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与认同:日本动画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2018-03-25王睿
【摘要】 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及网络的普及,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动画文化与大众互动和交流的生活方式。20世纪80年代,日本动漫风靡全球,大量经典作品如《海贼王》《机器猫》等给大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点看,日本的跨文化传播无疑是成功的。文章试图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来探索和分析日本动画跨文化传播策略。
【关 键 词】日本;动画;跨文化;传播
【作者单位】王睿,重庆邮电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基金项目】重庆邮电大学日本研究中心2018年研究课题“日本动漫作品在全球传播与推广研究”项目(2018rbyj03);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影视美学与新媒体传播双重视域下的微电影理论研究”(15XZX024)。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22.016
跨文化傳播是不同国家或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在进行沟通与交流时,为了消除差异性,完成互动与理解的传播过程。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参与双方在依赖自身代码和编、解码的同时,也通过了解与融入对方的代码和编、解码方式,在互动的传授行为中感知对方的文化差异性。
日本动画受众相较其他动画类型的受众具有三个特点——最多、最广、最长。“最多”指的是受众人数最多,“最广”指的是受众范围最广,“最长”指的是受众被影响的时间最长。日本是世界动漫强国,拥有实力雄厚的动画产业,动画产业以其强大的规模、完整的产业链和丰厚的经济效益成为日本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一、从霍夫斯泰德四种文化维度解析日本动漫文化内涵
霍夫斯泰德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创始人,他撰写了culture' sconsequences等多部关于跨文化传播的专著,并对全球70个城市超过6万名IBA职员进行调查和深入分析,根据不同国家、种族、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性提出文化维度理论。他认为不同国家、种族、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可以从四个维度来解释——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维度、阳性社会和阴性社会维度、不确定性规避维度、权利差距维度。下文结合霍夫斯泰德的四种文化维度理论,分析日本动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日本动漫成功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原因。
1.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维度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从社会结构存在的状态提炼出来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主要区别是一个紧凑、一个松散。对崇尚绝对忠诚的日本来说,日本动画投射出个人对集体的忠诚感,如风靡全球的《海贼王》 中,海贼们怀着坚定的信念追随船长,一起实现梦想。随着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东西文化交流日益深入,日本动画中传达的集体主义情怀也更为多元化和特性化,更多地融入集体与个人之间平衡、和谐的思想与理念。
2.阳性社会和阴性社会维度
所谓阳性社会是指充满拼搏与竞争精神的社会,社会中的人追求物质和成功;与其相反的阴性社会则表现为合作友好、关怀弱小等特征。日本“男主外,女主内”的男性主导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因此我们在日本动画作品中常常看到男性作为主角,女性作为配角。作为配角的女性被塑造成各种相貌、性格的角色,称为萌系、后宫等。
3.不确定性规避维度
当一个社会对未来不确定的事感到模糊和恐慌,由此带来的焦虑感和威胁度就称为“不确定性规避”。日本国土狭小且地壳活动频繁,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日本人形成很强烈的不确定性规避意识。这种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日本动画,使日本动画具有世界末日和反乌托邦式的色彩和情怀,《东之伊甸》就是反映日本不确定性规避的典型案例。
4.权利差距维度
权利差距是指一个社会对权利分配不平等现象的接受度。日本学者将日本社会的人际关系比喻为“长链关系”,处于长链条的每个环节都要各安其分。日本严格遵守等级制度,对高位者一味崇拜。《新世纪福音战士》《我的女神》等作品就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美少女对荒废无能的男主角绝对崇拜和专一的故事。
二、媒介作用环境与作为媒介的动漫
动画产业的发展与成功离不开两大要素——动画主体和动画生存环境。动画主体包括动画创作者、营销者、受众等相关的人或组织。动画生存环境主要以电视媒介为主要构成部分。电视媒介本身可视为一种符合结构,当我们观看电视动画时,实际上是通过电视媒介内在的符号去观看和感知的。从这个角度上说,动画生存环境又叫作媒介作用环境,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作为媒介的动漫也是大众传播、信息传播工具,其传播过程就是符号的换挡过程。日本动画的制作水平及跨文化传播之所以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其动画主体与电视媒介环境所构成的平衡状态密不可分。日本很好地运用电视媒介,使日本动画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日本动画和电视在互动、平衡的传媒生态土壤中共同成长,同时兼收并蓄各国文化元素,为日本动画跨文化传播打开了通途。
三、日本动画跨文化传播策略分析
1.文化空间的构建与群体边界扩展
文化价值观差异性是跨文化传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爱德华·斯图尔特认为,“没有文化差异与评论,跨文化交流学就没有基础”[1]。帕克等人认为,传播双方的差异性是为了促使传播更有效进行,所谓缺什么补什么。但差异性也是导致传播双方无法准确把握对方意图,领会对方传达信息的主要障碍[2]。因此,动画跨国传播的内容要与地方文化契合,实现文化接近。创新的题材、国际化的叙事元素、接近受众的历史背景和价值观念都会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这是日本动画能成功跨文化传播的关键因素。如动画片《蜘蛛与郁金香》所表现的民主与自由思想,就与西方国家所崇尚的思想和理念一致。
日本制作的很多动画如《铁臂阿童木》等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也得到美国受众的认同与接受。悠久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一直影响着日本动画的创作,因此,中国市场也是日本动画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场域。日本动画融入了众多中国元素,包括服饰、建筑、故事等,这种文化接近性契合中国大众的接受心理。如《七龙珠》中的“多林寺”就蕴含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因此很多日本动画也被中国人喜欢与认可。
2.“异国餐点”与本土文化并存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深远,日本动画利用地域、文化接近优势,充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中国进行跨文化传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语言和文化的共通与渗透
日本语言在中国汉语基础上形成的。早在公元501年,中国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问世时,日本还不能理解文学中的“宗经”“原道”“辩骚”等含义,而在此后的三百多年间,日本不仅学习了汉字,还用汉字撰写了两本史书——《古事记》和《日本书纪》。日语里很多字的发音和意思都和汉语相近,如“雨”“教官”等,这也为日本动画在中国进行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
日本与中国同属亚洲,又是邻国,这为彼此频繁接触、了解、渗透等提供了客观条件。文化所涵盖的面是宽泛的,涉及艺术、宗教、经济等多个领域,日本就是利用文化接近性的特点,使日本动画在中国传播成为可能,并获得了巨大的市场。这种文化接近性主要是文化心理接近性,体现为文化渗透,与文化本身存在、发展、影响的时间是成正比的。
当然,如果只有文化接近性,日本动画的跨文化传播未必能如此深入,差异性也加速了跨文化传播的程度。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参与传播的双方差异的特点。当日本动画的形式、内涵等被中国观众理解与接受,并能从中看到他国文化的差异,产生对异国文化的好奇和向往,这种跨文化传播才会变得更为主动和顺利。
(2)本土特色的平衡
日本动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又因其巧妙植入异国特色而产生别样的吸引力。日本与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以及日本动画本身的兼容性、差异性、接近性等特点,引用和借鉴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最游记》等作品中能看到中国神话中的人与怪物等形象,《中华小当家》以清朝为背景创作内容。
《火影忍者》《圣斗士星矢》《闪灵二人组》等日本动画作品都有中国传统元素的影子。如《圣斗士星矢》中紫龙身着的就是中国的大褂,《中华小当家》中出现的面条、饺子等都是中国传统美食,日本动画片里面的很多建筑造型都参考中国皇家园林的设计。中国武术既是一项运动,也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日本动画中,只要有争斗的场面,就会有中国武术元素的运用。中国武术元素融入日本动画作品,给中国观众带来视听享受和情感共鸣。作为中国图腾的“龙”也被运用于日本动画,如《七龙珠》中的龙是神物,可以帮助人们实现愿望;《中华小当家》中的龙是皇家意识形态的体现。日本动画将中华文化与本民族优秀文化结合,有效促进了电视动画跨文化传播。
3.“自我东方化”的近亲重塑
阿里夫德林克教授曾经提出以东方主义思想来指导认知和实践,认为东方主义思想是实现东方人自我形象的有效路径。1979年,文学理论家、批评家萨义德对阿里夫德林克教授的东方主义理论进行延伸,并揭示了日本如何与自我东方论形成呼应。1982年,米勒指出日本成功地将自己“东方异色化”,也就是在“他国”之前构建具有东方差异的日本特性。
“自我东方化”是在不改变本国东方属性的前提下融入对方,以对方的视角审视东方文化。日本动画将本国的精神文明发扬光大的同时,也将西方国家的科技融入本土文化,成功运用“我们”与“他们”的差异性实现日本灵魂与他国技术的稳定融合。对西方国家而言,“他们”还是东方的“他们”,而日本却将西方眼中的“他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立,重新塑造与诠释,呈现不一样的“他们”。
日本学者岩渊功一在谈到“谁在想象构建日本特性”时指出,霍尔关于全球性的后现代主义和接合理论与日本的文化全球化理论相似。日本动画并未一味模仿异国或者迎合他国观众口味,而是与对方达成某种文化认同,甚至打破对立的东西方格局,建立新的“近亲”阵型。“自我东方化”思想在日本动画中屡见不鲜,如《星际牛仔》《饿沙罗鬼》等作品都暗示着文明世界化、全球化。“自我东方化”的日本动画既具有亚洲色彩,又带上西方的神秘光环,满足了西方国家对东方的幻想和期望。
总之,日本动画之所以长盛不衰,与其对各国文化元素的兼收及注重文化因子的接近性与受众的认同感密不可分[3]。日本动画中所表达的保护环境、渴望平等的愿望,以及团结、坚强等优良品质都具有普适性,符合大众心理所向与情感所归,这是日本动画成功实现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梁冬梅. 跨文化传播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日]内田树. 日本边境论[M]. 郭勇,译.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3] 羅石. 社会心理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