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造梦筑家,长梦当歌

2018-03-25彭品荣

出版广角 2018年22期
关键词:我们仨客栈杨绛

【摘要】 杨绛先生的长篇叙事散文《我们仨》由“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着我们仨”三个部分构成,其中,梦和家是她着意刻画的两个中心意象,一虚一实建构起亦幻亦真的叙事空间。《我们仨》借梦言家的言说方式将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知识分子家庭的精神立场、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展现在世人眼前。

【关  键  词】《我们仨》;梦;家;叙事空间;言说方式

【作者单位】彭品荣,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基金项目】2018年度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课题“梦里梦外,智慧人生——中国当代女性作家梦幻叙事的文化情韵”(ZGKY2018011)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236【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22.031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经历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媛离世后,在92岁高龄回望自己生命历程的长篇叙事散文。《我们仨》在文本叙事结构上以第一部分的一个真实“老人梦” 引出第二部分“万里长梦”, 第三部分回忆“人生如梦”般“我们仨”的故事,梦里家里、亦幻亦真,借梦言家,“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一、虚笔造梦,以梦写情,情真意切

《我们仨》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写了一个真实梦,这时,梦充当文章引子。在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中,杨绛先生重点以虚笔造梦,写幻境,抒真情,以梦幻的形式道尽丈夫与女儿生病、逝世的过程点滴,心情起伏的情感经历。

1.以梦的形态再现情感的形态

梦本是虚幻缥缈、无头无尾和无法触摸的,《我们仨》中,梦的形态是丰富多彩的,隨着亲人的病情变化而变化,杨绛先生赋予梦以重量、感觉、动作和长度。梦是有重量的,“我们仨”在古驿道311号小船相聚时是轻灵的梦,女儿生病时, “梦很劳累、很沉重”。 梦是有感觉的,“梦很疲劳”“连夜做噩梦”,甚至会梦魇,女儿去世时,“满腔满腹的痛变了一个痛梦”。梦可以行走,作者从女儿住的医院赶到西石槽,又回到三里河寓所,停在自己的床头,“我的梦已经像粘了泥的杨花飞不起来了”。梦是有长度的,“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直到丈夫去世,这个万里长梦才醒来。这是清醒的梦者最真实的心理状态、意识活动描述。

散文在叙事空间架构时以梦入书并架构全文,易于情感的自由流动。第二部分“万里长梦”的时空架构可分为两个部分,白天船上和夜晚客栈的梦里,建构了一个个梦中梦的情境。白天,“我”通过神秘而阴森的古驿道奔走于客栈和311号小船之间,照料生病的丈夫;晚上躺在客栈的床上,梦带着“我”寻找女儿的足迹、身影,在梦中听着女儿诉说着对父母的担心和爱恋。

“我”初次在小船上看到丈夫,“他紧抿着嘴唇,眼睛里还噙着些泪,脸上有一道泪痕”“面容显得十分憔悴”“眼镜没了”“鞋没了”,这里并没有过多写“我”的心理或情绪,但是读者可以看出作者对丈夫的担忧。初次,“我”在梦中梦里见到女儿在西石槽婆家,女儿、她婆婆、女婿,三人在吃饭谈话,“我依傍着阿圆,听着他们谈话”,后来女儿备课到深夜。这一段的叙述极为平静,“我”内心对女儿是安心而又无能为力的。

再次回到船上,“我”见到丈夫,“他神情已安定,只是面容很憔悴,一下子瘦了很多”,陪着丈夫聊着梦中关于女儿的点滴,此刻,“我”内心安顿了。再次梦见女儿时,女婿给女儿后颈贴了膏药,“我”不敢相信,不敢问,也不敢对丈夫讲述,害怕、恐惧在这里得到了无言的表露。

再往后,该书重点讲述了梦中梦里女儿住院、病房情形、女儿病情恶化、病友关照讨论、医生护士治疗、女婿和女儿的婆婆照料等极为详细的细节,不断给丈夫讲述梦中每一个细节和情形。“我”在梦里,顾不得劳累,也不嫌劳累,心中的焦虑不安达到了极致,无法排遣。梦中叙事空间在小船、客栈、西石槽婆家、医院、病房和三里河寓所等地方转换。梦中梦里女儿身边出现过的人有爸爸、妈妈、丈夫、婆婆、护工刘阿姨、医生护士、病友大款、大款的夫人小马、学校的同事、学生和亲戚朋友。这些人在“我”的梦里来来往往、不停轮换、错综交织,借助这一个个梦中梦,“我”隐匿在人群中,在他们的谈话中了解到女儿病情的每一个变化。此处依然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声,却是一个身心疲惫、无能为力的母亲心。此刻,“我”只身在这个造的万里长梦以及一个个梦中梦里穿梭,使得整个梦境空间达到多层次、多角度叙述;同时,展示了“我”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多变性和自然流动的状态。

2.多重意象营造梦境,表现现实悲情

在《我们仨》第二部分中,“梦境”是一组意象群筑造的虚境,每一个意象的选择都具备深厚的意蕴。梦开始,杨先生虚构的客栈、小船、古驿道和古老的柳树对应着现实中各式各样的家、医院、两地间的路途以及离别。

梦境中的客栈是由长亭、短亭改建的,“连锁的一条龙”“领了牌子就不用再交费,每个客栈都供吃、供住、供一切方便。旅客的衣着和日用品都可以在客栈领,记账”。客栈有“一纸警告”“一纸规则”“客栈是一模一样的客栈”, ,暗示着“我们仨”曾经用心建立的大大小小“以前当作家的‘寓所只不过是旅途上的大大小小功能相同的‘客栈”,单位、学校、家庭和医院不过是一个一个临时客栈,人是那匆匆的过客。

梦境中的古驿道,“烟雾迷蒙”“看不清楚”“空气郁塞”“叫人透不过气”“云雾蒙蒙”“迷迷茫茫”“看不分明”“绵绵远道”,这样的描绘显得梦更像一个梦,没有实实在在的物象,极其虚幻。如此的不真实像一个幻境,只是这个幻境并不是轻松愉悦的,而是沉重的。古驿道的周围是杨柳成行、杂树丛生和野草滋蔓,暗示着通向死亡的荒凉、迷离和阴森,这是作者内心伤感悲凉之情的外射和物化。它是为了虚写死亡,象征着人生旅程的结束。

梦境中311号小船,“很小”“有前舱、后舱、船头、船尾; 舵,也没有浆”“船很干净,后舱空无一物,前舱铺着一只干净整齐的床、雪白的床单和雪白的枕头,简直像医院里”,没有艄公和艄婆。从文字上,我们都可以看出布置洁白的船暗示丈夫生病住的医院。小船本身是载物的,它的功能齐全,唯独没有明确航行的方向和舵手驾驶,只是随波逐流,船里有一个生病的丈夫,这艘船载着离情、爱恋、哀愁、不舍与思念。

梦境中的杨柳,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象征离别情绪的原型意象。文中对古驿道上的杨柳叙写了五次,在这五次中,杨柳有两个突出形态:寒柳和秃柳。此时的柳已不同于一般的离别,而是死别和永别。秃柳是没有生机的表现,寒柳不仅是外在气候的征兆,而且是杨先生从得知女儿也生病并且是不治之症心境的外化。“杨柳黄落”“落叶”“影子”“一脚一脚”“一步一步”这样的词句在文中反反复复出现,一位母亲在面对女儿生命将逝时的压抑悲痛、一路走来的悲情得到层层渲染、强化。景物写尽了凋零衰败之态,情悲到极致让人黯然销魂,营造出悲凉意境。

在不同形态梦构筑的虚境叙事空间里,意象叠加、情景交融营造出梦境缥缈迷离,由过轻的梦承载沉重的死别悲情,艺术表达含蓄。景由情生,情由景传,梦境与现实交织,理智与情感交融,直觉与幻觉交错。在第二部分“万里长梦”中,杨绛先生以心理时间取代物理时间,打破了时空界限,真实地表现了杨先生因悲而神志恍惚的精神状态,情至而梦,借梦言情,情真意切。

二、实笔筑家,以情绘神,立体流动

《我们仨》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纪实的,书写着“我们仨”成家、离家、搬家和回家63年的故事。在第三部分中,作者用大量纪实的笔墨刻画出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真实而又富有意趣的家,家意象的建构是立体、流动和永恒的。

1.形形色色、多面立体的家

伦敦巴黎、上海北京,不同时空的家。留洋求学时,杨绛先生与丈夫各自离开自己的大家庭,这个小家漂泊异乡,辗转英国老金家、达蕾出租屋和法国近郊的公寓。当战乱时,他们义无反顾回归祖国这个大家,寄居上海来德坊娘家,租住辣斐德路弄堂,挤居辣斐德路钱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从清华大学搬到新北大中關园,再到文研所宿舍,迁居干面胡同,出逃借住圆圆宿舍,搬入小红楼,再迁入学部办公室,最后安居三里河寓所。这些都是杨绛先生笔下不同时期形形色色的家,这些家确实如同一个可以暂时栖居又留有温情的客栈。

小家、娘家和婆家,不同层面的家。“我们仨”的小家或宽敞明亮,或狭窄拥挤;是夫妻可以一起学习料理柴米油盐的寄身客栈,也是可读书治学,引高朋满座畅谈学术的精神家园;是随波逐流、风雨飘摇中的一叶扁舟,也是有爱、有梦、有趣的心灵相依的港湾;是让“我们仨”深深依赖与爱恋的家。作者来德坊娘家热闹有爱,其乐融融,大姐当家,小妹读书,外公暂当“奶公”,“我”负责“狗耕田”;三姐姐、七妹妹经常带孩子回来聚会,闲来可以欣赏表姐的妯娌与婆婆吵架,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婆家有传统而慈爱的爹爹、“肯委屈”“ 能忍耐”的婆婆、幽默的四婶等,做媳妇的“我”与家人的相聚相处总是意趣横生,哪怕有分歧也是快乐的。

离家、搬家、回家,意义非凡的家。离家有两重含义:一是暂时的生离。 “我们离家远出,不复在父母庇荫之下,都有点战战兢兢;但有两人相伴,可相依为命。”第一次远离是“我们仨”梦开始的地方。在离别的日子中,丈夫鸿雁传书,频寄相思;在离别的日子中,女儿一日日成长,许下“从此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的人生愿景,别离之后才见情深,相守是“我们仨”对未来的祝福与期待。二是永久的死别。“妈妈已于去年十一月间逃难时去世”,让初为人母的“我”第一次感受痛失亲人的悲伤,“我爸爸于一九四五年三月底在苏州去世”,“我公公这年十一月在武汉去世,我婆婆次年在无锡去世”,“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往后作者写到亲人去世只有时间,没有记录心情的文字,“怀念的人,从极亲到极疏;追忆的事,从感受至深到漠不关心”,家没了的沧桑凄凉也力透纸背。作者搬家,从伦敦搬到巴黎,从来德坊娘家搬到辣斐德路钱家,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小的胡同到大的寓所写出了“我们仨”人生的坎坷和为人的坚强。“我们仨”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从国外回到祖国的大家,是赤子之心、爱国之情的本然流露。丈夫、女儿和“我”一次次归来在小家相聚,这是亲子之爱、夫妻之情的浓郁散发。父女俩去世后去了另一个世界的家,等着“我”这个守望者回家是对世间永恒爱的最诚挚的传达。

在第三部分中,“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没以虚带实,流于虚幻,而是用多种笔法从不同侧面将实像的家刻画得生动有趣、爱意弥漫。

2.时空流转,铸造我们仨共同的精神家园

在这个浩瀚的时空中,英国的牛津、法国的巴黎、孤岛的上海、北京的大学和三里河的寓所,这些“我们仨”的实像之家跃然而生。“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想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相同的精神立场、相合的人生态度和相似的生活方式汇聚成“我们仨”共同的精神家园,寄寓于实像的家,它就是真情真爱、极具人格魅力的知识分子之家。

坚守格物致知、严谨独立的精神立场。丈夫喜欢格物致知,在夫妻一同散步时,在把人当书读时,他常借助格物致知本领而有所发现。在接触各式各样的人,参加各种宴会后,夫妻二人将所见所闻进行种种探索、剖析琢磨,了解到许多人、许多事,获得不少知识和智慧。女儿幼时便耳濡目染习得格物致知本领,对人对事喜欢细细研究一番并归纳出正确的结论。

坚持与世无争、荣宠不惊的人生态度。“我们仨”在相聚相守的时刻对待人生做到,受排挤不争执,乖乖退让;多读书勤思索,人心惶惶时我们不惶惶;遭人忌不忧烦,知进退懂分寸,不失做人本良;不冒尖不争先,听指挥能合作,有用又肯帮忙;坐得了冷板凳,钻得了冷学问,只求知己,不为名望;将世态炎凉化作美酒,浅斟低酌,细细品尝。

离群索居、朴素而不凡的生活方式。“我们仨”选择离群索居,穿上“隐身衣”藏身于人海,只为赢得空间与时间,“潜心一致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推出一部部作品。“我们仨其实最平凡不过”,“很朴素,很单纯”,和世上各家一样每人有着各自的生活习惯,“他向例早睡早起,我晚睡晚起,阿圆晚睡早起”。“我们仨”又是那样别样,在日常生活中用一颗慧眼灵心来发现和体验生活,茶余饭后、工作学习之余,从公园到书店,从动物园到植物园寻觅着探险的乐趣;天各一方时为对方记下琐碎的生活日记以诉相思;待到久别重逢时有着细细观赏把玩石子的兴致。无论怎样的境地,吃馆子看戏,读书工作,同住一房,对坐而食,哪怕吃苦受累,“我们仨”也能当娱乐,“我们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乐趣”。

站在人生的边上,回顾着63年共同走过的悲怆而温暖的旅程,“人生如梦”,“我们仨”小家的点点滴滴都是杨绛先生心中的一幅幅画卷、一个个长梦。“我们仨”这个家相知相守的日日夜夜是梦境与现实错落组合的风景,家是这所有风景的源点,也是所有梦的起点。这个作者用尽心血精心建筑起“除非死别,永不生离”的“家之梦”,唯以梦当歌,娓娓道来。《我们仨》默默地把“我们仨”浸润于读者的心田,感人至深、动人心魄并催人泪下,成为温暖而不朽的人间传奇。

猜你喜欢

我们仨客栈杨绛
那时候我们也经常被同一个蚊子咬
我们仨
选择
选择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梦的旅人——读《我们仨》有感
杨绛老人的减压法
相信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