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探讨
2018-03-25王海龙周涛勇
王海龙 周涛勇
弘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山东 潍坊 261000
正文:
引言:近年来海绵城市被广泛应用在风景园林规划中,海绵城市与风景园林规划的结合,不仅有效提高了景观水平,并且实现其生态效益。本文章针对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探讨。
1 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有可以成为“水弹性城市”。“海绵城市“就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设施来排水,而现代城市的建设主要是利用“海绵体”(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来组织排水,这种方法不仅仅有效的减缓了城市内涝的发生,并且有效的收集了雨水。
2 海绵城市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2.1 园林道路的规划设计
道路的规划是风景园林规划中的重要部分,道路的规划设计应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结合风景园林设计进行实际规划。在实际规划设计中,为了合理的降低道路面积,可以采用环状路网的设计,可以用曲线或者折线等代替传统的直线路形;在满足渗水、蓄水的同时合理的采用间隔绿化带的设计方式。在进行路面材料选择时应结合海绵城市的理论,尽量选用符合要求的可渗透材料,以达到改善雨水水质以及消纳雨水径流量的功能。在实际的铺装工作中可以采用一些地被植物对铺装时候产生的缝隙进行填充,在进行路面改在的过程中也应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周围环境,改造成本等因素合理的设计施工的方法及技术。
2.2 园林水景的规划设计
水景的存在本身就能够发挥水的吸收、降温、保湿等功能。传统的水景规划是将水塘底部及四围用混凝土封闭起来,不利于发挥它的交换功能,不利于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这种水景设计更适合在南方多雨地区,而对于北方降水少的地区不能发挥它的优势。因此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园林应该结合海绵城市的理论优化水景设计。在选择水景位置时候选应该尽可能利用地形地势上的天然优势来引导雨水自动蓄积。例如将水景所在地设置在坑洼地区,利用地形条件来修筑水池渠道,保证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另外在规划中,当需要建立大型水池时,应该在水池适当的位置预留开放区域,避免水池完全封闭。保证水池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有利于雨水的渗透。
2.3 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
海绵理论注重自然规律和人工作业的充分结合,在实际规划中应充分利用地形地势的自然条件,合理的配置不同密度不同高度的绿植。在建设园林绿地时要注重地下管网以及排水口的设计,不仅要达到排水的需求,而且要保证绿地景观的观赏性。植被种类的选择也是建设园林绿地时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要确保所选植被能充分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同时建设人工湿地也有利于提高雨水的质量水平。
2.4 建筑物景观的规划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建筑景观规划设计,有利于解决传统设计理念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在建筑设计中可以选择合理的滤水槽材料加入环形滤水槽的设计理念,通过建筑物的内槽收集雨水,并将雨水引入到蓄水池中,并将滤水槽与各灌溉管道进行连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雨水的回收率,并且为植物提供充足的水分。也可以在建构筑物的屋顶、露台和天台等处进行绿化,屋顶绿化能够滞留净化屋面雨水,降低降低径流污染负荷。绿色屋顶的应用必须要考虑建筑屋面及承载力条件,尽量选用坡度较缓的屋面,坡度超过15度时,需增加防滑、防冲蚀设施,宜选择新建建筑,将屋顶绿化与荷载、防水等因素一起考虑,老旧建筑经过负荷核算后,符合承载条件的可采用简单绿化的做法,将各层厚度和荷载相应减少。
3.落实“海绵城市”面临的问题
海绵城市技术作为城乡发展转型、实现生态文明的实用、落地的技术体系,在中国还处于发展中阶段,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1)相关制度不完善、涉及部门较多
因中国地形及气候条件差别很大,需要组织科研力量,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一些有效经验,应制定相关的实施文件,保证海绵城市的有利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离不开住建、水利、财政部门,还有环保、交通、农林、气象、规划等部门的参与支持,各部门的统筹协调还需要下一定功夫。
(2)绿色海绵与灰色建设模式两张皮。
目前各个城市的原有的工程建设项目还在继续,地面水泥硬化情况还在加剧,内涝、雾霾、面源污染、天坑、热岛效应以及城市极端气候现象等城市病周期性频繁出现,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3)资金问题
海绵城市的落实实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主要由政府投资,无法支撑现势的迅速发展,应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鼓励技术企业与金融资本结合。
4.结语
建设海绵城市有利于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减少雾霾,降低噪音,更有效的防止洪涝、旱涝、地面坍塌,减轻水污染,同时减少了空调的使用量,带动社区水资源的协调利用,多样化及具有功能性的绿化有利生态循环系统的恢复。随着人们对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海绵城市建设也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肯定与支持。建设海绵城市应在科学的规划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自身特点的措施,才能真正发挥出海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