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背景下依兰苏村乡村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

2018-03-26

山西建筑 2018年6期
关键词:依兰锡伯锡伯族

张 肇 林

(辽宁丹东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辽宁 丹东 118000)

0 引言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这是2017年末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指出的重要会议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

在此背景下,村庄的规划建设将迎来新一轮的振兴。村庄的规划与建设根本是服务于村民,振兴农村产业。如何做到尽善尽美,不仅考验各级领导的智慧,同样也考验着参与规划和建设实施的技术人员。历史的实例告诫我们不能以牺牲生态资源的代价换取村庄经济的崛起,不能抛弃乡土文化而盲目的追求现代城市文明。乡村特有的文化应与产业同发展,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是时代的要求。

笔者在村庄规划设计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期望在振兴发展村庄经济的过程中,保存、发扬和传承好乡村特有的文化,使文化造福于民,服务于产业,从而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品质,营造出适合北方乡村发展的模式。

1 乡村文化的发掘与传承

1.1 乡村文化重要意义

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演化并发展起来的基础文化。道德情感和社会心理、风俗习惯和是非标准、行为方式和理想追求等,都是乡村文化的基本体现。以口口相传、以身施教的方式慢慢影响着代代乡民,体现了乡民的处事基本原则、向往以及对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认知等,是乡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

1.2 文化的传承是村民的精神的延续

相对于城市的喧嚣与多变,乡村则赋有更多的诗情画意。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永恒的价值和传统都是城市文化所不具有的。在高速城市化背景下,形态上的乡村正在萎缩,也危及到了乡村文化。如何保护、挖掘和传承乡村文化,使其丰韵而珍贵,是我们不容推卸的使命。乡村文化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物质需求外的精神延续。

2 乡村文化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2.1 乡村文化是产业的引擎

构建乡村文化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抓手,乡村产业的发展是带动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引擎。提高村民文化意识、凸显乡村文化个性是在现代农业化发展中强调的精神文明建设需求;乡村文化建设中,个体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建设的重点;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尽管发展历史悠久,但乡村文化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是大的历史背景下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的时代课题。

2.2 乡村产业文化的逻辑关系

乡村产业是带动乡民致富的根本,但离开了文化,产业缺乏立根之本。信息时代中,产业与文化的联动是建设特色乡村经济的捷径。岁月蹉跎,但历史的记忆仍能散发出优雅的光芒,我们能从乡村文化记忆中领略最朴实的原始风。为了挽留我们将消失的回忆,我们即刻要行动的就是唤起全民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和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让其成为推动乡村生态经济建设发展的力量。

3 “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在生态背景下的实践

3.1 东港依兰苏村的概况

依兰苏村位于丹东市辖东港市椅圈镇中部,全村地域面积约7.6 km2,耕地面积5 760亩。依兰苏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村,由汉族、锡伯族、蒙古族、满族四个民族组成。全村总户数543户,人口1 655人。全村共分为9个村民组,村民除了从事水稻、玉米、水果等生产外,草莓生产已经成为当前全村村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优质肥沃的土地摘种“99”草莓,其草莓面积已达到2 000亩以上。

3.2 现状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3.2.1村庄布局分散,土地集约利用率低

现状村庄建设用地较分散,沿村内几条村干路布置,分散布局在丹大高速公路两侧,人均占地面积大,土地使用浪费。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人口呈现逐年减少现象,村庄农房空置率较高,破败的房屋在发展落后的村民组较多。

3.2.2公共设施不完备,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村委会所在地部分休闲活动场所较少,无文娱活动设施。村庄无幼儿园、快递公司、集贸市场、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幸福院。村民组之间的道路,已沥青硬化,并配有太阳能路灯。但巷路基本上为土路,尚未硬化,影响村民日常出行。村庄无公共厕所,大部分村民未改厕。露天垃圾收集池,污染现象严重。村内无排水设施,随意排放。给水、供电、电信、通信、燃气等设施及相关管线还未形成系统配置。锡伯族文化广场、龙母架锡伯族风情一条街、民俗馆、锡伯农家乐及锡伯族特色村庄旅游产业尚未形成。

各国学者对于乡村旅游的起源地是在欧洲四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还是法国或英国之间有不同争论[2],法国较早出现乡村住宿、农家生活体验、休闲接待等旅游活动,大多数学者都认同法国是乡村旅游的起源地与成熟地[3]332-342。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学界目前仍未取得一致结论,但乡村旅游具备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当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二是利用乡村基础设施和遗产资源作为住宿设施和景点[4],即具有“乡村性”,这一说法是被普遍接受的。

3.2.3优势发展条件分析

丹大高速公路横贯境内,丹大高铁在村庄南部通过,距鹤大线国家二级公路(201国道)约8 km。乡道兴五线从南到北穿越整个村域,乡道依于线连接东部村域,周边距大连、丹东、本溪、鞍山等城市均在200 km之间,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捷。环境资源优势丰富:村庄自然环境良好,大部分为草莓大棚、水稻田、林地和果园,村庄东部的干渠通过丰收的水稻田与林地围合的村庄具有浓郁的乡土田园风韵。优质的马家岗草莓、九九品牌草莓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采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开发农业及农业度假项目。

锡伯族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和宝贵资源。依兰苏村具有锡伯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已建的龙母宫、锡伯风情一条街、依兰苏锡伯族文化广场、民俗馆、锡伯风情农家乐,对发展锡伯族旅游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3 规划的构思、理念和框架

3.3.1规划的构思

上位规划《东港市椅圈镇总体规划(2013—2030)》对依兰苏村发展定位:位于兴五线发展的纵向经济发展次轴上,位于北部高效农业及设施农业区,重点发展有机稻米、荷兰黄瓜、草莓等绿色果品产业。依兰苏村是典型的辽东地区较少数民族锡伯族的聚居区,该区域具有典型代表性,虽然村民组分散布局、产业发展薄弱、单一的农业种植,但是原汁原味的生态环境、淳朴的民风、富有地域特色的锡伯风情、乡村锡伯族风情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规划依兰苏村的性质为:辽宁省东部地区的锡伯族特色村庄。村庄以发展乡村锡伯族风情旅游、高效农业及设施农业、依兰苏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锡伯族特色村庄。

以“环境、生态、宜居、和谐、锡伯特色”,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锡伯村庄”的要求。以乡村科学发展为统领,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农房建设管理要求和村庄整治项目为主,突出锡伯特色村庄,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依据规划目标,充分利用村域的自然生态资源、民族文化因素以及优势的生态产业。规划提出“山青水绿稻花香,田沃林茂果蔬强,锡伯文化民族昂,生态产业家国旺”的规划理念。设计中强调文化保护与生态产业共促原则,打造生态文化品牌产业链,生态性、品位性、文化性和谐共存。

3.3.3规划的基本框架

村庄规划由一个服务核心,两条主要发展轴,三条生态绿带,四个居民点。多个农家旅游片区、锡伯族文化片区、农林片区有机蔓延联系各功能片区。形成“一心,两轴,三带,四点”的片区绿色基底渗透的空间结构。

“一核心”:以油坊依兰苏村委会为核心的公共活动区。“两轴”:以兴五线为基础的南北向主要发展轴线;以依于线、龙母线为基础的东西向次要发展轴线。“三条生态绿带”:以城门山、马家岗、孟家堡子岗为主的三个山岗的绿色生态廊道。“四个居民点”龙母架居民点:体现锡伯历史文化风情;孟家堡居民点:体现辽宁东部传统乡村风貌;城门山居民点:体现锡伯村寨风貌;邱家坨子居民点:体现锡伯古民居风貌。“多片区”包括多个草莓园集中片区、多个稻田画片区、多个蔬菜基地片区。“绿色基地渗透”规划保留村域内的农林种植地,并抽取农林用地的肌理,形成整个村域的生态基底向各功能组团片区渗透,形成生态基底网络,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体系。

3.4 文化拓展与产业发展

3.4.1文化旅游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旅游定位主要形式有锡伯文化体验、宗教参观、锡伯古城参观、自然景观欣赏和户外拓展、锡伯骑射稻田画体验、锡伯花海参观。

旅游总体布局“一心三轴十二景”,一心即位于油坊的依兰苏乡村旅游、文化服务中心、锡伯族餐饮一条街;三轴即为村域南北、东西、环形3条旅游线路。通过对依兰苏村锡伯族村庄旅游要素整合打造,通过吃、住、行、游、娱感受辽东地区锡伯族特色。

3.4.2产业发展的方向与机制

生态保护是旅游开发与策划的前提,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强调对自然原生态的保护,不过多人为干预环境。建设景区设施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的要求,按村庄景区旅游专项进行开发,禁止占用基本农田,防止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加快锡伯族文化建设,架起锡伯族文化艺术通向旅游文化市场的桥梁,让锡伯族文化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新亮点,打开文化产业化的新思路。把锡伯族语言融入到村小学教学,组建锡伯族艺术团队,建设锡伯族文化演艺中心,为文化旅游产业奠定基础。

依兰苏村应结合特色蔬果采摘园,设置特色服务接待设施。同时,对旅游要素资源进行整合。增加观景点和景观廊道建设。鼓励农民,以土地、景观农业、房屋等入股或连锁经营,通过股份制、公司+农户等多种模式,让贫困户脱贫致富,确实保障旅游扶贫投资的稳步发展。

3.4.3产业的发展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特色设施农业种植要积极引育,与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寻求技术指导和帮助。同时加强与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定向合作,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成立村庄水稻、草莓、果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合作社规模、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

让文化发挥特有机制,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同时服务于产业。以锡伯族特色村庄建设为契机,组建依兰苏乡村锡伯风情旅游公司,聘请专业人员经营,实现股份化经营。同时,更好的让村民享受到村庄文化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4 结语

国家民委、省市民委的主要领导对锡伯族村庄发展十分关切,多次到村指导工作,并对依兰苏锡伯族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宝贵意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如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是新时期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纲领。本文通过具体的村庄规划,总结梳理设计过程中的不足,期望在今后的村庄规划设计工作中积累经验。

[1] 孟繁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精细化设计[J].规划师,2014,30(3):17-21.

[2] 张宁波.山水·田园·人居[J].规划师,2014,30(2):66-72.

[3] 东港市椅圈镇依兰苏村锡伯族村庄规划(2016—2030)[Z].

猜你喜欢

依兰锡伯锡伯族
依兰—伊通断裂带黑龙江段构造运动特征
锡伯语与蒙古语辅音对应关系分析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锡伯族民歌
印刷体锡伯文图像数据集的构建
锡伯族“贝伦舞”的舞目与词义辨析
谁投我一票
跨域反哺中的锡伯族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调查研究——以兴隆台锡伯族学校为个案
黑龙江省东部依兰地区金沟花岗岩的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伏龙之地 古城依兰
自治区民语委(翻译局)科研基地:新疆锡伯语言文字研究中心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