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开课“表演”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2018-03-26重庆市长寿区教师进修学校袁小梅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表演评议公开课

□文/重庆市长寿区教师进修学校 袁小梅

公开课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调查显示,目前91.7%的中小学教师都担任过公开课的执教任务。各地区教育主管也将执教区(县)级及以上的公开课作为教师评职评优的基本条件。但公开课的“表演”现象却长期困扰着人们对公开课的认识。一方面学界认为“作秀”或“表演”性的公开课使教学的理想追求变成了虚假的表层摆设。另一方面,大部分中小学教师仍然积极参与公开课的执教和观摩,对公开课的“表演”现象并不十分反感。

“表演”一直是研究者们欲罢不能的话题。学界对公开课“表演”现象已有研究,都是基于公开课问题的思辨和诉求。在此,笔者对中小学公开课的“表演”现象进行调查,探析公开课“去表演”的活动走向,试与同仁商榷。

一、对公开课“表演”现象的调查

(一)执教者充分展示教学技能

调查显示,89.4%的老师认为公开课“要展示执教者的教学技能”, 90.2%教师认为公开课“是教学技能的展示课”。在公开课前,执教者解读教学内容、精炼课堂语言、提升多媒体的应用能力、美化板书设计、流程化教学活动、预设教学效果等,精心打磨自身的教学技能。在公开课教学中,执教者便将这些技能充分展示给观摩者、评价者,努力发挥公开课的“技能展示”作用。

(二)观摩者侧重关注教学技能

调查显示,97.8%的教师关注公开课“教学技能的使用”。在观摩公开课时,教师们侧重关注执教者的教学技能,以便能够运用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为迎合观摩者的观课需求,执教者便在公开课中运用自己的教学技能不断翻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三)评议者偏重于教师的教学技能

调查显示,87.3%的教师认为,对一堂公开课的评价“主要是关注教师的技能和教法”,81.0%的教师认为,“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是“考评教师的教学能力”的主要主要依据。目前人们对一节公开课的评价都偏重于执教者的教学行为,尤其关注教学技能的熟练和教学方法的使用。尽管在问卷中仍有80.5%的教师表示关注公开课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观念,但在开展公开课评议时,却极少有教师讨论课堂的教学理念和执教者的价值观念。

“表演”就是表演者运用形体动作、表情和语言等表现角色形象的行为。上述三个方面,执教者的教学行为、观课者的侧重关注、评价者的偏重评议,都聚焦在课堂教学技能方面。这种充分展示教学技能的公开课教学必然呈现出“表演”和“作秀”的现象——执教者用语言、形体和动作去表演课堂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使课堂缺乏学生学习的真实性、师生交往的互动性和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这种侧重教师教学技能的公开课观摩、研讨必然促使执教者的“表演”技能愈加精湛。执教者、观摩者和评价者共同助长了公开课展示、关注、评议“表演”的现象。所以部分教师认为,公开课就是“表演课”。

二、对公开课“表演”现象的分析

对公开课“表演”的原因有多种分析。已有的观点认为:一是受功利驱动,执教者呈现虚假的课堂,二是公开课承载了太多的功能,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变异现象。笔者认为,公开课“表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公开课教学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真实关注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师依据学情使用适切的教学技能、方法,促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获得发展。但调查显示,13.7%的公开课在课前“了解班级学生的学情”,3.5%的公开课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教学设计”,19.6%的公开课进行“学生在课堂中参与度的测评”,3.4%的公开课进行了“学生学习效果的测评”。在公开课教学中,无论是执教者的课前准备,亦或是教学过程,学情分析形同虚设,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生成性和学习效果几乎不受关注,于是教学内容被流程化、学生的学习活动被预设或标准化,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个人的“技能展示”。有时学生还被要求预先完成学习任务,以便在公开课上配合教师进行“技能展示”。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公开课教学也一直在实践领域中不断的探索。从学生轮流答问,到小组分工合作,再到师生对话交流在形式喧嚣的公开课堂里,由于执教者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真实关注,缺少对学情的充分了解和教学过程的动态分析,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只是身体在场,学习主体性受教师教学技能的控制和支配。于是,课堂教学只是教师的技能“表演”。这种“表演”在观课和评课中也被认可和接受。

(二)公开课观摩缺乏基于科学的观摩工具

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调查显示,85.3%公开课在课前进行“说课”,让观摩教师了解执教者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基本的教学活动等,但是10.4%的公开课设计了观察量表或者具体的观察点。教师在观摩执教者的教学活动时,缺少对观察点的细化的科学的观课工具,只是凭借听和看的感官去理解课堂,观看执教者的教学行为,尤其关注教学技能的熟练和教学方法的使用。尽管在问卷中仍有80.5%的教师表示关注公开课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观念,由于缺乏观课的量化数据,在开展公开课评议时,却极少有教师讨论课堂的教学理念和执教者的价值观念。这样的教学观摩,使公开课的“表演”从执教者的行为,延伸到观摩者的片面关注。

公开课既包含一节公开的课堂,也包含对这节课(课例)进行教学研讨的活动。公开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执教者尝试的完整课例进行观察,以此开展教学中的诸问题研讨。有效的教学研讨应是基于教学效果的分析。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包括教师、学生、教学情境、师生互动等等要素、结构和文化。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只是课堂教学中影响教学效果的教师行为活动。

(三)公开研讨课缺乏对日常教学问题的主题关注

公开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执教者尝试的完整课例进行观察,以此开展对日常教学中诸问题的研讨。但调查显示,26.4%的公开课有“解决日常教学问题的研讨主题”(实际活动中有很多研讨主题也是形同虚设,讨论的话题无边无际),87.3%的教师认为,对一堂公开课的评价“主要是关注教师的技能和教法”,81.0%的教师认为,“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是“考评教师的教学能力”的主要主要依据。目前人们对一节公开课的评价都偏重于执教者的教学行为,尤其关注教学技能的熟练和教学方法的使用。

在公开课活动中,缺少针对日常教学问题的研讨主题,缺少学生的学习效果测评,观摩和评议就缺乏针对性和参考值,于是,在传统的“教师中心”影响下,观摩者和评价者就侧重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尤其关注教师的教学技能。

有效的教学研讨应是基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分析。而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包括教学风格、学情、教学情境、师生互动等等要素和结构。这些要素和结构在日常教学中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教学效果的发生。由于公开课研讨缺乏对日常教学问题的主题关注,不能聚焦于日常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就无法从影响学习效果的诸因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素,无法触及课堂教学技能展示的教学理念和价值取向,从而助长并繁衍了公开课中“技能表演”的现象。在“技能表演”中,执教者和观摩者的教学技能也获得了专业发展。

三、当前公开课“去表演”的活动走向

“表演”使课堂教学缺少学生学习的生成性,使教学研讨成为“虚假的表层摆设”。因此,当前公开课应当致力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真实关注,在基于日常教学问题的主题研讨中开展“去表演”活动,回归公开课的精神实质。

(一)执教者真实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学是师生交往的行为活动。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引发并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因此,当前公开课活动应当致力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真实关注。一是执教者在教学准备中应当熟悉和了解日常教学中的班级学情,包括学生对教学相关内容的认知水平、认知心理和学习方式等等,选择适宜该班级学生学习的教学技能开展教学。二是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预设,助推学生的学习接近最近发展区,实现课堂教与学的生成。三是在观课和评课环节,观摩教师应当依据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行为和学习效果,对执教者的教学技能进行观察和评析。总之,在教学、观摩、评议环节,学生的学习状态都要进入公开课活动的场域。教学活动不能是教师技能的“表演”,公开课研讨不仅仅观摩、评议教学技能的“表演”。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公开课的教学、观摩、评议环节都不可忽视。

(二)评议者针对日常教学中的问题开展主题研讨

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只是课堂教学中影响教学效果一个因素。因此,公开课的评议活动应当开展主题研讨,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研讨日常教学中的问题。首先是针对日常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公开课的研讨主题,并贯穿在公开课的教学、观摩和评议活动中。其次是为提升教学效果,逐步深入日常教学问题的研究,推进公开课的研讨主题序列化,引领教师深入课堂文化内部结构和要素的认识。三是开展研讨主题的专题研究,从完整的课例中挖掘课堂文化的丰富内涵,探寻课堂教学的理念和价值观念。总之,公开课不能是教学技能的呈现、观摩、评议,应当基于日常教学问题开展主题研讨,探寻课堂教学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在教学/研讨中促进教师专业技能、专业情感和专业理念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表演评议公开课
南京市集中“检视”三方评议
难忘的两次评议活动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创新评议形式 提高评议实效
第一次公开课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理解与探析
歌剧《原野》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及表演技巧研究
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意义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