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者饭堂”成为居家养老新亮点

2018-03-26青青

金秋 2018年23期
关键词:饭堂长者广州市

文/青青

主持人/鹿儿 关注邮箱:jinqiuluer@126.com

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人已达2.41亿人,占总人口比重17.3%。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养老成为备受关注的民生大事。

养老问题包括衣、食、住、行、医等各方面,可谓千头万绪,其中吃饭问题当属首位。随着老人年龄的增大,买菜、做饭、洗碗等繁琐家务日益成为负担,求助子女很多时候也不现实,老人做饭难、吃饭难,成为不少地方一个棘手的问题。

为了化解这一居家养老中的“痛点”,广州市率先尝试“长者饭堂”,扎扎实实推进以“大配餐”为重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目前,952个“长者饭堂”遍及基层社区,惠及150余万老人。老人不用买菜、不用做饭,出门走几步路,就能吃上一顿香喷喷的午餐。老人吃得放心,子女家人忙起事业来自然也更加安心。可以说,这一做法为居家养老初步烹出了一道“标准餐”,值得向全社会推广。

9元标准午餐,温暖150万老人

2016年春节后,每个工作日的中午,居住在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道的刘宗炎老人都会从居住的三楼下来,然后走上十分钟,到六榕街“长者饭堂”吃饭,风雨无阻。

像刘宗炎老人一样来吃饭的老人很多。长者饭堂的饭菜以蒸煮为主,少油少盐,营养健康,软糯可口。刘宗炎爱吃榨菜蒸肉饼、莴笋炒鱼松、白灼时蔬、虫草花炖鸡汤,两荤一素只要9元钱,味道可口又划算。在老年人口近20%的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道,“长者饭堂”有时一天能接到近300人订餐。

更让刘宗炎舒心的是,他刚坐定,志愿者就把饭菜端到面前,刘宗炎吃得很香,吃完一碗后,又去加了米饭。吃完饭,还能和相熟的老邻居、好友聊聊天。

刘宗炎时年86岁,儿子、儿媳都是医生,平常工作很忙。早几年,他还是一个人在家做饭,有一次忘了关煤气,差点引起火灾,儿子不放心,中午哪怕给他叫外卖,也不再让父亲做饭了。自从有了“长者饭堂”,刘宗炎可称心了,工作日的午餐都是在这里解决。他说:“在这里吃饭,孩子们很放心,不仅饭菜香喷喷的,健康卫生,为老人们服务的志愿者也很热情,人老了不就图一个舒心嘛!”

“长者饭堂”对这些经历了风风雨雨的老人非常贴心,饭店张贴的备忘栏细致地记录了用餐老人的种种忌口。开饭前,有志愿者教老人们做手指操,很多老人长期在饭堂吃饭,有了自己固定的位置,“饭友”们坐在一起说说笑笑,热闹非常。

吃饭之余,“长者饭堂”更是老人精神交流的“阵地”,他们在这里吃出了另一重“味道”。在家里,一个人很孤独,饭堂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里能认识很多朋友,一起聊聊天,心情也变好了,这也是刘宗炎喜欢来这里的原因。

在这里因吃饭结缘变成朋友的,还有很多。坐在长者饭堂靠窗位置一张圆桌前吃饭的“姐妹团”,原本是互不相识的8位老人,她们通过吃饭时聊天,拉家常,慢慢变成了无话不谈的“老闺蜜”,这8位老姐妹不但聊些家长里短的话题,还互相切磋“女红”。65岁的林洁贞向一位老姐妹学会了用丝网花做工艺品,做成后老人们结伴义卖,筹得的款项全部捐赠给孤寡老人,也算为同龄人献上一份爱心。

更让老人们暖心的是,每逢节假日,“长者饭堂”都会组织空巢、独居老人包饺子、做汤圆。有时,还会为老人办一场热热闹闹的生日会。

2018年5月6日中午,76岁的独居老人郑东生来到饭堂,刚在熟悉的位置坐下,几个志愿者就提着蛋糕来到他面前,志愿者们打开蛋糕,插上蜡烛,给郑东生戴上寿星帽,祝他76岁生日快乐,一个女孩还甜甜地请他给自己许个愿,在座的其他老人见状,都自发地鼓起掌来,齐声唱着:“祝您生日快乐!”

在这欢乐祥和的氛围里,郑东生的眼圈湿润了,他的一双儿女定居在海外,一年才能回来一次,老伴去世早,他一个人独居在家,过着孤灯冷月的日子,每年的生日基本都是一个人度过的。没想到“长者饭堂”这么有心,竟把他的生日记了下来,给了他一个热闹欢乐的生日仪式。郑东生觉得,“长者饭堂”就是他的精神家园,在这里,他结识了不少老朋友,每天的午餐时光都是他最快乐的时刻。

家住广州黄华路黄华塘社区的陈祝萍今年60岁,已经退休在家。她面对的不仅是自己的养老问题,还要照顾85岁的老母亲。母亲两次骨折后卧病在床,她去外面买菜不是很放心,怕老人一个人在家有什么事儿。自从小区有了长者饭堂,她开始去饭堂打饭,打个饭几分钟,很方便,价格又便宜,可以说,长者饭堂解决了她的大问题。

自我“造血”才能可持续发展

截至2018年4月,广州全市共设有“长者饭堂”952个,实现街道、村居全覆盖,惠及150余万老人。

看似一顿不起眼的老人午餐,背后牵涉的问题却不少。这些独居、空巢、失能老人的饭在社区吃,钱由谁来出?养老,政府负有重要责任,但政府的职责亦有边界。“长者饭堂”是新兴事物,瞄准了居家养老的需求痛点,关键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做成一个纯慈善工程,全靠政府,再有钱的财政也吃不消;全靠老人掏腰包,则和叫外卖没有什么区别,失去了“养老”本意。

面对这样的情况,广州市有关部门通过很多具体、细微的制度设计,在政府、社区和老人之间搭建了基本合理的责任共担机制。“长者饭堂”的餐费标准普遍是每顿12元,按照“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掏一点”的办法“众筹”。各区财政补贴的力度有所不同,但老人自付基本都在6-8元之间,对比市场价格可以说物超所值,负担也基本在老人可承受范围内,参与配餐的企业基本可以做到盈亏平衡。

2016年春节后,广州市政府出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创新试点方案》《长者助餐配餐服务指引》等文件,要求在市中心城区步行10分钟至15分钟范围、外围城区20分钟至25分钟范围建设助餐配餐服务网络。

广州市出台的这些制度确保了财政、食药监、人社、卫计等部门各司其职,多方合力把好事办好办长久。广州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王福军认为,如果不打通各部门梗阻,仅一项食品安全问题就可能让老人配餐服务“夭折”。

在越秀区六榕街“长者饭堂”的黑板墙上,记下了每一位捐赠者的名字,善款在100元至2000元之间,捐赠物包括粮油等物资。这是广州积极引入公益慈善、志愿服务资源参与助老用餐服务的缩影,让长者饭堂以“保本微利”的标准,实现自我造血和可持续发展。

广州市民政局福利处处长陈忠文算了笔账,一顿饭餐标为15元,企业需要让利3元,政府每餐补贴3元,再加上慈善捐赠,老人支付9元左右,贫困老人则免费享用。

台资企业“家乐缘”是广州一家主要面向写字楼白领快餐需求的餐饮公司,承担了广州7个街道的10余个“长者饭堂”的配餐服务。每临近午饭时间,广州天河区“家乐缘”餐饮店便会迎来一批老年客户,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任意挑选食物。部分门店还专门开设了老人用餐区,他们的用餐时间会更早一些,实现跟白领错峰用餐,面向白领的一份普通快餐盈利三四元,老人餐利润则控制在5角到1元。

为了把钱用在刀刃上,把老人配餐控制在财力可负担的范围,从2016年开始,广州市拨款1亿元主要用于设施设备购买、场地装修、网络建设和就餐补贴,政府资金起到了引导作用和示范效应。

在“长者饭堂”项目的推进中,广州市有关部门在原有的1460个星光老年之家和188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提升了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政府在养老助餐配餐工程上没有实行大包大揽,而是以街道为单位充分调动辖区社会资源,整个配餐工程85%由社会力量支撑。

与此同时,广州还开放“大配餐”服务平台,将政府举办的“长者饭堂”委托给企业或社会组织运营,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成为提供助餐配餐服务的主体。“饿了么”送餐平台在APP上开设老人餐厅专区,并在越秀区建设街试点配备孝老骑手免费为辖区老人送餐,这样一来,“饿了么”锁定了新的老年群体,实现了客户群体的突破。

如今,长者饭堂在广州经过口口相传,已成为老年人心中切切实实、接地气的民心工程。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关心老人的今天,就是关心我们的明天。广州市政府以“长者饭堂”为抓手,探索政府、社会、社区、老人职责共担、各得其所的居家养老模式,是老龄化社会的创新模式,这种居家养老模式值得向全社会推广。

猜你喜欢

饭堂长者广州市
麓湖春天观景
广州市岭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饭 堂
广州市一元文化有限公司
广州市中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大象“长者”会把生态知识传给下一代
奔往饭堂的路上
——长者的期盼">"老博会"剪影
——长者的期盼
饭堂打拼记
一代儒将的长者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