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6岁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探究

2018-03-24杨漾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科学游戏

杨漾

【摘 要】3-6岁的幼儿时期是一个幼儿生理生长、心理变化尤为迅速的时期,是幼儿的内在素质和个性发展举头并进的时期。把握基础性时期,把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作为培养重点,为孩子的全面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幼儿教育由于培养主体-幼儿的生理、心理的不成熟性,开展幼儿科学素养培养工作也面临的巨大压力,因此培养幼儿科学素养须设计一种特定的适合幼儿的教育方案来进行。本文立足于幼儿的日常生活,通过开展科学集体教学活动、科学区域探究活动、环保实践活动等,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以此来激发幼儿对科学的热情,达到一种良好的科学启蒙效果。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学素养;3-6岁;培养

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不能单单是简单的科学知识讲述,更重要的是用具体的科学实践活动来使幼儿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科学不是航天飞机,更不是高级显微镜,而是蕴藏在日常生活中、身边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简单科学道理。所以幼儿的科学素养培养理应从幼儿的思维认知等级出发,大范围的跨阶段科学素养的培养万万不可急切进行。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应该具有简单性、形象性、客观体验性,就身边事、日常生活而出发,让孩子们在小事中把握科学点、产生对科学的兴趣,让科学素养在小事中发芽、在幼儿兴趣中成长。教师更应该做的是引导孩子产生兴趣,让孩子们接触新事物,积极引领孩子们思考小事中的科学道理,发现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应从设计激发科学兴趣的方案入手,挖掘孩子们的科学潜能,尊重每个孩子的思考和解答每一个孩子的问题。以游戏的方式和以活动为载体,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表达情感、学习科学知识。游戏这种方式简单而直观,对科学的实践表达往往而是最为立竿见影的,因此在游戏中感受科学、在游戏中培养兴趣是达到了“科学+游戏”最优效果。既能在过程中培养情感的表达,也能进行科学思考而提高科学素养。

一、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把握幼儿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国内外教育界一般都认为幼儿的科学素养培养是立足于具体身边事物的探究活动中的,在身边具体事物中发现异同、比较异同,从而达到理解科学文化的目的。3-6 岁幼儿在科学上的感知只能以形象生动表面的现实为主,因此只能以兴趣点为培养点,兴趣点生根发芽成就幼儿科学素养的苍天大树。另外在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幼儿重要的是能初步认识科学知识、发展动手探究能力以及提高表达情感的能力,以这种方式奠定坚实的科学素养基础。

(一)幼兒3-6岁成长期的发展性和现实性

首先3-6岁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都是不成熟的,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是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幼儿往往具有无限可能性。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是为了幼儿的全面发展,为了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为了一种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但是幼儿因为其生理和心理的局限性,需要采取特殊的教育方法。以一种“乐学”和“会学”的方法为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与目标,其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内容丰富、适合幼儿的方案以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幼儿的学习是一个简单而需要引导的过程,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其二,教师需要一双火眼金睛、一双善于发现的双眼,善于发现幼儿对什么感兴趣、想要了解的是什么,把需要掌握的科学小知识寓于活动中,更重要的是教师选择的活动一定要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这才能使幼儿感受到在熟悉的环境中发现和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从而了解到什么是科学。其三,幼儿的科学素养培养工作不是常识教育工作,而是简单启发性的科学启蒙教育,其目的是为了使幼儿产生对科学的兴趣,保持一颗探究科学之心,为了让幼儿对科学有一定的了解,让幼儿对身边的现象有正确认识,为孩子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案例分析:

在进行户外活动的时候,孩子们见到蚂蚁成群结队的搬家,背着食物有秩序的爬行,孩子们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疑问,蚂蚁在干什么呢?它们是要去哪里呢?如何生动的解决孩子们的疑问呢?

一个科学探究活动就展开了。仔仔问:“小蚂蚁们在做什么,是在排队吗?”宸宸说:“我知道,我知道,我妈妈告诉过我,这个叫蚂蚁搬家?但是妈妈没有告诉我,蚂蚁为什么要搬家?”宸宸:“那我们去问问老师吧!”

孩子对蚂蚁搬家的现象非常感兴趣,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教师直接干巴巴的讲述,孩子不一定能理解高深的道理,孩子甚至可能反而会对此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利用“蚂蚁工坊”,让幼儿通过观察蚂蚁的生活、同时设计系列的科学探究实验,让孩子们了解蚂蚁的日常活动。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断地发现问题,在观察、讨论、交流中相互答疑,并在教师、家长的协助下通过查阅资料等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这样一种把问题放入简单实验中,让幼儿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这对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大有裨益。

(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鼓励幼儿的探索

环境影响孩子们的探索,一种宽松而有趣的环境能够帮助孩子有较强的探究热情,从简单的物质层面入手,并且逐步提升到精神层面的探索。什么是宽松的探索环境呢?一个宽松的探索环境应该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开放性、宽松鼓励性的环境。由此分析,第一,教师应该观察幼儿,发现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是什么,从兴趣出发,实现孩子寻求答案的殷切期望。第二,教师在问题探究中需要尊重和鼓励幼儿的想法。当幼儿出现一个问题的时候,教师第一反应不应该是直接给孩子解答,更应该引导孩子进行思考、自己探究答案,与此同时,如果孩子的答案和教师的标准答案不统一的时候,教师不应该直接给予否定,应该学会欣赏、理解孩子的观点。更应该去引导幼儿积极思考,积极安排教学活动使幼儿参与其中,让幼儿对自己的答案有更深刻的理解,甚至当幼儿在实验中遇到困难和阻碍时,教师应该做的也只是引导和给予小小的提示,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享受探究的乐趣。

案例分析:

在我们教室的一角有一个用纸板箱搭建起来的“小黑屋”,这是为了孩子们感知、探究“光与影”而专门开辟的小天地。在这里,孩子们通过利用手电筒的光束来发现“光与影”的秘密。

几次活动观察之后我发现孩子们对于通过自己的操作使得纸箱上出现各种动物有着极大的热情,他们在活动中的关注力还集中在动物上面,他们通过操作知道了用手电筒对准照射在卡片,纸箱上会出现动物的样子,然而对于其他的秘密似乎还未引起他们的关注。

区角活动,我再一次来到“亮亮屋”,今天是添添和小芯在“亮亮屋”。

当我站定在他们身后,小芯笑着告诉我:“你看,一个大猪。”

添添:“你看一只小猪。”

我仔细一看,果然两只动物差距很大。瞬间,我觉得机会来了,发现新秘密的时候到了。

于是,我问:“为什么明明卡片一样大,照出来,一个这么大,一个这么小?”他们两对我摇摇头。“你们再仔细观察观察,看看是不是有什么秘密”,说完,我就离开了。

过了一会儿,添添跑了过来,急急忙忙把我拉到了“亮亮屋”,一边操作一边说:“我这样子,手电筒拿得远一点,它就变小了,近一点它就变大了。”

得到我的肯定,他很是高兴,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秘活动。

探究活动,需要孩子们自己去观察、去发现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然而很多时候,在活动中,当孩子们遇到瓶颈,或者发展停滞时,也需要教师适时地推一把或者提点一下,教师需要把握好这个时机。在区域活动中,教师适时地提问,将冲突点放在了幼儿的面前,如果教师不提问,可能孩子不会去关注到其中的奥秘,而这样的提问恰恰引发了幼儿深入的观察以及进一步的探究。

二、融科学于教育,寓科学于活动

幼儿科学素养培养是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对某个蕴含科学道理的周围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感知、操作、探索的过程。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以幼儿为中心的,选择的方式是以一种有趣而蕴含简单科学知识而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娱教结合”的这种方式,是幼儿开发思维、表达情感的有效手段,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方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能够发挥自主性,在不断地探索过程中,能够促使幼儿的观察、动手、思考、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案例分析:

在一次午后散步,我指着幼儿园里种着的大树问班级里的孩子,“有没有办法能测量出这棵大树的粗细呢?没有尺子哦!”这时,在没有任何测量工具的前提下,只能借助身边的材料,幼儿纷纷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一个孩子说:“可以用我们跳绳的绳子来测”另一个孩子说:“我可以拿我的头绳”“我可以拿我的手量”,幼儿多种多样的方法解决了没有测量工具的问题,从而又启发的幼儿的思考能力。

在小班《白天和黑夜》主题活动背景下,设计了一个“猫头鹰捉田鼠”的游戏,提供一些老鼠的毛绒玩具和一些会发光发亮的材料,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探索如何使材料发光?用哪种材料更适宜捉到老鼠?果果:“我用手电筒捉到了老鼠”,恬恬:“那个荧光棒的光有点小”,牧牧:“怎么我的手电筒不亮呢?”幼儿的回答无一不反映出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发现。

两个不同年龄段的案例都能体现出幼儿的探究过程,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把科学知识寓于活动中,与游戏结合,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游戏不再是简单的游戏,而是一种培养幼儿的方式,应该在以后的幼儿教学中得到不断的开发和完善。

三、科学教育更要讲究科学,教师应做“教育的有心人”

幼儿是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决定了幼儿的科学素养培养不能有太高的要求和太高的起点,过度超前,不当拔高往往会打击幼儿的积极性,所以幼儿的科学素养培养应该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需要注意幼儿心理环境的建设。设计的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方案,万万不能脱离幼儿年龄特点,甚至超越幼儿身心发展阶段,违背原则。

案例分析:

有一个“我与曹冲一起称象”的科学实验活动,其教学目标是让幼儿理解什么叫做浮力的特性,在这个“浮力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对曹冲称象的故事很有所兴趣,对这样称出大象体重很感兴趣,但是教师给幼儿们强调解释什么是水的浮力的時候,孩子们便表示出不能理解、甚至没有兴趣。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没有从幼儿的实际能力出发,幼儿能感知现象,但是还不能理解高深的“水的浮力”和“什么是水面张力?”内容一旦超越的目前阶段的幼儿理解范围,会让科学变得艰涩难懂,不利于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甚至可能会打击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教师应该做幼儿教育的有心人,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在生活中教师应该带着幼儿留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比如带着孩子建立班级的“材料库”,这个“材料库”里面的材料都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收集而来的各种小物品,甚至是废弃回收物,这些物品不是单纯的物品,它们能被利用到幼儿的日常科学探究活动中,这一种做法,一方面可以让幼儿认识到:环保和再利用的魅力,让幼儿从小就树立环保理念,做一个保护环境的文明人,另一方面,在进行科学探究实验中,这些活动材料都是来自教师和幼儿的日常收集,更能让幼儿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感受到万物的奇妙之处,以此激发幼儿探索的热情和兴趣,树立幼儿终身学习和终身探究的理念。

四、结语

简而言之,将科学知识和游戏结合起来,一方面,降低了科学知识的艰涩难懂,另一方面,与科学结合,又提高了幼儿游戏的深度,游戏不再是简单的游戏,而是一种培养幼儿的方式,应该在以后的幼儿教学中得到不断的开发和完善。另外,不可忽视的是教师的个人素质培养和自身的专业技能学习。教师在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中发挥着组织引导的作用,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就直接体现在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中,教师的科学素养和专业技能体现在教师如何应对幼儿各种各样的天马行空的问题,如何以一种科学而又生动的形式去解决好孩子们的疑惑。教师一定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一颗尊重幼儿的包容之心,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的应对好、解决好不同情况和不同问题,特别是在科学探究中更不能刻板和教条化,理应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思考和答案,让幼儿在更自由、更科学的蓝天里展翅翱翔。

参考文献:

[1]张永,王振强.浅谈幼儿科学活动与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校园(阅读).2017(04).

[2]魏晓艳.幼儿科学活动的研究与探索[J].新课程(小学).2017(02).

[3]彭琦凡.3-6岁幼儿科学探究的年龄特点及其引导[J].学前教育研究.2010(12).

[4](英)约翰斯顿著,朱芳,朱进宁译.儿童早期的科学探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12):106.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3.

[6]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3月第一版:117

[7][美]阿林.普拉特.普莱瑞著,霍力岩等译.幼儿园科学探究教学——科学、数学与技术的融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2.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科学游戏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爆笑游戏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