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他心灵的雕塑
2018-03-25朱明
朱明
雕塑创作,是雕塑家一生的快事,证明雕塑家并非受困于环境,亦是雕塑家对世界的一种态度,彰显他向上、向前、向善的意愿。然而,雕塑家有幸“创作”与“实物”之间,更是雕塑家一生精彩创作的心灵体验!
王梁益是潜心于雕塑创作的雕塑家,但实际上他是一个感性与理性、冷静与热烈的矛盾综合体。表现有二:一方面,王梁益从雕塑创作第一天开始,处理好点线面的节奏感、构图的严谨性、形体的饱满感和完整性,便在这位搞了十几年雕塑创作的职业雕塑家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另一方面,王梁益明白,雕塑创作不是做数学命题,更不是逻辑思维,也不是科学运算。在他的雕塑创作过程中,感性的欲望表达与火热的内心如一匹野马,易放难收!这种火热与欲望急切地想要摆脱任何真实大自然形式上的制约和束缚,渴望忘情地驰骋于天地之间,跃然于形体之外。这不仅是一种形式化,更是一种状态与体认!
在王梁益仙风系列作品中,我看到了他在尝试脱离自然形态对他雕塑语言的桎梏。也许是受到了中国传统艺术气韵生动的影响。他的这组作品,大多都处于一种常见的自然形态和他个人风格化形式之间的奇妙领域。看得出他经历过长时间试图回归初心的创作阶段,而且这段时间似乎离他并不太远……这组作品孕育在运动的感性冲突之中,亦是在创作的理性统一之中,倘若要处理好这层关系,本属不易!可喜的是,他抓住了雕塑语言及符号到精神诉求之间的转换与表现。毋庸置疑地说,即使再完美的雕塑语言与符号如果丧失了创作主体的精气神,那么雕塑创作注定只是一尊没有灵魂的空壳,麻木且无奈!当然,这组作品已经和他先前的作品有了区别,已开始迈出了可贵的一步,这一步是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实质性的跳跃,由此产生了他艺术创作中的“第二自然”的艺术形象,熟悉而又陌生。
不错,大自然是人类发展的基石。天体物理学家观察到行星的运动是可以用数学的几何学来运算的;理论化学家注意到所有的物质中都具有比例和可以用来理解阐释的原则;大自然生物学家发现生物在环境演变中进化,在演化中早已解决了我们需要面对的技术困难……而艺术家在大自然中找到了人类的设计思维和艺术创作的源泉。而王梁益这些年来恰恰是在坚持不懈的艺术创作中找到了他在艺术演变中适合他自己个性的艺术语言——即艺术和现实的距离所产生的艺术形式。这也是他独特的审美需要,以及他对美的艺术形态的追求,继而创作出新的系列雕塑作品——生长系列!
这组系列作品,是他艺术创造的、基于大自然的、我们非常熟悉的形象。他的艺术创作可以演变成具象的,也可以演化成抽象的艺术形式。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依靠一种感觉,或凭某种冲动就可以涅槃的!而是他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长期艺术创作和长期艺术逻辑思考后、方能逐步形成的艺术创作方式,这和他的性格及为人处世的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于王梁益来说,雕塑艺术创作是一种内心诉求与精神家园,这种诉求与精神如此真挚,如此炙热,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他雕塑艺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惯性表达。他的雕塑艺术为心灵而设,他的雕塑作品来自心灵的诉求,“融情于物,情物交融”是他的初衷,也是他的追求。就如他曾经这样说过:“我的雕塑艺术创作是对个人心灵更纯洁的体会、个人审美更单纯的体悟、个人雕塑语言更纯粹的展示,以及个人表达更平淡的过渡……”
这些年来,以“自然”为主题的系列作品,反映了他的成长轨迹和心路历程,这两个系列作品都承载着他内心的归属感与情感,同时又是他内心的回应與感触。这两个系列都是他在人世间的心灵港湾,同时又是他对审美与品味的态度。诚然,都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记录。一件件雕塑作品绝非单纯客观机械模仿的描摹客观世界,不是照搬自然的“实物”,不是直接的关注尘世活物本身,而是他对人文物象、对超脱物象背后意境的苦苦追寻……同时,在雕塑创作中,他大胆且小心地以雕塑刀为笔,追求线形的柔美和淡雅的风格,并将线意融入到意象架构,借意象架构张扬材料和形体的力度与厚度,这是他对个人雕塑语言不懈钻研,亦是在东方气韵底蕴与西方雕塑之间的潜心探索。泥痕的美感,意象与具象,入木三分或超凡脱俗,势必成为其雕塑精神的框架,雕塑语言形式蕴含了主题的沉淀,更赋予了主题新的精神内涵。
我想:他这时也许站起身来,整装待发开始了一段新的创作——怀揣着对生活的感激,承载着对艺术的追求,满怀着对内心凝听,寄托着对雕塑的热爱——走进他的心灵的雕塑。同时,通过他的视觉方式来表达他内在的情感与精神,回馈他所挚爱的雕塑艺术与幸福美满的生活,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