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与应对措施
2018-03-26马主璇
马主璇 陈 雨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1 城市发展生态现状与生态环境之于人类的重要性
当下被人们所了解的如大气污染、水土流失、森林锐减以及土壤退化等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都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中,大气污染问题在中国居首位。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 995万t,居世界第一位[1],且工业粉尘的排放量高达1 092万t。
生态环境之于城市,不仅仅在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应当致力于从根本上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摆脱经济活动对生化能源的依赖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等。生态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到一特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未来高层次城市的发展趋势。因此,建设生态城市是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提上日程的重要理念,也是我国未来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
2 关于城市问题根源的思考
2.1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带来环境问题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具有多样性。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城市人口的持续膨胀。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工业的不断扩张,都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破坏。
2.2 工业化污染是城市主要污染来源
工业发展是城市的根本动力,使该城市成为区域经济中心。虽然工业化发展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带动作用,但是它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是不可忽视的。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度发展阶段进入发展速度渐缓的中、高速发展阶段,曾经一味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短期目标发展模式,带来的是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产业与能源结构的不平衡。从生态环境建设的角度看,优化不协调的产业结构是短期内无法改善的难题。
2.3 城市内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
由于我国城市建设初期规划并没有涵盖相应的所需生态环境规划内容,城市普遍存在生态发展水平低的情况。由于城市建设过程中某种特殊需求,对局部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使未来需要恢复的、还原的和治理的难度很高。其他内部因素如交通结构的私有化程度高,公共交通的优势没有被很好的发挥,以及车辆尾气排放问题等。如果细化到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市民来说,公众的生态意识薄弱,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没有提起重视。
3 解决当前主要矛盾的思考
为改善当前不乐观的生态环境现状并考虑其未来发展,必须主动采取手段,以宏观调控为主要手段,绘制生态未来的蓝图。
3.1 平衡产业结构、社会经济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平衡当前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最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一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潜在原则是经济的发展优于环境的保护,随着经济发展到增长速度趋平稳的阶段以及环境问题的不断反馈,人们开始意识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迫切需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应处于优先地位,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发展现代循环经济。
3.2 平衡能源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从能源角度看,若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当平衡能源结构与生态建设的关系。若想摆脱世界生态环境所共同面对的威胁——能源使用不合理,必须建立阳光型能源与原材料基础的能源结构,摆脱经济发展之于生化能源的依赖,从而减轻生化能源的使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3 将生态建设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做考虑
从城市建设的角度看,必须结合城市的总体规划,考虑生态城市建设。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重点生态资源的保护,必须纳入城市总体发展蓝图的绘制中。城市的规划不再是以划定各类土地用地性质为主要工作,还要谨慎选择城市发展方向以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避开对重要生态资源和需保护的生态环境的破坏。
3.4 从城市内部着手解决矛盾
以城市内部为视角,积极发展公共交通系统,解决目前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交通问题。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城市交通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应研发新型应用环保型能源的公共交通系统,倡导绿色出行,发展慢行系统,并且关注慢行系统与轨道交通系统的便捷换乘。其他微观手段如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从城市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市民为发展点,从“城市”内部着手,为城市未来的生态环境提供保障。
3.5 生态工业园的建立
生态工业园是市场共同体的概念,各组成成分高效合作、有效分享资源,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改善环境质量,使市场和区域共同发展所需合理资源合理配置。建立生态工业园的目的在于在一定地域内实现不同企业间以及企业、居民、生态系统的物流和能流优化,实现内部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减少外部废物的排放。
对现存的工业企业,通过适当的技术改造,改建成生态工业园区,是针对现状问题较经济、较有效的手段。
3.6 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目前的产业结构发展趋势是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结合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业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二者兼得的方式。
4 生态旅游业
4.1 生态旅游业概述
生态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业和综合性行业,使旅游者在享受生态旅游资源的同时,也能享受到行业所提供的各种便利。
它大致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投入到大自然中。尊重自然的同时,享受自然带给人类的放松与舒畅。二是使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保障。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旅游不应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破坏。
只有在旅游的同时进行保护,生态旅游业才能健康发展。
4.2 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对于一些经济基础薄弱,又没有较好区位优势,但却有一定的自然优势的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业就变得非常必要。
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渗透到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方方面面,从而使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日益脆弱的生态环境形成相对稳定协调的状态。
5 生态建设的思考
5.1 城市生态建设主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城市问题也随之浮现。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甚至可能使城市发展走向衰败。因此,如何在实现城市发展的同时,保证生态环境的健康与稳定,成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问题。
5.2 城市生态建设的具体内容
从狭义来看,城市现存的生态问题决定了城市生态建设的内涵。城市现存的生态问题有两方面:首先因为由于人口膨胀导致城市建设跟不上人们飞速增长的需求,环境承载力超出负荷。其次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出现了的环境污染问题。在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应包含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可持续性以及环境保护与整治的问题。
从广义而言,除了如何合理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之外,城市生态建设还应考虑到其他有关人口、经济等领域的问题。例如,确定人口的合理容量、研究土地利用适宜性程度、推进产业结构模式的演变等。
5.3 城市生态建设的未来展望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渗透,人们对环境重要性的认识逐渐加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生态环境质量是未来竞争中的关键性的因素。生态环境较好的城市对人才和商业投资更具吸引力。未来的城市以“生态城市”“花园城市”作为发展目标是富有远见的选择。
6 结语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还存在诸多矛盾与挑战,针对主要矛盾对解决策略进行思考,如合理调节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宏观调控。有关部门应该积极投入城市生态建设,关注城市生态的未来,帮助城市建设进入更成熟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