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体育社会大众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8-03-24蔡沂燃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

蔡沂燃

【摘 要】本文深刻分析了学校体育的社会大众本质和特征,诠释学校体育系统的社会大众性,试图从体育的特点和生态学的观点的角度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校体育社会生态系统。

【关键词】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社会生态;大众性

生态体育正以它无穷的魅力,给新世纪体育运动增添新的亮点。“生态”一词最初见于生态学,是指一定区域(空间)内所有的生物之间、生物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含有系统、整体、联系、和谐、共生、动态平衡之意。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生态学随着其基本原理对人文社会各学科的渗透,从纯粹的生物学研究转向与人文学科融合之路。随着生态觉悟的深入以及生態学研究方法的成长,文化生态学、社会生态学、人口生态学、生态人类学、生态美学等相继出现,使整个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出现了生态化发展趋势,也形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北京的“绿色奥运”给学校体育的生态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用生态学观点分析研究学校体育发展问题,即以一种生态的眼光、态度、原理和方法来关照、思考、理解、解释学校体育问题,彰显学校体育生态意义的追求,对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适切性。

一、学校体育趋向竞技化”,脱离社会大众群体

在经济价值为主流的20世纪,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世界竞技体育主宰了体育运动发展的命运,成为现代体育运动的主体;功利、雕琢、技术、时尚,等等,成为了现代体育的真实写照,正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经济生活。现代体育设计的目的性和价值性大多赋予于外在,人创体育越来越远离最初原生态的目的及体育本质,体育本身的价值湮灭在诸多的复杂中。体育的社会大环境始终与学校体育息息相通,它的发展状况作为一个社会因子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系统的运行。学校体育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还是在体育运动上,这种教育行为和锻炼行为的文化活动在学校社会环境中同样依赖于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文化氛围,不难发现学校体育文化受体育社会环境影响呈现出异化现象,形成了以竞技体育的运动项目为主体的教学、竞赛机制,并以此为规范。例如:体育教育存在重运动技能传授、轻体育精神,重测试达标、忽视学生差异的问题;体育教育的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趋求;体育教学目标狭窄,追求体育教育的近期效益;体育课程建设过多地从运动技术角度考虑,缺乏终身效益;体育教学器材的设计与安排“竞技化”等。可以看出,竞技体育的工具理性的膨胀使人们忽视了体育的价值理性,这是与学校体育本真发展相违悖的,将直接导致了学校体育系统的生态失衡。

二、学校体育系统的社会大众化及可持续发展建构

学校体育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多维的复合网络,在这个网络系统中, 学校体育从规范的、自然的、社会的环境中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因此学校体育的发展,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体育生态化的规律,建立良好的学校体育生态环境。

(一)学校体育要实现人、体育、校园一体化发展

规范环境又称作价值环境或精神环境。规范环境是人类在群体生活中所形成和持有的态度、风气与气质、观念。与心理文化相类似,是唯有人类才具有的心理环境。学校是以一定的教育目标组成的关系网,潜含诸多如群体风尚、习俗、舆论、道德等内涵,通过内外环境的对生和整合而共同产生特定的价值观。学校体育有着自身的运行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显示出独特的文化特征。但它始终是围绕学校体育教育目标进行的,其运行效果将影响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和态度。因此,体育生态文化是学校体育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也是把握学校体育生态系统运行方向的根本。

培育体育生态文化就是要精心打造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首先,加强生态体育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体育生态意识。充分利用体育课堂的生态教育主阵地,挑战传统健康观。进行体育行为规范教育。第二,加强学校体育作风的建设。体育作风是学校体育在长期的体育教学或群体在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集体风尚。也就是通过各种规范、舆论等力量,在学校体育子系统内部各主体之间形成一种向心力、凝聚力。第三,加强生态体育校园文化建设。

(二)克服社会层面的制度性瓶颈,引导学校体育的持续发展

在学校体育系统中的社会环境非大社会环境,它主要包括学校体育的政治环境(学校对体育的方针和政策、学校体育的学科建设、学校体育的地位)、学校体育的经济环境(学校对体育的经济投入)、学校体育的教学环境(学校体育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课程评价、师资结构和课余体育的操作模式以及竞技体育的发展状况)。

克服宏观层面的制度性瓶颈,主要通过统合各项机构、制度和政策来优化学校体育社会环境,表现在学校各种社会关系的日趋合理和学校体育组织的日益完善。目前正在进行的健康观教育、终身体育能力培养和《全民健身计划》活动,就是体育教育生态系统运行的良好体现。这种体现为学校体育社会环境的优化注入了新鲜血液。首先,理顺学校体育生态系统与其他社会子系统的关系。对于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不同子系统来讲,既保持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又保持各自的相对独立性,有助于保持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平衡。第二,学校行政领导阶层应树立生态体育理念,改变学校体育服务方向,创造体育经济投入的“宽松”环境。第三,建立和健全“健康和学习型组织”,使组织机构的层次、规模与学校的发展规模相适应,克服学校体育生态系统体育组织自身所不可避免的保守性带来的惰性与障碍,需要各组织在维持现状的同时,保持自身的改革与发展的愿望和努力。第四,构建学校体育生态化课程范式。学校体育要为社会培养健康的个体,体育教学课程应充分体现生态化取向。课程理念要倡导“和谐发展”;课程目标强调一致性与差异性、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和谐与统一;课程内容突破学科本位的束缚,冲破学校的“樊篱”。

参考文献:

[1]龚正伟.原生态体育[J].体育教学,2007,(2):13

[2]周君华,韩晓东,丁永玺.学校体育的生态环境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8):1094-1096

[3]赵淑琼,王志英.人类需要与体育本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21):7-8.

猜你喜欢

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