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初中体育课堂练习密度的几点策略

2018-03-24韩益锋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队形课堂练习密度

韩益锋

【摘 要】练习密度是评价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实际身体活动时间,针对体育课堂练习密度普遍低下,运动量不足的现状,查阅多篇文献,发现目前提高体育课堂练习密度的策略主要侧重于理论方面。而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提出提高体育课堂练习密度的几点策略,通过课堂实例对比分析证明策略的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练习密度

体育课练习的密度、次数、时间是评价有效课堂的重要指标。近年来较多学者对提高练习密度进行研究,但主要倾向于理论方面,如唐军良老师采用“三化”方式从教学语言精练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方法多元化三点出发,提出提高练习密度的策略;朱建红老师则提出教学环节设计需上下紧扣,以及巡回指导和互助学练的方法。本文将通过几个课堂案例的对比分析,有效地将这些观点融于实践教学,总结提高课堂练习密度的几点策略。

一、改变队形组织,提高练习密度

要提高练习密度,需在同一时间里增加练习次数,在每一个练习过程中单个或单组的练习方式,应尽量向全班同时练习方式靠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选择既能适合教师的调控和辅导、又能適合全班练习的队形,来增加练习次数,提高练习密度。

【案例一】蹲踞式起跑及起跑后的加速跑教学

对于蹲踞式起跑及起跑后的加速跑这个教材,两堂课采用了同样的练习手段,但是在队形设计方面略有不同。本班共48名学生,蹲踞式起跑后的加速跑教学手段在课的基本部分设置6分钟练习时间。课堂一队形组织形式:在100米起点,8人一组共同出发,跑过30米后,从两侧缓缓走回,同时下一组再出发,每6组一轮次,6分钟共练习2次。课堂二采用十字队形,全班同学同时出发,6分钟练习6次。另外在学习蹲踞式起跑教学过程中,课堂一采用八列横队,课堂二采用的菱形队形也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动作的观察和及时纠正辅导。

通过两个课堂的对比,同样的练习人数、练习时间、练习手段,不同的队形组织不仅对课堂练习密度的提高起着很大的作用,减少不必要的队形变换,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全方位地观察学生动作,所以体育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应全面地考虑场地现状,充分利用场地,创新队形。

二、新授结合复习,提高练习密度

新授课的学习过程中,因场地、器材等因素的限制,在练习过程中需要多人次分成一个小组进行学习。在同一小组的练习过程中因依次练习,导致出现学生等待练习或者有休息时间的情况。在这一空闲时间里,充分利用其它器材,复习上一内容,来提高练习密度。

【案例二】:连续跨过3—4个低栏教学

在连续跨过3—4个低栏的第二课次学习中,将起跨腿的蹬、叠、拉设为本课的重点。本班共有48名学生,场地、器材等因素,将本班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学习。授课内容都是复习摆动腿的技术。课堂一在学习起跨腿技术中,各种手段连续跨过3—4个低栏后,都是从栏架的两侧缓缓地走回,然后排在本组队伍的最后面。课堂二则在栏架的两侧分别增设两排各5块的小垫子,连续过栏架后,在返回的途中复习摆动腿连续跨过垫子的技术。本课在连续跨过3—4个低栏的练习时间里两堂课都近25次返回,课堂二的方法使整课密度提高了8%左右。

通过两堂课的对比,课堂一在返回途中不算课的练习密度,课堂二巧妙的增设垫子,将休息时间进行复习内容练习,不仅提高练习密度,同时也大大地巩固了摆动腿的技术,使得课堂更加高效。

三、技能学习融入体能练习,提高练习密度

近些年课课练从淡化、退出到重现、回归,说明课课练具有为完成新授课打下身体基础,快速全面发展体能,以及弥补体育课某些教材的运动量和密度的不足等功能。不少体育教师习惯地在课的基本部分留出5—10分钟时间进行体能练习,促使主教材的练习时间大大地减少。教师应在在不改变课课练的目的和功能,将其融入主教材的练习时间里,提高练习密度。案例如下:

【案例三】:远撑前滚翻教学

体操技巧类教学,练习过程中运动强度相对较小的特点。在远撑前滚翻教学中,由于器材有限将本班48名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组6名学生。课堂一主教材学习时间设置22分钟,前滚翻、不同方式的远撑前滚翻共练习了25次,最后预留5分钟的时间进行体能练习。课堂一每位学生每一次滚翻练习后,排到队伍的末尾等待下一次的练习开始,基本部分练习密度约28%。课堂二主教材学习时间27分钟,本课每位学生前滚翻、不同远度的远撑前滚翻共练习了32次。课堂二教师充分利用学生排队等待时间设计各种体能练习,一堂课学生实际体能练习时间约为12分钟,基本部分练习密度约56%。

两堂课相比,提高的不仅仅是课的练习密度,而且在技能学习上练习的次数有明显的增加,更利于技术的掌握,同时体能的练习时间也大大地增长,更有效地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利用空闲练体能要注意,有了补偿性体能的练习,还需要考虑怎么安排比较合适。主教材与体能练习两者之间,应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在不影响前者学习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体能练习的价值。遵循技术关键,安排的内容最好与主教材的技术动作有联系,既能发展体能,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主教材技术动作,达到动作的正迁移。另外教师在巡回指导学生主教材学习过程中,要时刻监督学生的体能练习,防止动作质量下降。

本文结合实际提出提高体育课堂练习密度的三点策略,而提高体育课堂练习密度的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深入研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氛围,只有学生真正喜欢体育,才会积极地参与课堂练习。

参考文献:

[1]徐兰芳.如何把握体育课堂中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J].学校体育学,2014.

[2]唐军良.提高体育课堂练习密度的策略[J].体育教学,2015.

[3]朱建红.提高体育课堂练习密度的方法[J].教学研究,2015.

[4]范红畏.练习密度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探究[J].学校体育学,2013.

猜你喜欢

队形课堂练习密度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效率策略研究
队列队形体育教案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数学课堂练习优化设计探究
无人机编队机动飞行时的队形保持反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