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哨所”国门卫士:正以每天48小时的速度老去
2018-03-25
在恶劣的条件下,边防战士们正以每天48小时的速度老去。每年200多天的8级以上大风,把黑色深深刻入战士的面庞,形成高原边防军人特有的“岗巴黑”。“即使倒下,也要保持冲锋的姿态。”在岗巴,你总能听到这样令人动容的故事。
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因为圣洁令人心生向往,因为巍峨叫人望而却步。在这离天最近的地方,西藏军区某边防团已驻扎了45个年头。从红旗飘过喜马拉雅山麓的那天起,一茬茬官兵用血肉之躯捍卫边防稳定,守护世界屋脊。一营驻守喜马拉雅山北麓的岗巴县,平均海拔4810米。
岗巴边防营,1961年进驻此地,成为全军驻地海拔最高的建制营,管控防区百余公里边境线和通外山口,守卫着共和国“平均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差”的边防线。57年来,这些“最高哨所”的国门卫士们在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无私奉献、忠诚戍边。迄今为止,岗巴边防营先后7次受到全国全军表彰,营和所属连队在不同时期被授予“岗巴爱国奉献模范营”“高原红色边防队”等荣誉称号。
在高原驻守,随时需要牺牲奉献。可岗巴官兵却说,如果牺牲能换来祖国领土的完整,那就没有岗巴军人不能付出的牺牲。图为岗巴边防营官兵在巡逻途中吸氧
“身体虽缺氧,精神不缺钙”
盛夏8月,内地骄阳似火,岗巴却依然冰封雪裹,官兵们在巡逻途中披尽寒霜。
岗巴年平均气温零下4摄氏度,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每年有200多天刮8级以上大风……医学界称,这里不适合人类居住。
“生命有禁区,听党指挥无盲区!”该营历届党委深知,越是条件艰苦,越要坚如磐石。他们始终把举旗铸魂作为最高政治,注重加强理论武装,锻造让党和人民放心的“最高卫士”。
每年冰雪初融,海拔5318米的查果拉哨所都会迎来上哨时刻。驻守这个季节性哨所,官兵们极易患上维生素缺乏症,人人指甲凹陷,嘴唇干裂。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却有大量上哨申请书飞向指挥部,申请去查果拉哨所。该营官兵说,不上查果拉,愧为岗巴人。至今,该营保存着数以千计的“红色申请书”。一茬茬官兵咬破手指,用血写下誓言:一生交给党安排,青春献给查果拉。
1965年,国防部授予查果拉哨所“红色高原边防队”荣誉称号,全国上下掀起向查果拉官兵学习的热潮。新兵胡同德想方设法调离城市部队,来到岗巴营工作,此后连续十年登上查果拉,其巡逻里程加起来相当于一次风雪长征。
薪火相传。近3年来,清华学子吴毅恒誓将青春写上查果拉,双胞胎兄弟范良忠和范良民并肩战斗在该营极地观察哨……营教导员何正海说,该营官兵始终以坚守极地为荣,先后有上百人主动放弃到低海拔地区工作,7名战士读完军校后主动申请归队奉献。
“即使倒下,也要保持冲锋姿态”
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岗巴官兵戍守边关常与死神打交道。
在通往界碑的路上,有一片巨大的冰川,雪峰巍峨、冰川壮美,但官兵鲜有观景的雅致。因为雪下的冰川危机四伏,有无数深不见底的冰窟窿。一旦掉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对此,战士刘凤杰最有话语权。2015年,他随巡逻队巡逻某界碑,突遭暴雪失去方向。刘凤杰毛遂自荐,在前方当起开路先锋。一个趔趄,刘凤杰大半个身子突然沉入雪中,幸亏横挎的枪支卡住了冰缝才逃过一劫。说起曾经的“死神来了”,刘凤杰轻描淡写。他说,这样的“死神”光顾,只是对边防战士最基本的考验。再遇巡逻任务,他还会迎险而上,绝不会后退!
有一次,一支小分队巡逻到海拔5000多米的曲登尼玛雪山时,遭遇暴风雪引发的大雪崩,将小分队一口吞没。除两名战士侥幸生还外,其他5名官兵都化作了曲登尼玛永远的雪山。
还有一次,年仅19岁的任浪,执勤中突发高原心脏病,一头栽倒在地再也没有醒来……在高原驻守,随时需要牺牲奉献。可岗巴官兵却说,如果牺牲能换来祖国领土的完整,那就没有岗巴军人不能付出的牺牲。
“即使倒下,也要保持冲锋的姿态,将头朝着边关的方向。”在岗巴,你总能听到这样令人心酸动容的故事。西藏军区第八医院诊断统计:由于缺氧和缺维生素,岗巴营80%的官兵血色素严重超标,100%的官兵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心脏移位等高原疾病。
自1961年进驻岗巴以来,该营历代官兵牢记“守边先要练打仗”的训条,矢志加钢淬火。
在海拔4900多米的塔克逊边防连,官兵们在3公里越野训练中以命相搏。“只有豁出去、敢拼命,才能把兵练到极致,锻造合格的边防卫士。”营长胡广军说。
那年隆冬,营里训练高难巡逻课目。当时风雪蔽日,工作组建议“避避风头”。官兵们偏向虎山行,将足迹刻在生疏地域。正是凭着这种“活着练,死了算”的劲头,该营创下纪录:在同类型部队中练打仗成果最多。
戍边五十七载,每年组织180余次武装巡逻;近3年来,他们创新37项训法战法,在上级比武中斩获11个第一。此外,该营官兵自己动手,开山劈石,将路修到天边,还创建当地第一个电站、第一所学校,帮促附近11个村庄脱贫致富……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岗巴军人每次唱起这首歌,血液都会发烫,泪水湿润眼眶。
他们正以每天48小时的速度老去
在恶劣的条件下,边防战士们正以每天48小时的速度老去。每年200多天的8级以上大风,把黑色深深刻入战士的面庞,形成高原边防军人特有的“岗巴黑”。在岗巴,你总能听到“青春易老”的故事,这似乎成了高原军人的另一种标签。
一次,战士黄立的未婚妻晏甲。进藏上哨来成家,却在火车站台闹了笑话。原来,接站之人与晏甲记忆中的“男神”相去甚远。几番比对暗号确定未婚夫身份后,晏甲心碎了,她捧着黄立紫黑的面庞泣不成声。
有一年秋天,战士王强结束在查果拉哨所半年的驻防,下哨返回连队,行至营门,竟被轮值的同年兵边敬超拦住。只因他严重脱发,连战友也认不出。而战士刘亚休假回乡,却躲进宾馆不敢见爸妈。原来,他白天争着执勤巡逻,晚上也要抢着上岗值班,脸上布满晒斑和冻疮,换了模样。
除了“青春易老”的故事,还有战士们与当地群众生死相依、情感交融的故事。
2009年5月,内地鲜花盛开,查果拉却突降暴雪。齐腰厚的积雪堵住了门,哨所战士只得翻窗出去清理门口积雪。
雪刚停,一位牧民就找了过来,想请战士帮他找被风雪冲散的羊群。时任哨长李春时一听,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一来这些羊是牧民的重要财产,一旦丢失就失去经济来源;二来如果羊群越过边境,事情就更麻烦了。
李春时二话没说,迅速召集几个战士帮牧民找羊。经过半日搜寻,终于在一处山谷找到了羊。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一时间大地颤抖、山体崩塌。地震波及我国樟木口岸,造成30余间房屋倒塌,通信、道路中断,4000余名群众被困“孤岛”。
震后,灾民哭喊着涌向该团樟木边防连营区寻求帮助。紧急时刻,连队迅速搭建12顶救灾帐篷,但面对不断涌入的群众也只是杯水车薪,连队当机立断,将5个温室大棚的蔬菜全部拔掉,清理干净后作为灾民临时休息场所。
这边,连队忙着安置灾民;那边,由连队党员组成的突击队,不惧泥石流、滚石坠落、房屋坍塌的危险,在重灾地域展开不间断搜救,搜索受损房屋200余间,救出8名被困群众,抢救伤员50余人,转移群众200余人。
雄鹰飞过山巅,天空不会留下它的痕迹;战士走过边防线,祖国和人民会永远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