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毕业生,求职也尴尬?
2018-03-25
编者按:据统计,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20万人,再创新高,竞争激烈。然而你不知道的是,名校生也会遭遇一些不为人知的求职尴尬局面。
近日,马云与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学生举行了一场座谈会,分享了一些人生心得。当被问到“阿里招人有什么学历背景要求吗?”马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没有!完全没有!如果我们对学历背景有什么要求的话,马云就被阿里巴巴拒之门外了。”他表示更看重进取精神和学习能力,而这并不取决于你毕业于哪所学校。
马云的说法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不少名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也同样会遭遇许多尴尬和困境。这也引发了我们思考:名校毕业生求职应该更顺利,为何他们也会遭遇种种尴尬?
书呆子、眼高手低?
笔者想从身边的几个例子说起。
堂弟从小爱读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本科考上某名校的中文系,本科毕业时他轻松保送本校研究生。在校期间,堂弟一向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人情世故什么的丝毫不懂也不感兴趣。研究生阶段,堂弟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现代作家废名,他大部分精力都在研读废名的相关资料,在CSSCI期刊上发表了两篇论文。他的科研能力可以说是博士水准了。到了毕业求职季,经过重重考量后,堂弟放弃了直博和考博的打算,决定早一点工作。
本以为自己科研能力很强,可到了笔试和面试阶段,他的软肋就彻底暴露出来了。应聘机关事业单位,需要考申论行测,但堂弟对时事一无所知,无从下手。
堂弟其实是一部分名校毕业生的缩影。他们很聪明,学习成绩好,爱读书,可问题在于,他们的全部精力都钻在书籍里了,这导致他们与社会严重脱节,社会实践严重匮乏,实际操作能力不强,无法适应应聘单位的需求。
有人是书呆子,有人则不读书。笔者的一个大学同学,本科前三年他都处于一种极度忙碌的状态,因为他是系学生会干部,参与了许多社团,大部分时间都在做种种学生工作。从部员开始,他一步一步地成为部门主任、副主席、主席,气派十足。但在学业方面他就比较尴尬,因为旷课太多、学习时间太少,他的成绩在全系倒数。
到了求职季,他以为凭借自己的学生工作经验以及学生会主席的底气,应该可以轻松拿到几个理想的offer,但事与愿违,绩点成绩实在太差,几次应聘纷纷败下阵来。他依旧心高气傲,认为自己堂堂名校名系学生会主席,只进公家单位,一般私企还看不上。如此眼高手低,结果毕业季快结束了,他还“剩”着。
去中小企业是失败?
不必讳言,大部分名校毕业生是挺“眼高”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路过关斩将考上名校,这只是极少数人才能做到的。因此,名校毕业生有某种心理上的小小优越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在求职过程中,这种优越感有时也可能成为一种“障碍”,即他们不免认为自己只能到那些令人艳羡的单位,拿着比别人高的工资,过上别人眼中的幸福生活,才意味着自己的选择是对的,自己是成功的。
不过,我们更感兴趣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刻板印象会认为,名校毕业生不能去中小企业,名校毕业生去中小企业就是失败呢?这样的刻板印象影响了不少名校毕业生的求职选择,让他们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中。
这让人联想到作为2002年和2003年两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金牌的得主付云皓。当时付云皓凭着竞赛成绩获得了升学便利——保送北大数学系。然而“好运并不常伴”,進入大学后的付云皓无法适应多学科的学习,最终因物理挂科而无法毕业。后来付云皓重新在广州大学就读,并获得博士学位。如今他在广州一所二本学校当数学老师。这篇特稿用“坠落”来形容付云皓的人生经历,采访者以“伤仲永”的口吻,定性着付云皓人生的“失败”。仿佛你是“奥数天才”“北大学子”,你就得活出他人眼中令人艳羡的人生,不辜负自己的才智,才叫成功。
但付云皓在一篇回应中说,他不是“坠落”,而是在“脚踏实地”。你以为他“不成功”,其实是我们的成功观太狭隘,把金钱当作工作以及人生的唯一标准。许多名校毕业生天之骄子的优越感背后,隐藏的也是这种相对狭隘的成功观。这就导致他们在求职时,不选对的,只选“体面”但并不一定适合自己的,这种错位造成了很多人最后也“剩”下来了。
名校毕业生,输在后半程?
最近,一篇《为什么很多名校毕业生都输在了人生后半程》的文章流传甚广,大意是现在许多名校毕业生,求职只想着找薪资待遇高的大企业,而不是追随内心的追求,因此他们人生的后半程可能并不幸福,因为不管金融行业可以给你提供多高的薪水,早晚都有那么一刻,你会发现钱的边际效应不如每天下班陪你家人吃一顿幸福的晚餐,不如一年可以有五个月去周游世界,不如去写一个程序,不如写一篇小说。
名校毕业生热衷于名企倒是事实。比如根据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华为雄踞C9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企业。C9即九校联盟,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9所名校。C9高校毕业生中签约较多的单位主要包括各大知名互联网公司、国家重点央企等。
签约名企与人生后半程有什么关联呢?拿高薪又不影响你陪你家人吃一顿幸福的晚餐。这篇爆款文章有着一切营销文的一切通病。不过它倒也点出了一个事实,即不少名校毕业生求职时,的确只冲着企业的头衔和起薪,而不是自己内心真实的追求。可能一个人的能力本来有100分,但为了图稳定,为了他人眼中令人羡慕的起点,他选择在体制内从事技术含量为30分的工作,那其余的70分就在日复一日的单调工作中被消耗殆尽。这于他而言,不见得是一种最好的选择,而于社会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
总而言之,如果你能力只有30分,却天天想着成为下一个改变世界的马云或马化腾,这种眼高手低是挺尴尬的;但你明明有改变世界的能力和潜力,最终却为图稳定,在办公室里重复着一眼看到老的工作,这样的才能浪费也叫人感到可惜。因此,无论你是否名校毕业生,惟愿你能够找寻到适合自己的天空,追随你心,自由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