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2018-03-24陈青青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幼儿心理父母亲子关系

陈青青

【摘 要】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坚持和树立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教育观念,宣传和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首要基础。

【关键词】幼儿心理;亲子关系;父母;教育

一、家庭因素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幼儿在人生旅途上的第一站,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幼儿早期生活的主要场所,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在自己的能力、气质、人格和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以独特的方式对他人的行为作出解释和反应,积极地进行这着社会化的过程。

(一)对语言发展的影响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与思想交流的工具。幼儿学习语言,首先接触的通常是母亲,然后是家人,再其次是小伙伴。幼儿通过亲子语言互动,不仅促进其语言的健康发展,而且通过语言发展,促进了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包括其感知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思维能力的发展,它们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

(二)对人格形成方面的影响

所谓人格是指人们的思考、行为、习惯、态度、特征、兴趣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等,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反应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心理学家认为,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除遗传与生活因素还有环境与社会的因素,特别是家庭环境对个体人格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环境的影响。要培养健康的人格必须从幼儿开始,而健康人格的培养不是靠一日之功,需要从幼儿起一点一滴地积累而形成。

(三)对社会人际关系方面的影响

孩子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感受到安全,信任、温馨,这是幼儿良好情绪发展的必備条件,奠定孩子今后与他人良好适应的基础。如果亲子关系不和谐或常被家长冷酷对待,孩子会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环境持怀疑态度,容易胆小、自卑、孤独,不愿探索新鲜事物,不愿与别人接触,常常以攻击行为发泄自己的情绪,不懂得爱也不会去爱别人,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不易信任别人,常产生和别人相处困难的情形,当然也不易和他人建立和谐关系。大量事实充分表明,缺乏母爱的孩子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都得不到较好的发展。

二、给家长的建议

(一)情绪方面

1.家长应尽量多花时间与幼儿相处,每周与幼儿游戏的时间保持在4小时以上;家长应对自我情绪有所自觉并经常地调适自我以保持愉快的情绪。

2.面对幼儿不良情绪的发作,家长不要急于制止,应让幼儿在哭声中释放被压抑的情绪、表达内心的不安和紧张。同情理解幼儿的普遍自卑感以及由此而生发的各样的痛苦,并试图为幼儿找到紧张和不安的根源,如父母在观念、语言上对幼儿的绝对权威导致幼儿自信心的紧张;在生活、学习上对幼儿的强迫导致幼儿的无助感,时常以爱的没收来惩罚幼儿而导致的幼儿对爱的不安全感,从而帮助幼儿消除紧张和不安的症结。

(二)自信心方面

1.家长必须认识到普遍自卑是幼儿的心理特征之一。家长应对幼儿表示完全的接纳,既接纳幼儿的可爱的好表现,也接纳幼儿的糟糕的表现,使幼儿能够继续他的好表现,并在拥有足够信心的基础上逐渐地去克服糟糕的表现。家长应在悉心观察的基础上注意发现幼儿的特点和特长,抓住一切机会给予幼儿鼓励和夸奖,使幼儿不断获得信心上的支持和补充。

2.家长必须理性看待幼儿的犯错、无知和幼稚。任何人都是从无知、错误走向正确和明智的,家长应该对幼儿的错误表示宽容和接纳,以使幼儿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错误并接纳自我而不是逃避错误并厌恶自我,以使幼儿拥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面对错误而不是对错误产生恐惧。

(三)求知欲方面

1.家长应尊重并保护幼儿对人、对物、对知识、对做事等各方面的好奇和兴趣,并予以鼓励和帮助,尽量使幼儿培养起广泛的兴趣爱好,避免幼儿耽于一项的爱好而对其他事物兴趣索然。对于兴趣与学习的关系,家长必须看到兴趣是学习的最初的动力,也是今后学习状况的向导,二者并不矛盾,只需要注意以兴趣来带动学习,而不是以学习来压制兴趣。

2.家长应有意识地训练幼儿注意力的持久和专注,经常性地给幼儿安排任务,并按适合幼儿年龄的难度要求幼儿完成。家长还可以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带动幼儿一同完成某项游戏或任务,使幼儿在他人浓厚的兴趣感染下更加持久地专注于某项工作。

(四)语言表达方面

1.家长应尊重幼儿表达的权利,让幼儿充分地表达自我,特别是幼儿的情绪感受和情感反应的表达,这方面的表达能够使幼儿更全面准确地了解自我,从而为幼儿的自信心打好基础。

2.家长应创造机会让幼儿尽量多地表达自己,经常性地与幼儿进行朋友式的交谈,多倾听幼儿诉说自我,并鼓励幼儿与他人对话,让幼儿充分体验与人交流的快乐。

3.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少使用语言暴力,即不在语言上对幼儿进行蛮横的压制和讽刺,使幼儿能够轻松愉快地、理性地与人交流。

参考文献:

[1]姚本先,邓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与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4,05:44-46.

[2]姚本先,张灵.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当代学前教育,2010,02:4-9.

[3]高侠丽,侯春在.家庭功能理论的研究进展[J].社会心理学,2008,23(3):253-257.

[4]徐晓莉.幼儿发展评价:关注过程重在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08.08:33-35.

猜你喜欢

幼儿心理父母亲子关系
动画“情结”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去除“父母”的身份,他们是怎样的人
浅谈幼儿英语学习中父母的参与
年过六旬再做“父母”,不幸孩子串起8000人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