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的快不是快,道理的慢不是慢—以“角的初步认识”为例

2018-03-25江苏省南京市江宁未来科技城小学陈旭飞

亚太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角的初步认识张开道理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未来科技城小学 陈旭飞

生动,是活泼的、亲近的、可理解的,而生动的课堂是学生所喜欢的。因此,讨论如何将课上得生动是十分有意义的。然而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是在新授知识的教学中,对学生所产生的某些疑问,为追求所谓的“效率”,都会以“数学上是这样规定的”“小朋友,这是规定,知道吗?规定是不讲为什么的”来搪塞,这是笔者所不认同的。学生不问,怎么会思考呢?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得到提升呢?其实数学规定还是有道理和乐趣的。如何挖掘知识的内涵,并以一种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呈现,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一、以熟悉的生活素材,加深学生对原认知的认识

数学教学都是根据一定的素材展开的。小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往往是由生活经验支持的,所以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安排一些学生所熟悉的课例是十分必要的。如,苏教版二年级下“认识角”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角,笔者便在备课中安排一些学生常见的事物,以达到学生认识角的目的。

【教学片段1】

师:其实,角在我们生活当中无处不在,看,我们数学书上就有角,请同学们帮我找出来。

生:(上台指出角)老师,我能问你一个问题吗?我们的角是一个点吗?你能帮我画一下吗?

师:很好,恭喜你,找到了。

师:西瓜的角在哪里呢?

师:对,找得很清楚。

师:自行车的角在哪里呢?

师:角实在太多了,刚才同学们在三个物体上都找到了角,现在老师把它们移下来,请你们仔细观察下,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有点戳手。

师:它为什么戳手呢?

生:是尖尖的。

师:那角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生:是直直的。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三角板,摸一摸尖尖的部分。在数学上,我们叫它为顶点。请同学们再摸一摸三角尺直直的部分。在数学上,我们叫它边。那么,聪明的小朋友告诉我下,一个角由几个顶点、几条边组成?

生:一个角由一个顶点、一条边组成。

其实在生活中,学生对角都有表象的认识,这堂课让学生从生活出发,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经历角的抽象过程,建立角的表象,知道角的组成。因此,笔者认为,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孩子什么知识,而是组织学生交流他们会的,并在讨论中完善、丰富、提高会的内容,进而达到教学目标。这个过程看似很慢,但是真的有效。

二、以生动的活动,加强学生对知识的体验

角是孩子们熟悉的事物,但是他们对角的了解是表面的,并不足以支撑起学生对角的大小进行判断。的确,学生大多将角的大小和面积联系,这个对于他们来说是直观的,可是这和我们数学中角的大小判断方法相违背。如果教师为提高效率,说“角的大小和角两边张开程度有关,和边的长短无关”,然后附上大量的练习,也许最后的“效果”会很好,可是孩子们却失去了思考的过程。为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笔者以多个活动为支撑,让学生对角的大小有更为直观的感知,让抽象的知识在搭建的支架上生动起来,成为本节课的落脚点。

【教学片段2】

师:同学们,下列钟面形成的角哪个比较大?

生:第三个。

师:你很聪明,为什么呢?

生:感觉是这样的。

师:请同学们张开双臂,模仿一下钟面上的角。

师:我们一起模仿第一个钟面、第二个钟面、第三个钟面。

师:老师采访下你们,你们做哪个角感觉膀子最费劲?

生:(开心的样子)第三个。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们两个膀子张得很开,当然费劲啦。

师:对,所以角的大小和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角的大小和张开程度有关,但学生理解“张开程度”这个词存在困难。怎么让抽象的词语变得具体形象,这是笔者要重点突破的。上述教学片段,笔者让学生去模仿角,学生感觉到两只手臂张得越开自己就越累,这个累恰恰表示两只手臂张开程度大,这对学生来说是具体的,学生也在体验活动中将数学道理弄明白了。

【教学片段3】

师:请一个小朋友上来空手做个角。老师想采访一下你,你的好朋友是谁?请他上来吧。

师:老师要看看你们两个好到什么程度。(老师对着后上来的学生说)你可以做一个和他一样大小的角吗?

生:老师,我不会做。

师:(老师示范比较两个角大小的动作)

生:老师,我会做了(两个人手和手重合)。

师:你们真是一对有默契的好朋友。你还有好朋友吗?让他上来做一个比你大的角(再喊一个人,让他们站一排)。

师:同学们说说,上面哪个同学摆的角最大?哪个最小?

生:A最大,B最小。

笔者让学生经历徒手做角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到比较角与角大小的方法,即两个角顶点和顶点对齐,一条边和一条边对齐。更难能可贵的是,因为孩子的手有大有小、有胖有瘦,孩子在比较的过程中了解到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而是跟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笔者以两个活动向学生表明了“角的大小和张开程度有关”的知识,设计活动由浅入深、由抽象变具体,孩子在活动中渐渐明白了其中的数学道理。这种以活动方式说数学道理的方式相较于就知识说知识的方式,孩子在主观上更易接受。

三、以激烈的讨论,引领学生对知识的思考

【教学片段4】

师:同学们,我们的角是有大小的。

生:知道。

师:角的大小和角的张开程度有关,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生:(沉默)

【教学片段5】

环节一:展现学生原始的想法,形成讨论点。

师:请两个同学上台展示下,看看谁的角大。

生1:我的角大,因为我的角边长长,所以我的角大。

生2:我的角大,因为我的角张得大,所以我的角大。

师:其他学生觉得哪个角更大呢?

环节二:百家争鸣,区分新知识和原认知。

生1:老师,我们学过的大小是面积大小。你看,边越长面积越大,我觉得我的角大。

生2:老师,我再补充,我们不仅学过面积大小,也学过线段的长短。你看,两条边那么长,当然生1画的角比较大。

生3:老师,我说不出道理,我就是觉得这个角比较胖,所以生1画的角比较大。

生4:我不同意你们的看法,刚才我们模仿过角的,生2画的角大。

生5:老师,我补充,她说的角张开越大角越大。

环节三:展现思考冲突,引领深度思考。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都有些道理。那你可以做一个比它小的角吗?(老师给出一个方法,形象地把两边减小,夸张地说)这个角就变小了。

生1:老师你说得对,我同意你的说法,角的确变小了,边变瘦了。

生2:老师,角真的变小了,你看它的边变短了。

生3:老师,这个角好像没有变,它还是在那里。

师:请问同学,这个角的什么是变化了的?什么没有变?

生:角变化了的。

师:是张开程度,还是边的长短?

生:边的长短变小了,但是张开的大小没有变。

师:那这两个角到底谁大谁小?

生:一样大,因为它们张开程度一样。

师:所以,角的大小只是指边张开的大小,不是指边的长短。

笔者先后呈现了两种角的大小的教法,第一种教法,教师用近乎直接的语言告诉学生角的大小只是指边张开的大小,不是指边的长短。第二种教法,教师先展现学生的想法,然后进行生动的活动和深层次的讨论、思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角的大小只是指边张开的大小,不是指边的长短,它是基于学生的想法并提升了学生的想法。

从教授新知时间来看,第一种教法大概需要5分钟,第二种教法需要20分钟或者更久。从上课的“效果”来看,第一种也明显好于第二种,因为第一种的课堂是“有序的”,而第二种的课堂是“嘈杂的”。但是从学生的体验来看,第一种教法将学生排除在外,久而久之,学生就怕问问题、懒问问题,甚至丢掉了思考的习惯,只会机械地做题;而第二种课堂从学生的想法开始,让学生从活动和讨论中发现自己想法的不足,进而接收一种更为合理的解释,久而久之,学生会问问题、爱问问题,会自然地思考并探究自己想法的合理性。

四、结束语

所以,知识的快不是快,是省略数学内涵;道理的慢其实不是慢,是数学的核心内容。最后哪种对学生成长更有利呢?显然是第二种,因为第二种是有道理的,而且是让学生能明白的道理,同时讲道理的过程是生动的。

猜你喜欢

角的初步认识张开道理
道理都懂,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不好听,却很有道理
开花
道理
把握学情,丰富感知体验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单元自测题
喜欢你,有道理
Dynamical Properties of a Diluted Dipolar-Interaction Heisenberg Spin G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