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失败的下海经历
2018-03-26赵德铭
文/赵德铭
1991年,我所在的企业越来越不景气,快半年都发不出工资,而我的小儿子正在上大学。我想,且不说自己的生计问题,最起码得保证小儿子的最低生活费用吧。可钱从哪儿来?正在我苦思冥想之时,工厂里出台了一项政策:职工个人可以办“停薪留职”,“下海”自己去创业。如果创业成功,办理离厂手续,如果不成功,还可以再回厂工作。我觉得这是个没有风险的“双保险”政策,于是便“停薪留职”后“下海”了。
“下海”干什么?我事先并未想好。在城市创业,一无地盘,二无资金,肯定不行。那在农村行不行呢?因为我回商州老家探望老母亲时,见家乡许多人都在种天麻、种木耳、种药材、养蘑菇等,成本小,利润大,干脆我回老家试一试吧。
我刚回到商州老家,乡亲们就问我说,又回来看你妈了。我笑着对乡亲们说,在工厂里没活干,发不了工资,这次回来和你们一样,种天麻,种木耳……乡亲们一听都笑了,你在外边工作这么多年,对种植一窍不通,咋搞种植?再说你还能下得了这个苦?乡亲们一副不相信的样子。
我首先用母亲的承包地试种天麻。因为经常向那些种过天麻的老农请教,我觉得种天麻比较简单而且收益较高。我先将母亲承包地山林中的青冈树砍下来,用锯子锯成2尺长的作为种天麻的“天麻棒”,然后再在“天麻棒”上用钻头打上眼,撒进天麻种子,埋在沙土中。我计算了一下,我种了一分地的天麻,按照种天麻老农的说法,能收70斤天麻,当时每斤6元,能卖400多元,相当于我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如果试验成功,我可以扩大到一亩,收获后也就大约相当于我一年的工资。但是辛苦了大半年之后,我把“天麻棒”挖出来时,却见“天麻棒”上大部分都没有生长出天麻,极少数“天麻棒”虽生长出了天麻,却个头极小,根本就无法出售。我只好又去请教种天麻的老农,他说可能天麻种子有问题,具体是什么原因,他也说不清楚。我心里明白,人家不愿将自己种天麻的“绝技”都告诉我,如果我学会了种天麻,对他的种植和出售将会带来竞争性的负面影响。最后,我只好放弃了种天麻。
接着,我又开始试种木耳。我专门到一家比较熟悉的乡亲种木耳的地方去看了。他把青冈树锯成1米长的“木耳棒”,在“木耳棒”上打上眼,撒进木耳种子,和种天麻的方法基本相同。然后搭一个三角架子,将“木耳棒”斜靠在三角架上,放在山沟旁,让它自然生长,如遇天旱,还要不时地为“木耳棒”浇水,使“木耳棒”一直保持在潮湿的状态。我回来后,就照着这位种木耳乡亲的做法,学着种木耳。在放置木耳架时,我寻思,不是要长期阴暗潮湿吗?正好我们老家屋子旁边就有一条小溪流,长年溪水不断,将木耳架放在小溪流边,既潮湿,天旱时也好浇水,不是一举两得吗?可让我没有料到的是,小溪流中的蜗牛纷纷爬上了木耳架,并在木耳架上安营扎寨,生儿育女,占据了木耳生长的所有空间。我请种木耳的乡亲来看后,他说我把“木耳架”放错地方了,蜗牛是木耳的最大害虫,你这“木耳架”已经被蜗牛毁了,种不成了,应重用青冈树做“木耳架”,将“木耳架”放在半阳半阴的山沟靠山坡处。重新做“木耳架”,一切都得重来,谈何容易!我不得不再次放弃。
种天麻、木耳失败后,我又去请教一些搞种植业的乡亲,乡亲们建议我种黄姜。乡亲们告诉我说,黄姜是一种中药材,能治多种疾病,政府大力倡导农民大面积种植哩。种黄姜像种洋芋一样,除了锄锄地,除除草之外,其他你就不用管了,很简单。春季种,秋季收,收后有西安药厂或药材公司来收购,在当地就卖了。我听后觉得种黄姜不错,就将母亲的两亩地全部种成了黄姜。黄姜长势很好,据种植黄姜的乡亲估计,我种的二亩地黄姜,大概能收获3000多斤,当时鲜黄姜价是每斤0.5元,计算下来能买1500元哩!但让我感到沮丧的是,到了秋天的收购季节,乡亲们望眼欲穿,却盼不来收购商,有些种黄姜的乡亲,干脆就让黄姜烂在了地里,因为挖黄姜还得出钱雇人去挖。我一看这阵势,也只能让黄姜烂在了地里。
从这3次种植失败中,使我感悟到:许多事往往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下海”要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而定,盲目“下海”,不仅在“大海”里无所适从,还要一次又一次地喝进苦涩的“海水”。好在我为自己留了“退路”,在“大海”里胡扑腾了一阵后连忙“上岸”,回到了自己原来的企业,与企业共呼吸,同命运,危难共度,直到在企业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