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语“杀鸡儆猴”给班级管理的启示

2018-03-26山东省枣庄市第二十九中学季广花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鞭子差生猴子

□文/山东省枣庄市第二十九中学 季广花

“杀鸡儆猴”为常用成语,讲的是猴子是最怕见血的动物。驯猴的人知晓了它这个特点后,心中大喜。当猴子一不听话时,马上就当面把鸡杀了,让猴子们一看到淋漓的血,就吓得瑟瑟发抖,主动俯首帖耳,乖乖听话。

在班级管理中,“杀鸡儆猴”的办法也为很多班主任所常用。班主任面对班里一群违反纪律的问题学生,常常是选定一个比较容易“杀”的学生大声斥责,以“儆”其他犯错误的同伙,来达到敲山震虎的目的。

“杀鸡儆猴”的办法真的就是灵丹妙药吗?我看未必!

首先,它会让“为鸡者”死得很惨。大庭广众之下,老师的雷霆淫威,非打即骂,只会让可怜的“为鸡者”逆来顺受,颜面尽失,伤痕累累。一次两次,久而久之,在班级里,在众人前,没有了自尊,没有了地位,没有了上进心,他们就会破罐破摔,就会厌学逃学辍学,或有的奋起抗争,与老师短兵相接,挥刀相向,甚至走向弑师等违法犯罪的深渊。

退一步讲,即使孩子犯错了,也不该一律被“格杀勿论”,而应该及时给予必要教育引导,耐心细致呵护,因为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营养。世界上最容易碎的不是琉璃,不是水晶,而是人心。犯错正说明这个孩子需要老师特别的关爱。自尊心是人心灵中最敏感的中枢,孩子的自尊心、荣誉感比我们想象的要强。我们要谨记苏霍姆林斯基教导:“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幼小的心灵。”一味地打骂讽刺、停课反省、孤立劝退、赶出校门等“宰杀”行为是失职渎职,有违师德和良心;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鼓励孩子上进,才是我们应下的功夫。

其次,它未必让“为猴者”心服口服。对于街头巷尾耍猴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驯猴的人教化猴子通常用两样工具:食品和鞭子,但鞭子通常不用,因为鞭子教化出来的猴子逆反心理很强,即便平时听话,可到了表演时,它就可能会砸你的场子。这就提醒我们:猴是用来“敬”的,而不是“儆”的。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退一步说你杀鸡,猴看不看?猴记不记在心里?你杀鸡,猴在那儿闭目塞听,岂不是枉费心机!如果只要猴子不守规矩,就拿鸡来杀,时间长了,猴子就会习以为常,精神麻木,慢慢地就会对血失去反应,继而猴性大发常发,全然不听主人的使唤。所以说,教育不是“鞭子”“大棒”、体罚和变相体罚,而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不是一味地“堵”,而是因势利导地“疏”;教育不是只管一时一回的“标”,而是利在学生长远的“本”;教育不是图一时之快的简单粗暴生硬血腥;而是耐心细心真心恒心的慢慢等待。

再者,“鸡”与“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为啥不用“杀猴”来“儆鸡”呢?成长中的猴不可能不犯错误!大概是主人晓得猴子身价高,而鸡价低廉吧。这是否有点带着有色眼睛看“鸡”、“猴”之嫌!这是否意味着问题学生生来就是挨“杀”的存在,“身价高”的学优生就是看“杀”的、“杀”人的!教育是公平的,每个学生都要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其独自的发展区域,都应该当“人”看,都需要我们的尊重关爱。

可是,很多老师一提到差生就大感头疼。在他们心目中,差生是班级纪律的破坏者,是平均成绩下拉者,是影响自己绩效的罪魁祸首。因而,教育歧视就发生了,从“差生测智商”到“差生室外考试”,再到“差生坐单桌”,那些被打上“差生”标签的同学频频出现在公众的眼前,成为了“受伤”乃至“被杀”的代名词。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本,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要通过“传道受业解惑”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其应有的发展,茁壮成长。

始终处于弱势的鸡,常代猴受过,死得不明不白,冤狱太多,委实让人同情;一向精明善变的“猴”,鞭打恐吓难以攻心,“大捧”代替“大棒”或为上策。所“鸡”不该被“杀”,“猴”也不该靠“儆”,因为这都是从我们人的角度和目的所施行的行为,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我认为,“杀”和“儆”都不如“敬”!◇

猜你喜欢

鞭子差生猴子
鞭子
鞭子
鞭子
男猴子和女猴子
淘气的猴子
猴子出海
永远的新猴子
差生罗古奇
让“差生”变好其实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