谷”——目前中国60%高铁动车组的生产地青岛四方工作。

在这次演讲中,梁建英首先借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三重境界与大家分享中国高铁和她个人的成长历程。她说:中国在高铁领域取得的成就,并非“忽如一夜春风来”。高铁之花之所以能开遍祖国大地,是铁路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推动下,几十年来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结果。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已经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始研究高速铁路技术,并最终确定了技术体制、创新路径和发展模式。因为有了技术和人才储备以及完备的机车车辆工业体系支撑,我国才能迅速完成高铁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很快形成了自主化的中国高铁技术体系。

梁建英说:在高铁列车技术突飞猛进的背后,人们往往看不到研发过程的曲折和坚持。在亮眼的科技成就背后,其研发过程是由一个个枯燥重复、甚至是充满沮丧疲累的时刻组成的。高铁成功了,别人说我们荣辱不惊,其实是没有时间想那么多,因为别人也在跑,赶路要紧。我想,不仅仅是我们从事高铁行业的,其他所有的行业,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稳了,才会离理想越来越近。

对于轨道列车的发展趋势,梁建英透露,中车集团正在研制时速600 km的高速磁浮列车。它是个什么概念?时速350 km是高铁的商业运营速度,时速800 km是大型民航飞机的巡航速度。中车集团研制的时速600 km高速磁浮列车就是为了填补这两者之间的速度空白。该项工程的样车预计在2020年下线。还有智能高铁、车-车通信技术、快速货运动车组、新材料车辆(如2018年9月在柏林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展上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发布的新一代碳纤维地铁车辆)、上下层单轨立体交通等都在研究开发中。创新没有止境,我们的奋斗也没有止境。

梁建英最后说:“同学们,未来正在到来,他属于我,更属于你们。祝愿同学们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出自己的人生三重境界,以智慧、努力和坚持,不负自己、不负国家、不负时代!”

为了把我国建成“交通强国”,为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我国铁路相关院校的大学生一定会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出的号召:“广大青年要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图为笔者为荣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梁建英总工程师颁发杰出校友奖杯,照片由同济大学老科协张宗桐提供。)

猜你喜欢

机车车辆同济大学中车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中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常州中车柴油机零部件有限公司
中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齿轮”转动中国高铁——记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王文虎及其团队
高速铁路机车车辆关键技术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