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模式效益评价的综合决策研究
2018-03-25边立双
边立双
在环境污染问题频现的今天,通过植树造林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也是创造林业经济的最佳途径。我国每年对植树造林的投入都非常大,通过几代林业职工的艰苦奋斗,不仅增加了森林面积,而且改善了水土流失和人居环境,造林模式也從过去单一的速生经济林模式发展到了今天的多元化模式,比如生态林、观赏林、混交林等越来越多。在造林工作中,造林模式效益评价不仅是检验林业工程质量的方式,也是林业综合决策的重要根据。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并完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造林模式效益评价体系,提升林业综合决策水平。
一、 我国现阶段的造林模式效益评价情况
森林资源的发展壮大不仅有益于林业经济的发展,更有益于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当人类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了全球各国的共识,保护和建设好森林资源则是具体行动的着力点。中国作为全球第二的经济体,在保护环境方面一直发挥着引领作用,不仅设立了全国共同的植树节日,而且每年都会通过林场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在新中国成立到实施改革开放这段时间,我国的植树造林在面积上取得了较大突破,创造了良好的用材林经济成果。在最近几十年的造林工作中,国家对造林的要求明显更高了,于是,造林模式效益评价就成为了森林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从现有的造林模式来看,生态林和景观园林正在稳步上升,功能性造林项目也逐步增加;从效益评价来看,不再简单地以苗木成活率和木柴产量来评价效益了,而是增加了林分生物量、水文效应、生态功能等多项评价指标。而且综合决策也越来越科学。但是,现阶段既有的造林模式效益评价体系还不是很完善,与一些林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有的林区在综合决策方面还不是很科学、高效,所以,继续优化造林模式效益评价体系,提高综合决策水平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才能全面提升森林资源的发展质量。
二、 完善造林模式效益评价体系,提升综合决策水平的新思路
在林业现代化的进程中,造林项目涉及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需要栽培的树种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都必须考虑,因此,在造林工作中,不仅需要更大的投入和更高的营林技术水平,而且也需要更科学的造林模式和效益评价体系。
(一) 造林模式和效益评价体系同步更新
在当前森林事业的造林项目中,大多是退耕还林项目、荒山绿化项目以及沙漠治理项目,另外还有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景观造林项目,但是占比相对较小。伴随着科技发展,植树造林方式方法有了很大进步和改变,项目设计不仅越来越规范,而且越来越合理。从造林一线的调研情况来看,大部分的造林项目都是按图施工,有专业的林业技术人员指导作业,苗木的栽培质量稳步提高,正常情况下成活率基本在95%以上。设计方案基本都能够结合林区环境提供合理的造林模式,对苗木成活率、生态功能、水文地质影响等因素都进行了考虑。所以,面对如此的生产模式,相应的效益评价体系也应该同步更新,这样不仅能够真正发挥出评价体系的作用,而且有利于行业的进步。
(二) 根据时代发展特点突出评价重点、均衡发展
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项目规划的不同往往会导致造林目标的不同,比如有的林区造林目标是活的成材树木;有的林区造林是为了恢复生态功能;还有的地方造林是为了人文景观等。这些不同的初衷不仅会出现造林模式的不同,而且还会带来不同方面的效益。因此,在具体的造林模式效益评价时,我们应结合实际情况,尊重客观事实,划分出评价重点,以是否达成规划设计文件为主要指标,准确地给出评价结果。此外,在评价说明中,我们不仅要对合格项目给予充分肯定,也要指出模式选择和落实中的不足,提出均衡发展的建议。
(三) 用好信息技术条件,动态纠正决策偏差
林业是自古以来就和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行业,发展基础浑厚,经济体量大,但是长期以来都属于粗放发展的态势,综合效益和决策水平并不高,其中信息流通不畅和交易平台缺乏是比较重要的因素。在林区的效益评价和决策方面同样也是如此,收集的指标信息不够以及实效性差必然会导致评价失准和决策片面。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用好计算机和通讯互联技术,建立基于数据采集设备的造林模式效益评价体系,让人工智能计算提供综合决策参考方案,在具体项目实施时及时纠正前期的评价以及决策,让植树造林成果能够获得快速、精准的评价和指导,让森林事业的决策水平不断地提高,让林业资源更加丰富、林分结构日趋合理。
(作者单位:150400 哈尔滨市宾县大泉子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