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大豆种植生产效益的栽培技术的探讨
2018-03-25王宪
王宪
目前,我国大豆的种植面积十分广泛,而在种植过程中,种植户十分注重大豆的生产效益,这也使得大豆的栽培技術研究显得十分重要。所以说,大豆栽培技术的好与坏,对大豆生产效益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当前,大豆的种植过程经常遭受病虫害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降低了人们对大豆种植的积极性。因此,在大豆种植过程中,需要做到因地制宜,最终提升大豆产量。
1. 提高大豆种植生产效益的技术要点
1.1遵循合理的栽培选择
在大豆种植过程中,不仅需要对优良品种进行挑选,还要在种植过程中选择合理的种植方式。首先,种植人员应该对大豆植株之间的密度进行仔细确立,做到稀疏得当,让每一颗植株都能充分吸收到阳光和水分。根据相关实验研究,豆苗之间的种植行距应保持在40到50厘米之间;其次,还要做好适当施肥工作,对不同生长阶段的豆苗进行合理的施肥和浇灌;再次,做好豆苗的护理工作,这其中包括杀虫、除草等。为了避免大豆出现紫斑病、毒霉病等,需要定期对大豆进行农药喷洒,为大豆生长提供良好环境。
1.2对土地进行合理选择
因地制宜是农作物种植的关键原则,大豆也不例外。在不同区域中,由于地质条件、气候等因素不同,所种植出来的大豆也存在一定差异。另外,大豆不宜在种植过豆类的土壤中进行培育,并采取轮作方式,或者与小麦进行间作。如此一来,不仅提升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对土壤中的有机资源比例进行调配,实现土壤质量的有效改善。在大豆种植过程中,还需要对土地进行定期深翻,提高土层的疏松程度,在深翻工作完成后可进行打垄,以增加地块温度。种植人员还可以将耕作层进行加深,提升大豆的抗旱排涝能力。
2. 提高大豆种植生产效益的栽培技术类型
2.1合理密植
为了将大豆的生产效益提升,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播种方式,以此来提升大豆栽培技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种植人员的经济效益提供良好保障。大豆年产量与单位面积上植株数量存在密切关联,想要实现生产效益的有效提升,需要保证大豆植株个体获得更好的发育机会,并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单位面积中的植株数量。在进行密植种植时,需要保证密植具备科学性,如果盲目的进行密植,很可能造成所有植株发育不良。相关种植人员应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对土壤肥力、大豆品种特点等进行深入了解。一般来说,土壤肥力较大的可实施密植,而晚熟品种则不适合密植。
2.2施肥技术
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大豆施肥对生产效益的影响十分严重,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大豆的产量和植株收益。所以说,在化肥的投入上不能节约,但也不能出现浪费情况,避免整个植株的生长受到影响。在施肥过程中,氮、磷、钾的比例应保持在3:2:1,并根据大豆品种不同对施肥数量进行合理调节。另外,在施肥过程中,应该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施肥深度,这样可增加大豆根系的稳定程度,为其提供更多的水分和养料,增强整个植株的抗倒伏能力。例如,在大豆夏季施肥中,种植户基本以有机肥为主,在配上少量的化肥。但由于夏季的播种时间很紧,大豆的基肥还会以化肥为主,在土壤肥力较低时,氮肥应保证在6到7公斤,磷肥和钾肥各11公斤左右。
2.3大豆田间管理
在大面积种植中,大豆田间管理工作量较大,而且对大豆后期成长和产量起着重要影响。因此,想要提高大豆的生产效益,田间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大豆生长五周之后,植株开始进入最为旺盛的成长期,此时的大豆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如果此时田间存在大量杂草,将会对大豆的生长极为不利。因此,种植户应该对杂草清除工作提高重视程度。如果在大豆生长期间内没有对杂草进行彻底清除,种植人员应该在大豆花期之前利用人工手段对杂草进行清除,避免大豆在开花结果期间受到影响。例如,黑龙江省的大豆种植期一般在麦收之前,以贴茬播种为主,到了7月份和8月份时,由于降水量较多,各个种植户应注重田间管理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在缺苗、断垄等情况发生时,需要开展间苗、定苗工作,在降低肥料损耗的同时,为大豆生长提供良好条件。根据黑龙江省地域特点,在大豆播种后的15到20天内,应将幼苗控制在每亩1.2万到1.4万之间,并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好行距和株距等
2.4常见的病虫害预防
大豆病虫害对大豆的生长起着一定的抑制作用,甚至还会造成大豆绝收现象。在种植过程中,用户应做好大豆的病虫害防护工作。常见的大豆病害包括:霜霉病、大豆菌核病等,一旦大豆感染上类似的病害,将会对未来生长产生严重影响。总的来说,每一种病害的发病时间存在很大差别,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预防。其中化学防治法是一个常用的大豆病虫害防治手段,例如大豆菌核病需要利用豆病绝杀剂进行防治。影响大豆生长的害虫包括蚜虫、食心虫和豆天蛾等,常使用生物法和化学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防治。例如,在豆天蛾防治过程中,可利用辛硫磷乳油1500倍的喷雾对其进行灭杀。
(作者单位:163000 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农业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