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8-03-24陈利萍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小学数学

陈利萍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知识结构不全面,而数学知识结构又具有逻辑性,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便需采取措施指导学生进行逻辑思考,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材的文本结构、小学数学知识的复杂性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将演绎与归纳法、分类与比较法、综合与分析法合理的融入其中,使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得以提升,主动进行思考学习,则数学教学效果必然可以达到最佳。

一、思维能力内涵及重要性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离不开对思维能力内涵的了解,同时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可使小学数学教师意识到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数学思维能力的内涵

以数学的思想(一般到特殊、特殊到一般、转化与划归等思想)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及解决的心理活动形式即为数学思维,數学思维的能力体现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数字敏感度以及联想力上,运用数学思维将二者结合的能力便是数学思维能力。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思维能力包含三点,其一为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对数学问题进行抽象及概括;其二为可以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合乎逻辑的观点;其三为通过数学的思想辨明数学知识间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最直接的效果便是学生可以更快的掌握教师所教导的数学知识,学会举一反三,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由于小学学生初学数学,掌握的数学知识并不全面,大多数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数学观及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各个学生自身水平的差异,接受能力及理解能力的不同,对教师教授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影响着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进程,当学生掌握了逻辑思维能力之后,便可更快的掌握数学知识。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运用数学思维能力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化,在掌握数学教材内知识的同时,主动进行深入思考,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使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完成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方法与创造力,学生将这种创造力应用于实践活动之中,充分的发散思维,有助于学生进行创新活动。

二、常用的思维方法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主要为演绎与归纳法、分类与比较法以及综合与分析法,这三种方法可同时使用。

(一)演绎与归纳法

演绎与归纳法是通过对具体的例子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出结论,并通过演绎,应用于实际的数学问题之中,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演绎与归纳法的使用并非严格的规范化的演绎与归纳,是在教导学生知识之时蕴含演绎与归纳的思想,使学生可以较为容易的接受新知识,并且在潜移默化之中,学习到演绎与归纳的方法。

例如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导学生学习“小数”,可以通过列举“不整的数”,如5角,当单位为“元”时候,表示成“0.5元”,再如3分米,当用“米”做单位时候,表示成“0.3米”,“0.5”、“0.3”这些数字均“不是整数”,这种“不是整数”的数即为“小数”,通过这种归纳,让学生认识到了“小数”,同时还可以进一步的引导,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一个数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小数表示”等等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二)分类与比较法

分类与比较法常常应用于抽象的概念之中,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教师将所授知识进行分类,接着用直观的教具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别,使学生主动探究概念之间的异同,运用分类与比较法,可以使学生轻易的接受新知识,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同时还可以完善自己的只是结构,在日后的运用当中更加得心应手。

例如在教导学生认知单位“米”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在黑板上画1厘米、1分米的线段,再画出1米的线段,让学生自己比较各个线段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米”这个计量单位所代表的长度,在学生掌握了“米”之后,教师在日后教学“平方米”、“立方米”等的概念之时,也可以回顾“米”的概念,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也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三)综合与分析法

综合与分析方法是通过对所认知问题的整体认识或拆解开来分析的一种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很多知识的传授都涉及到“先分析再综合”或“先综合再分析”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先分析再综合的方式,可以将知识细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每个知识点都了解透彻,再通过综合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分析与综合法常用来解决应用题。

例如一根1米长的绳子,第一次减去1/5,第二次剪去0.4米,这根绳子还剩多少米?对于这题,可以进行拆分,问题问的为绳子剩余的长度,那么第一次减去的1/5,相当于0.2米,两次共剪去的长度为第一次与第二次剪去的长度相加,即0.2+0.4=0.6米,所以该绳子最后的长度为1-0.6=0.4米,当然,教师还可以进行发散,例如问学生最后剩余的长度占总绳子长度的比例等等。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措施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所要达到的效果主要为三点,分别为思维敏捷性、思维逻辑性以及思维发散性,具体措施可以是进行合理的联想,语言调控能力的加强以及对不同学生不同知识点进行的针对性教学。

(一)进行合理联想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

小学学生思维敏捷性的表现主要在计算能力方面,可以正确迅速的计算,可以采用简单便捷的方式解题,培养小学学生思维敏捷性,一般通过合理联想以及合适的教学方法,具体体现如下:

合理联想方面,例如使学生认识到数字之间的“互补性”,如8、2,4、6,3、7等,在计算过程中进行联想,继而快速答题,在进行联想当中,还可以采取一些常用的思維方法进行锻炼,如计算8+3,学生可运用综合与分析法,联想到8、2的互补性,同时将3拆分为2与1,可以很迅速的得出8+3=11。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可辅以一些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每日一算”等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积极性。

(二)加强语言调控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

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知识的接受与理解,再应用到实践生活当中,在应用之时,能将所思考的问题层次分明的合逻辑的表达出来,也是思维能力的一种表现。由于小学学生年龄所限,自身掌握知识的不完整,以及数学知识本身的繁杂性,所以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多为图文结合的比较直观的内容,小学学生在初次接触之时,所学到的多为知识的表象,只有多多加强语言调控,才能将所思问题以恰当的言语表达出来,这种语言调控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遵循小学学生的认知规律,助其理解认知。

(三)针对学生特点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多多培养学生思维发散的能力,使学生可以合逻辑的思考问题,而不能填鸭式的教学,教师的教学进度也应当依照学生平均水平进行,对于掌握知识较快的学生,可以适当的将练习题的难度提高,使其主动思考,将思维发散,这样才能让他们在解决问题之后产生成就感,继而更加乐于钻研与学习;对于掌握知识较慢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引导,使其思维发散,调动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进行学习,从而加深对本知识的理解。

四、总结

本文首先介绍了思维能力的内涵与重要性,接着总结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最后提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措施,以期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熊华.加强数学思想渗透 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数学广角”修订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1,09:61-66.

[2]李秀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4:59-61.

[3]杨冬菊.怎样提高小学数学学困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09,S3:419-420.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小学数学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