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扎根“微学校” 办出大特色
——记湖北省竹山县麻家渡镇柿树坪小学校长蔡春芳

2018-08-09湖北省竹山县宝丰镇中心学校朱本双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柿树村小剪纸

□文/湖北省竹山县宝丰镇中心学校 朱本双

她,奔走呼吁,最终将柿树坪小学保留下来;

她,爱校如家,把学校建成一流“村小”;

她,爱生如子,成为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

她,18年扎根“微学校”,办出大特色,润泽师生心灵;

她就是现年39岁的湖北省竹山县麻家渡镇柿树坪小学校长蔡春芳,她坚守“村小”、追梦教坛,多次荣获“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等称号,传递着一位基层党员教师的正能量。

“柿树坪小学一定不能撤并!”

柿树坪小学始建于1978年,2010年,学校有12名教师,149名学生,虽有几间砖瓦房,只是一个破框框,雨天上课避雨忙,桌凳挪得一片响。泥泞的操场让师生“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2010年,轰轰烈烈的撤校运动开始了,柿树坪小学传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撤并。当时,该校老校长患病住院,副校长蔡春芳挑起了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任。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乡情浓似酒。在该校执教10余年的蔡春芳,他不忍心看到母校撤并,更不忍心看到这里的孩子们远走他校,劳苦奔波。

“合并的本意是为了优化教育资源,也许在有关部门看来,在比较偏僻的农村专设一所学校是浪费资源的行为,把分散化为集中,从经济投入、师资配备等角度来说无疑是更有效率。可是教学资源不断集中的过程,也是上学成本不断上升的过程。村里的学校没了,被合并到镇上去了,原来走路几分钟十几分钟就能到的,现在得起早上学,个别的甚至来回要走两三个小时。走路实在吃不消,学校撤并后很多学生需要乘坐交通工具上学,由于农村道路条件较差,车况良莠不齐,交通状况复杂,学生上学途中的安全难以切实得到保障。除了安全问题,一些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也随着学校撤并加大。教学资源看上去集中了,但是也造成了时间资源、社会资源的浪费,严重的还出现了因为学校撤并学生辍学的现象。”蔡春芳苦口婆心。

暑假,她牺牲假日时间,顶着烈日奔走在麻家渡镇政府、柿树坪村两委、麻家渡镇中心学校之间,进村入户向村民征求好的意见和建议,向家长讲解撤并学校的利弊关系,透彻分析利大还是弊大。

“大热天的,我们在家里电扇吹着还流汗,蔡校长挨家挨户地走访,真能吃苦。”柿树坪村二组村民许作兵感慨万千。

“村里没有学校咋行呢?我们当然支持蔡校长的意见,柿树坪小学一定不能撤并!”柿树坪村二组60多岁的袁修年老人十分激动。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整合多方意见和建议,最终敲定:柿树坪小学不予撤并。蔡春芳挑起了校长这份儿重担,她知道,担子和责任都是沉甸甸的。

“我一定要把学校建成一流‘村小’”

学校发展,硬件是关键。为了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她勤于汇报,争取项目。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来了,2013年,学校迎来了建设机遇,师生虽然开心,但是,面对学生分流就读,大家心情低落。她没有为难情绪,反复做师生和家长的工作。把学生有序分流到罗家坡小学和九年一贯制学校上课。学生分流了,老师分散了,安全隐患大了,管理难度也大了。她每天奔走在几个校区,掌握教学情况、校园安全、建设进度等,即使再累,她也没有叫过一声苦。

2015年秋,标准化“村小”建设完工。校园占地面积4823平方米,校舍面积1811平方米,绿化面积1670平方米,运动场面积1575平方米,标准化篮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各一个,有100米的直跑道。实现了班班通教学,拥有完备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及安全防护设施,微机室、实验室、仪器保管室、图书室、阅览室、体育器材保管室、音乐室、美术室,一应俱全。

新学校的建成使用,大力改善了教学硬件条件,为附近群众子女上学提供了方便。“我一定要把学校建成一流‘村小’。”蔡校长暗下决心。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学校管理工作,她毅然放弃了自己的二胎计划,家人表示理解。

教书育人,教师为本。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学校的核心,好学校还得有好老师。她主动给镇中心学校汇报,把谢琴、陈刚等年轻教师调进学校。她指导年轻教师怎样管班,怎样教学,怎样巧妙处理家校关系,怎样关爱学生,课堂一线“传帮带”效果明显。

为了提高教师们的业务能力,她想方设法为教师们提供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她经常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开阔眼界。并且开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动,让老师们在研究学习中充实自我,超越自我。

彭老师是该校的一名年轻教师,有一次,在试讲公开课《老人与海鸥》时,由于教案临时调整,思路被打乱,试讲失败,她很是沮丧,本以为会被校长狠狠地批评一顿。没想到,蔡校长却单独找她谈心,帮她分析课程失败的原因,找出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并指出课文要抓住海鸥的三次“鸣叫”以及海鸥送老人的场景,来感受海鸥对老人的那种恋恋不舍之情。蔡校长的指导,鼓舞了彭老师的士气,让她充满了信心,出色地上了一节公开课。

她不但待人处事公正民主、宽厚仁和,而且关心教师,乐意为教师排忧解难。“有困难,就找我。”这是蔡校长常说的一句话。每当有新教师入职时,她总是会事先了解其实际情况并给予帮助,以便他们能更好地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对于一部分离家较远的教师,她也会第一时间为其解决住宿问题。有时候,她也会请他们去自己家吃饭,消除他们刚入职的孤寂感。在这些年轻教师们心中,她如同一位大姐姐,让老师们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

2015年冬,该校罗老师的妻子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急需人照顾,而儿女又不在身边,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罗老师一个人身上。蔡校长得知此事后,亲自去医院探望,并在工作和生活中尽可能的为罗老师提供帮助和照顾。后来,在罗老师请假期间,她又主动接过了罗老师的教学任务,兼带三年级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一言一行,一点一滴,让老师们心服口服。

一大批年轻教师逐步成长起来,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迅速提升,教学质量节节攀升,学校教师参加市、县、镇“教学大比武”,赢得了多项荣誉。2016年,柿树坪小学六年级教学质量检测,在全县综合排名第二名,全镇第一名。她本人也荣获“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等称号。建成一流“村小”的梦想越来越近,教学成绩和办学水平在群众当中的口碑越来越好。

“蔡校长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

为有效解决学校“留守儿童”失管、失教和失衡等系列问题,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之家,配备电脑、电话以及图书、棋类等设备器材,开通亲情电话和视频聊天QQ等,为留守儿童与家长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在校园内设置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积极开展心理咨询、行为矫正,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留守儿童动态信息管理,建立完善留守儿童档案卡,形成学校留守儿童花名册,定期核实留守儿童身份,及时更新数据信息,全面掌握学校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动态。定期召开以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和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会议,交流经验,探索新路,形成措施,巩固成果,增强实效,不断提高留守学生教育管理水平。确保对留守儿童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心灵上优先抚慰。

同时,开展多彩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生活。开展好“相守计划”活动,设置剪纸、舞蹈、乐器、经典诵读、道德讲堂等活动室,开展德育类、艺术类、体育类、劳技类、科技制作类等多项活动,让留守儿童学相守、玩相守、爱相守。结合重大节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通过唱红歌、国学经典诵读、征文、演讲、讲座、板报等多种形式,选好载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启发留守儿童认识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新时代好。

都说“爱自己孩子的是人,爱别人孩子的是神”,而蔡校长把更多的爱给了留守儿童。小乐(化名)和小亮(化名)是姐弟俩,母亲离异,父亲带着姐弟俩到麻家渡打工,姐姐小乐读三年级,弟弟小亮读二年级,学习吃力,生活困难。蔡校长在一次家访中了解到这一实际情况后,主动担当起姐弟俩的“代理家长”,辅导姐弟俩学习,为姐弟俩买衣服、文具、图书等。“蔡校长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姐弟俩发自内心地说。

她经常与留守儿童一同开心做游戏,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校长妈妈”。2016年,全县相守计划现场会在柿树坪小学召开,蔡校长作“依托相守计划,关爱留守儿童”经验交流。她还先后到江西、南京等省市作典型交流。她无微不至地关爱每一个“留守儿童”,令家长们、同事们感动不已,大家无不感慨地说:“这岂止是师生情啊”!是啊!逝去的是岁月,不逝的是深深的师生情、慈母情,彰显的是一位教师的博大情怀,诠释的是一位党员的忠诚本色。

“‘微学校’同样能办出大特色!”

校园特色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蔡校长立足于本土文化,融合麻家渡镇独有的十星文化、红色文化、绿松石文化,确立“堵河剪纸”为“一校一品”校园特色文化品牌。

民间剪纸艺人喻少贞奶奶,家住麻家渡镇柿树坪村,1942年开始跟母亲汪玉洁学习剪纸艺术。每到农闲季节,便坐下来练习剪纸,经常给别人剪过年、办喜事时贴的东西,擅长剪花鸟、人物、文字等,技法细腻、柔美、清秀、整洁。她的剪纸技艺日臻成熟,其剪纸作品线条流畅,形态逼真,并灵活地结合地域文化、时代特征自主创新,其中《梅兰竹菊》、《春夏秋冬》、《女娲补天》、《福娃》等300余幅作品,先后被省、市、县文化部门和民间爱好者收藏。她还被评为湖北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剪纸传承人”。喻少贞奶奶生前曾多次到学校上剪纸课,培养教师剪纸能手,指导学生学习剪纸。

麻家渡柿树坪小学的快乐剪纸,基本形成了“有计划、有课表、有场所、有教师、有教材、有活动”的良好局面。班级文化、廊道文化等处处润泽剪纸文化。开发的《文明伴我行》德育系列和《飞舞的剪刀》剪纸艺术两本教材,特别是《飞舞的剪刀》这本教材循环使用,学生人手一本,学生在家对着教材上的指导方法就可以开展剪纸活动。

“每个孩子都重要”,这是蔡校长经常说的一句话。“村小”的孩子们,也许享受不到城里和中心集镇学校的优质资源,但他们一样享有接受更好教育的权利,一样可以享受学习的快乐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学校根据自身条件积极改变固有的教育态势,发掘每个孩子的潜能,营造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环境,让每个孩子都感到“我是重要的”。人人学剪纸,个个讲文明。做有德的柿小人、做感恩的柿小人、做有理想的柿小人、做文明礼貌的柿小人,比学赶帮,蔚然成风。如今,校园美如画,学生乐开花,学校名师多,群众信得过,已成新常态。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419人,9个教学班(包括三个幼儿班),平均班额47人;专任教师17人,其中本科学历7人,专科以上学历6人,中师学历4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在市县乡镇的多次师生比赛中,学校成绩斐然,获得了各级领导和学生家长的高度认可。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决策者和管理者,是学校领导集体的带头人。通过几年的耕耘与学习,柿树坪小学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突围,完成了美丽的‘蝶变’,成为全镇‘村小’的一面旗帜。”麻家渡镇中心学校校长方佼这样评价蔡春芳。

“今后,我将继续坚持把学校办成校园美、校风正、质量优、特色显的特色学校、示范学校、品牌学校。让学校成为师生舒心、家长安心、社会放心的安全校园、文明校园、幸福校园。”蔡春芳校长自信满满。◇

猜你喜欢

柿树村小剪纸
中秋月下有忆
柿树
柿树的温柔
剪纸
马鞍山市九村小学
桃源的柿树
村小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
剪纸
剪纸
村小消失后对农村文明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